有評論認為,男性困境不是女權主義造成的,而是缺乏女權主義造成的。男性要看到自己在一個不平等的結構裡面,這個不平等的最上層是「霸總」。
李思磐:男性不僅僅要看到女性的要求、女性的慾望對自己形成的一個挑戰,更多的要看到自己在一個不平等的結構裡面,這個不平等的最上層是「霸總」圖像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時事節目「不明白播客」播齣節目《「撈女遊戲」背後:這些男性為什麼厭女?》,主持人袁莉就一款引發爭議的熱銷遊戲《撈女遊戲》(後更名為《情感反詐模擬器》)採訪了幾位參與者和觀察者,其中包括性別平等研究學者李思磐。李思磐認為,這個遊戲裡面的邏輯並不是什麼男性跟女性的戰爭,它的本質是男性跟男性的戰爭。簡單來講,故事一開始是英雄救失敗者,老闆救他的員工。重點不是這個老闆以前是住出租屋的人,重點不是他現在真的覺悟了,有了多少在兩性關係里的體察,有多少技巧,而是因為他現在成功了,他有錢了,他不再土氣,他有社會地位,有各種社會關係。這個情節設定適合某一類涉世不深的男性的世界觀。然後這種世界觀就是當我成為一個霸權性男性,一切就都好了。
男性真正需要學習的是什麼?李思磐認為,如果他們想擁有比較滿意的親密關係,其實從幼兒園、小學就應該做好情感教育和性教育。如果男性從小的教養不是那麼的男性中心,能夠讓他們更溫和,更不那麼渴望成功,更能夠去體察別人的需求,那他們在情感生活里的滿意度可能會高很多。
李思磐指出,要說性別對立的話,她從遊戲里看到的是社交媒體極化帶來的所謂的性別對立。這個遊戲對現實的反映是完全歪曲的,它尋找到的解決方案也是錯的。其實當男性看到自己困境的時候,應該看到這個困境不是女權主義造成的,而是缺乏女權主義造成的。男性不僅僅要看到女性的要求、女性的慾望對自己形成的一個挑戰,更多的要看到自己在一個不平等的結構裡面,這個不平等的最上層是「霸總」。
特朗普晶元政策犧牲了美國利益
特朗普政府上周宣布,允許科技巨頭英偉達將先進人工智慧晶元賣給中國。《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美國允許英偉達向中國出售晶元是一個嚴重錯誤》,作者Ben
Buchanan(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的助理教授)指出,這意味著英偉達晶元將為中國的人工智慧生態及其政府提供在關鍵領域超越美國所需的核心資源。人工智慧技術或將迅速改變軍事行動,有可能讓黑客攻擊變得更為高效,以及助力複雜的無人機作戰。有充足的證據表明,中國的軍工企業青睞英偉達晶元,並使用在美國晶元上訓練的人工智慧系統。
文章認為,聲稱中國晶元能與美國晶元匹敵的說法是錯誤的。華為根本沒有表現出顯著提高了人工智慧晶元製造的能力。儘管中國自2014年以來在晶元製造上投入了數千億美元,但美國對晶元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阻礙了華為的生產能力。據估計,華為今年的晶元產量甚至不夠一個尖端數據中心的需求。華為晶元的性能亦全面落後於美國的先進晶元。華為晶元僅佔全球超級計算能力的約3%。
作者說,如果你以為美國是以先進技術換取中國在其他方面的讓步,這樣想情有可原。「但據我所知,事實並非如此。就在H20政策逆轉次日,中國就加緊了對關鍵礦產和電池技術的出口管制——中國在這些領域具有優勢。這無疑為這項決策畫上了一個可以預見的可悲句號:它讓一家企業獲益,卻犧牲了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地位和國家安全。」
中國敘事戰讓台灣人習慣沉默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
《不讓中國編寫我們的戰爭敘事》,作者洪浦釗指出,中國針對台灣發動的「敘事戰」,不僅內容多元、形式靈活,更透過歷史詮釋、民主質疑、和平話術與戰爭恐嚇等多重手法,逐步塑造「台灣無力自保」、「美國人靠不住」、「兩岸終將統一」的心理劇本。一旦台灣社會集體接受這套敘事邏輯,就會從思考起點上喪失選擇意志。這正是「敘事戰」相較於「認知戰」,更具滲透性與危害性的根本原因。
文章說,中國「敘事戰」建構層層堆疊、彼此勾連的故事系統。這套系統的核心敘事,簡潔頻繁的讓人耳熟能詳,就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反對統一就是挑釁與製造戰爭」。從歷史、地理、血緣到文化,中國編寫一個有邏輯、有情感、有道德正當性的故事,讓你一旦接受這套邏輯,就會自然認為,「支持統一是理性」、「反對統一是挑釁」;追求和平就要避戰,而避戰的前提就是不要惹怒中國。這種「敘事戰」最可怕的是:他不會強迫你接受什麼,而是讓你「覺得沒得選」。
作者提醒說,這類敘事不會直接逼你表態,而是讓你「習慣性地沉默」,讓台灣社會的防衛意志與民主自信,在不知不覺中被稀釋,這就是敘事戰的真正可怕之處。他不是讓你害怕、憤怒或認同對方,而是讓你慢慢失去「說不」的勇氣。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