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金點子紡織公司創始人畢光鈞,4月16日,墜樓身亡,享年56歲。杭州西子電梯董事長劉文超,6月2日,墜樓身亡,享年54歲。廣東靚家居創始人曾育周,7月17日,墜樓身亡,享年53歲。北京居然之家董事長汪林朋,7月27日,墜樓身亡,享年57歲。
吳曉波先生在文章中寫道:在短短的三個多月里,四位知名的企業創始人正值壯年,卻以十分慘烈的非正常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在我研究的當代中國企業史上十分罕見。他們的創業時間都超過了20年,他們的企業規模在行業中都屬大中型,有人甚至成為過一省的首富。
吳曉波說,因為資訊的短缺,我們不知道悲劇背後的全部真相。抑鬱症的困擾?經營業績的壓力?資金斷鏈的絕望?而或留置調查的後遺症?於是,吳曉波先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一個事實真正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是時候關心企業家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但真的就是心理健康的問題嗎?更重要的是,能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杜絕或減少此類事情的發生嗎?
對此,久經風浪的陳九霖先生說,我認為,這只是一個方面,而最大的問題恐怕還不在這裡。這些企業家都苦心經營企業20多年了。他們什麼大風大浪乃至驚濤駭浪沒有見過呢?如果不是存有邁不過去的坎兒,也就是他們能力、精力、經歷解決不了的難題,他們一定不會這麼做。我們只有找到源頭或病根兒,我們才能找到阻止重蹈覆轍的辦法!那麼,這個源頭和病根兒是什麼?
我更認同陳九霖先生的這個說法。
在我的學生和朋友中,做企業的很多。別的不說,是非不說,有時我真的很佩服他們心理的強大。那麼多的人指望他們吃飯呢,指望他們養家糊口呢,這是一種多麼大的壓力?特別是在經濟情況不好的情況下。說到這兒,我不禁想起我文章後面的一則留言。一位打工的網友抱怨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個月只有四五千塊錢。然後,一位企業家網友回復說,兄弟啊,別抱怨了,我每天也得干十幾個小時啊,你還每個月有四五千的收入呢,我是每天在賠錢強撐著啊。
我們不爭論這當中可能涉及的誰養活誰的問題,我是說,從中可以想像他們心理的壓力之大,以及他們心理的強大。因此,他們尋了短見,一定主要不是心理的問題。
那問題的癥結是什麼地方呢?可以說,主客觀的原因都不能否認,都是需要認真重視的。從客觀的角度說,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說過這樣的話,銀行沒有那麼多壞賬,哪有那麼多富豪?從這個意義上說,一些企業家尋了短見,直接的原因是,負債太多,資金鏈斷了,企業無法維持
了,自己也撐不下去了。
如果從他們自己身上找原因,激進與冒險可能脫不了干係。各位還記得我原來討論過的有時企業家為什麼會集體犯錯誤、在經濟的收縮期要有收縮型思維的問題吧?我曾經打比方說,中國的企業就猶如凌晨出生的嬰兒一樣,企業是在改革開放的擴張期誕生的,形成的是擴張型的思維。他們連一個完整的晝夜都沒經過,一到經濟的收縮期,局面就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控制。
這裡涉及的一個因素是,企業向銀行貸款時個人的連帶責任擔保。這種現象在私營企業特別是中小私營企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所以一位網友說,要按有限責任公司經營企業,才不會走途無路。首先是要不虛增註冊資金。以註冊資金投入的錢,就是你要對公司負的最大責任,虧損再大你負你投入的有限責任;其次,是不能用家族資產抵押和擔保貸款,否則一旦經營出現問題,還????了貨款,全家都永無翻身之日;再次、就是把家庭支出與公司支出、特別是資金要建立隔離牆。
此外還要注意到的是,這些撐不下去的企業家當中,有的曾經有留置的經歷。比如,居然之家的汪林朋,就是在留置結束,改為責令候查幾天之後選擇輕生的。
昨天晚上,看到《中國企業家》雜誌原總編輯牛文文先生講的一段話。他說,留置之後,一般都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趕緊把企業賣掉,不想再做了。所以他呼籲,不要輕易大規模留置企業家,不要因為一個貪官,牽連上百個企業家。在這樣的時候,真正的法治環境是極為重要的。
最後要說的是,心理因素也是不能否認的,所以,牛文文呼籲,不要自殺!不要自殺!不要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