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9 8 月

記者親歷北京密雲暴雨:徒步十公里,雙腳泡白髮皺

7月28日,北京發布首個暴雨紅色預警,北京多地受災嚴重。

中新社多位記者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通過文字、圖片和視頻向公眾傳達了一線訊息。

其中在密雲太師屯鎮救援現場的一組視頻稿件《直擊北京密雲暴雨:有房屋倒塌,有的地方積水仍有一米多且水流湍急,救援人員乘鏟車救援》《為這位北京密雲大哥點贊!眼見洪水推倒院牆,他爬上房頂敲窗戶喊醒鄰居,卻說誰碰上都會這樣做》等稿件登上熱搜,短短兩天時間傳播量超1550萬次,轉發點贊量超14.5萬次。

如何最快拿到新聞線索,如何迅速挺進核心一線,如何第一時間採制現場新聞,今天,小牛邀請中新社視頻部記者讓寶奎為大家揭秘此次報道背後的「新聞接力」。

最快的線索:從碎片拼圖到精準導航

從24日北京發布此輪降雨第一個暴雨藍色預警開始,中新社各部門就開始密切關注,隨時在微信群里即時傳遞和匯總來自公安、消防、應急管理、水務等部門的最新信息。

記者親歷北京密雲暴雨:徒步十公里,雙腳泡白髮皺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28日一早,文圖視記者分三路奔赴密雲、平谷、懷柔等地,根據群里的信息,抵達需重點關注的區域。

從碎片信息的拼接,到精準鎖定目標區域,可以說,在抵達現場之前,報道就已經開始。

最近的前線:近一點 再近一點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傳遞真實信息,需要到現場;與受災者面對面,需要到現場;共情他們的焦慮與希望,需要到現場。現場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視頻記者,需要近一點,再近一點。

密雲區太師屯鎮是此次受災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洪水肆虐,街道成汪洋,數百居民被困,低洼處積水已至屋頂,斷壁殘垣隨處可見。

救援人員冒雨前行,用鏟車、衝鋒舟等工具展開營救;安置點內有居民受到救助。記者幾次跟隨救援隊登上鏟車沖入洪水中,記錄下救援時驚心動魄的瞬間。同時,也記錄下了洪水中爬上屋頂敲窗救出12人的康福的感人故事。

北溝村位於兩山之間,柏油路被完全摧毀,路基垮塌。短短的一段路,就有七八處沒過膝蓋的過水路面,村莊內的地形已基本看不出原貌。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視頻部記者和攝影部、北京分社的同事一起,沿鐵路線徒步超十公里,記者們的鞋裡全程都是泥水和雨水。我們成功採訪到村民的真實困境與自救情況,以及71歲屈大爺步行一個多小時出村給90多歲的姐姐打電話報平安的感人故事。從村子裡出來時,我們的雙腳全都泡得發皺發白。

記者在換鞋,雙腳已泡白髮皺。

記者在換鞋,雙腳已泡白髮皺。

前方一支話筒,後方團隊狂飆

事實上,在這種突發新聞的報道中,前方記者的工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後方同事的配合也不可或缺。

中新社視頻部在多年大型和突發報道磨鍊中,已經積累了相當成熟的工作模式——前方一支話筒,後方團隊狂飆。

為保證時效性,前方記者將一線視頻素材回傳後,後方團隊立即啟動多維度加工。

最多有十數人團隊可以隨時抽調待命,編輯們打撈出最具衝擊力的瞬間,再將多種類的產品,推向各個合適的平台。通過高效協作,確保每一個動人細節都儘可能不被遺漏。

歌頌人性而非消費苦難

在報道中,記者有幾個思考:在如今這個「全民」媒體的時代,主流媒體在災難性報道中,如何提高聲量,提升權威性?如何為公眾答疑解惑,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如何在海量報道中脫穎而出,傳遞真實情感與力量?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我的個人思考是,只有通過深入一線、精準報道,才能在災難面前彰顯責任與擔當;同時提高專業素養,不出現低級失誤,堅守新聞倫理,以同理心、共情力,感知災難現場的情緒和需求。在突發的災難面前,不能消費苦難,而人性的善良和堅韌,永遠值得被記錄與歌頌。

突發災害的報道中,短短一條幾分鐘視頻產品的背後,從前期的籌備,到後期的播出,是一場數十人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接力;是多部門、跨崗位的緊密協作。

我們也在這條從現場到人心的持續跋涉中,傳遞著新聞二字的溫度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