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婚姻是無比神聖的,它不僅是兩個人愛情的驗證,更是兩個家庭的相互結合。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夫妻之間沒有了往日的親密無間,反而各自忙著加班、出差、刷手機,甚至就連對話都精簡成了微信里的「嗯」和「好」。
有人給這種婚姻模式,起了個非常扎心的名字:「干婚」。
它就是指夫妻二人雖有夫妻之名,但卻省去了婚禮、父母見面等重要流程,過得就像一對合租室友。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干婚的蔓延?
01
愛情變成「合夥」
民政局門口總能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身影:一邊是手持鮮花、穿著情侶裝的新人,另一邊則是沉默排隊、眼神空洞的離婚夫婦。
而這種割裂的畫面,正在成為當代中國婚姻最真實的寫照。
曾幾何時,婚姻被視為人生的必修課,如今卻越來越像一場高風險創業。
在上海,白領們把婚姻經營成了"有限責任制企業",婚前協議是公司章程,共同房貸是聯合融資,生育計劃則像股東分紅方案般需要反覆測算ROI。
某婚戀平台的後台數據顯示,"婚前財產公證"搜索量三年增長470%,而"婚禮籌備"的搜索熱度下降了23%。
北京朝陽區一位婚姻登記員發現,現在的新人更愛問"離婚時房產怎麼分",而不是"怎麼經營好婚姻"。
在深圳科技園,一位32歲的架構師將婚姻形容為"合併報表",他和妻子各自保留獨立賬戶,連給孩子報輔導班的費用都要按稅前收入比例分攤。
所以在如今的離婚窗口,男女雙女帶來的是房產證、銀行流水和孩子的國際學校繳費單,唯獨沒有結婚時的婚紗照。
02
「干婚」大流行
與傳統婚姻相比,干婚似乎只受大城市歡迎,許多來自北上廣深的年輕夫妻,即使住在同一個小區,卻在不同的樓層工作,甚至就連飯都很少在一起吃。
北京朝陽區律所的人發現,年輕客戶帶來的婚前協議正變得越來越細緻,除了常規的房產分割,現在連寵物撫養權、遊戲賬號歸屬、甚至健身卡轉讓都要白紙黑字寫明。
這些條款不是防備離婚,而是為維持婚姻劃定安全邊界。
所以,現在的"婚姻管理系統"APP非常流行,它能自動分配家務積分,提醒紀念日送禮預算,甚至根據雙方加班時長計算本周"情感交流建議時長"。
與此同時,婚戀行業也出現了變化,廣州天河區的家政公司推出了"婚姻節能套餐",包含每周一次深度保潔、按月配送的半成品凈菜,以及代寫節日祝福卡服務。
宣傳單頁上印著醒目的廣告語:"讓您的婚姻續航更久"。
在成都高新區,某心理諮詢機構整理出一份"干婚指數測評表"。評估維度包括"微信聊天間隔時長"、"共同好友減少比例"和"相冊最新合影日期"。
工作人員發現,越是高收入群體,越容易在"情感節能"項目拿到高分。
03
誰殺死了婚姻?
上海某婚戀研究所的調查報告顯示,雙職工夫妻平均每天有效交流時間,從2005年的42分鐘驟降至2023年的17分鐘。
這些消失的對話時間,被拆分給了通勤、加班和回復工作群消息。
研究員在跟蹤調查中發現,許多夫妻的聊天記錄里,"好的"和"知道了"佔比超過60%,而表情包的使用頻率是真實擁抱的三十倍。
杭州某三甲醫院的心理科門診數據揭示,因婚姻問題就診的患者中,有78%首先表現出職業倦怠癥狀。
一位主治醫生的病例本上記錄著:"患者32歲,互聯網從業者,因連續半年凌晨兩點下班,現已無法對配偶產生任何情緒波動。"
這些病例檔案像是一份份現代婚姻的屍檢報告,解剖著親密關係是如何被工作強度一寸寸蠶食的。
廣州天河區的民政局檔案室里,2022年的離婚登記表上,"生活瑣事消磨感情"這一選項的勾選率同比上升40%。
工作人員發現,許多離婚夫婦的結婚照就掛在附近影樓的展示牆上,前後間隔不超過三年,那些曾經精心挑選的婚紗款式和修圖風格,在現實生活的磨損下褪色得比相紙還快。
04
AI配偶、合約制婚姻?
不過,只要是人他就需要溫暖和情緒,當無法從另一半身上獲取時,就會走其他捷徑。
人工智慧除了一款新型"虛擬伴侶"系統,它能根據用戶情緒波動自動生成安慰話語,甚至能模擬真實體溫的擁抱觸感。
這款產品的內測申請名單上,70%是年薪百萬以上的互聯網從業者,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需要情感支持,但沒有時間經營真實關係"。
可還有一些在傳統與現代中掙扎的年輕人,他們在婚前會約法三章,財產獨立核算、生育權自主選擇、關係存續期間雙方需保持每周至少兩次共進晚餐。
這份像商業合作協議般的文件,正在成為都市精英圈層的新式婚書範本,負責起草的律師發現,近兩年此類合約的諮詢量以每年200%的速度遞增。
成都某大數據公司的情感分析報告顯示,00後群體中對"合約制婚姻"的接受度達到43%,遠超其他年齡段。
他們的手機里裝著各種人際關係管理APP,可以精準計算每段感情的投入產出比。
當被問及理想婚姻時,很多受訪者在問卷上寫道:"最好能像手機套餐一樣,隨時可以升級或退訂。"
這不禁讓人反思,明明是人類延續千年的親密關係模式,如今為何會變得麻木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