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豫南平原的莊稼地已經被烤得發白了,田埂上的土塊一踩就碎成粉。
河南駐馬店,59歲的村民王華蹲著,把新買的水管子伸進玉米地。遠處的葉邊都焦成了褐色,捲成細細的筒,拇指粗的稈子像枯了的草,伏著。
這片被譽為「中原糧倉」的土地,正在經歷一場罕見的乾旱。
「本次河南旱情為2000年以來最嚴重的年份。」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魏國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7月以來,連續三十天的高溫少雨天氣,讓駐馬店成了河南受旱情影響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在這片土地生活了半輩子的農民,沒見過這樣長久又毒辣的日頭。習慣了靠天吃飯的他們不得不想辦法,搶水,救糧。
8月5日,在駐馬店遂平縣玉山鎮高竹元村,地里的玉米枯黃。 受訪者供圖
地裂
土地從5月開始就不對勁。
在駐馬店遂平縣玉山鎮高竹元村,王華當時剛把小麥收進倉,準備種玉米。但土干硬,鏟子挖不動,握在手裡成不了團。擔心種子不發芽,王華破例,頭天播了種,第二天就澆水。
「不敢多澆,怕趕上下雨爛種。」起初,王華還念叨。但沒料到,之後幾乎沒下過一場像樣的雨。「每次飄幾滴就停。最大的一次,只打濕地皮。」
缺水的玉米很快顯出頹勢。按往年的光景,種進地里一個月後,玉米本該躥到齊腰深,但今年6月,它才剛過膝蓋,不足四十厘米。主幹粗不過拇指,從根向上數,三個短短的節間擠在一起,像被卡住了「脖子」。葉子也少得可憐,底下的兩片發黃,緊貼在乾裂的地上。
情況在7月急劇惡化。公開數據顯示,整個7月,河南省平均氣溫創下1961年來最高值。1日至29日,駐馬店平均降水量僅6.2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96.6%。
這個城市地跨豫南、豫中,淮河上游的支流塑造了這裡肥沃的土壤,讓它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夏糧產量常年位居河南前列,全市常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60億斤左右。往年,駐馬店人依循「雨熱同期」的節奏,種下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填滿農時。無論是小麥拔節抽穗、玉米吐絲灌漿,還是花生下針、大豆鼓粒,產值的關鍵時期都離不開水。
眼下的乾旱正吞噬掉這些作物。地上爬滿了裂縫,大的,能輕鬆塞進人的手。
8月6日,駐馬店驛城區沙河店鎮崔樓村,玉米地因乾旱開裂。 受訪者供圖
「比去年旱得還厲害。」驛城區沙河店鎮崔樓村村民許生,去年貸款15萬元,在村裡承包下200畝地,卻遭遇「先旱後澇」:澆了兩遍水保住的玉米,在去年7月的暴雨中被淹死50畝。今年春天,雨水同樣少,沒等到小麥徹底成熟就收割了,產量少了一半。
他本指望今年夏天翻盤,卻又撞上了春夏連旱。上一次見到有效降雨還是一個多月前。「雨下了不到一個上午,傍晚地里就幹了。」
玉米本該進入抽雄吐絲期,對水分需求量很大。現在有些直接倒了,葉子焦脆,「有的一碰就碎,一點就著。」情況稍好些的,長出了棒子,但剝開一看,裡面的籽粒稀癟不成形,「看著揪心。」
「過往二三十年從沒這麼干過。」以前,光靠自然雨水,就能養活地里的作物。即便是去年的大旱,對於王華和許生這樣種植經驗豐富的老農來說,也能想到辦法:挖深水溝,引鄰近河道的水源。實在不行,抽井水澆一遍地,就熬過去了。村裡的老人常說,「伏天旱個十日半月的,玉米根扎得深,挺挺就過了。」
但今年,這些經驗失效了。「雨水沒有,全靠人工澆水。水澆下去,趕不上蒸發。」許生沒了法子。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旱情呈現極端溫度高、過程雨量小、持續時間長、水位下降快的特徵。」8月2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接受採訪時說明了這次乾旱的罕見性。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魏國強指出,駐馬店秋作物的播種面積在1400萬畝以上,當前缺墒(土壤耕作層含水量低於作物需求)的面積達到300萬畝,佔比20%,出現受旱的面積達到163萬畝,佔比超過10%。
搶水
「不管救不救得活,先試試。」7月初,王華花3000元買下一台抽水泵和水管。他和妻子商量著,先把離水井近的玉米保住。
水源主要來自村裡的六口老井,深十幾米。抽水、引水、澆水,「一畝地澆透大約要6個小時,光電費就得20多塊。」電費從去年的五毛五漲到八毛一度,「到現在光用電就投進去一千多塊。」
光花錢不行,水還得靠「搶」。前兩天,王華看見隔壁村的兩個人因為搶水干起架。為避免衝突,今年6月開始,王華和其他村民約好,先播種的先抽水,大家排隊輪流抽。「都是24小時輪班守著,誰也不敢停。」澆一次水能管十天,十天後又得重新澆。
王華記得,輪到自家時,溫度一度衝上40℃,「當時人感覺不行了,就趕緊潑點水降溫,吃不消也得扛,不然這點兒玉米全完了」。
到現在,地總共澆了四遍。「就這樣,二十畝地也只保住了一半。」
水井也「撐」不住了。二十天前,王華就發現村裡兩口井已經抽不上水。家裡的自來水也成了奢侈品,「一到飯點和洗漱時間,水流就很小,只能接水存起來用。」
8月2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目前,平原區平均地下水位11.87米,較上年同期下降了3.57米。一些地方出現機井出水量減少甚至不出水的情況。
8月5日,在崔樓村,村民抽水澆地。 受訪者供圖
水管伸得越來越深,抽出來的水卻越來越少。許生所在的村裡,每家都有一口十幾米深的井,往年水位能有十來米,如今多數已見底,「只夠人用,根本抽不出來澆地。」
二十里外的水庫成了唯一的希望。7月初,水庫開閘,水流通過一條舊有乾渠引進村莊。「乾渠離地頭還有幾里地,只能靠水管抽。」由於土地太多,他雇來三名村民幫忙澆水。「白天晚上連軸轉,早上四五點出門,晚上十點多才回家。」
金錢的投入超出了預期;新買的兩台抽水泵花了五六千元,水管支出約兩千元,雇的村民,每人一天200元的工錢,僅是為了抗旱,就投了近萬元,更不要說土地租金、種子、肥料等前期成本。
像他這樣的承包大戶,必須得搶時間。每天最多能澆2畝,把200畝地全澆一遍要三個多月,有些玉米根本等不及澆水,就枯死了。
「去年種麥子時貸了15萬,三年期限,現在連利息都難還上。家裡最小的孩子還在上大學,一年學費兩三萬,小兒子還沒結婚,全家生計全靠這片地。」
今年的收成眼見著沒了著落。200畝玉米地已經死了100多畝,剩下的,「收成可能連成本都不夠,以往一畝能收個一千來斤,現在能保住600斤就算不錯。」他陷入兩難的抉擇,「不種,租金還不起,種的話,最後只能選擇繼續貸(款)。」
等雨
應對旱災的行動,已經在駐馬店和其他受災嚴重的地區展開。
政府打開了水庫閘門。全省9.49億立方米的水,沿著乾渠流向農田。同時,周口、駐馬店兩市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打應急井1.29萬眼。去年整治連通的11.76萬公里溝渠,此刻派上了用場,水泵架在河邊,抽水補進溝渠網路。
這一個月,高竹園村村支書高永喜忙得不著家。除了那六口老井,八年前打下的一百多眼機井是村裡6000畝地的希望,他組織村幹部逐一排查,「機井絕對不能出問題。」目前,全村95%的玉米地已灌溉3遍,剩餘5%灌溉2遍以上。
7月底,村裡還收到一筆5000元的抗旱資金,主要用於維修機井、水泵和租賃維修設備。為了解決水井排隊問題,高永喜在村裡宣傳,鼓勵村民在偏遠、井網覆蓋不足的區域自打機井,並承諾給予補貼。「但是打一口井要近一萬塊錢。」對村民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小數目。
轉機出現在8月5日。當地下了一個多小時的雨,多少緩解了旱情,「可以管個兩三天。」王華說。
據河南氣象部門的消息,8月6日至7日,河南省大部將迎來陣雨、雷陣雨,雨量分布不均,黃河以南局部地區或出現大雨或暴雨。
不過,氣象部門也提醒,需警惕局部地區因短時強降水引發的城市內澇、道路積水、中小河流洪水及山洪地質災害,防範旱澇形勢的急速轉換。預計整個8月,河南全省降水將呈現「北多南少」的格局,南部旱情可能持續或發展。
崔樓村,高溫炙烤下,缺水的玉米倒伏在地里。 受訪者供圖
截至6日下午,農民期盼的大雨仍然沒來。
也就是說,活著的那些苗,能否撐到收穫,仍是未知。這兩天,許生實在撐不住,遣散了三個夥計。
但糾結過後,地還是得種下去。過些日子,他準備把地里枯死的玉米收了,用機器打碎,撒在地里,給新的麥苗做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