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8 8 月

強體制小城執行「禁酒令」後,誰為「整風」買單?

幾乎每個人被問到「有沒有試著偷偷出去吃飯喝酒」時,都展示出了令人驚訝的恐懼:「微信定位都能查到的」「他們能用衛星拍到人」「酒店窗戶都有無人機出來檢查」「紀檢委的人有種眼鏡,戴著拍照就能知道你是哪個單位的。」在許多公職人員心裡,彷彿天網恢恢,稍有不慎就會被「抓」。而這些缺少現實依據的理由有的來自私下口耳相傳,有的在短視頻中被廣泛轉發。對「上面無所不能」的想像,實實在在地震懾了許多人。

6月燒烤旺季,榆林鬧市區的網紅燒烤店卻空蕩蕩的,只有外擺位置稀稀拉拉坐著幾桌人,幾摞塑料椅收在角落,沒機會擺出來。一年靠幾個月旺季賺錢的小飯店老闆們沒想到,春節後幾名河南幹部「違規吃喝」引發的「禁酒令」,會在陝北小城榆林如此嚴格地落地執行,波及到他們的生計。

日常吃飯喝點小酒的客人本就少了許多,「禁酒令」的執行,讓榆林的公務宴請「全軍覆沒」,高檔大酒店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擠進街頭市場,開設平價大排檔,進一步擠佔了小餐館的生存空間。

水瓶紀元觀察到,出於整風反腐本意的「禁酒令」,在各地具體實施時,出現執法標準含糊不清,層層加碼,甚至「一刀切」和形式主義的亂象,這些亂象加重了體制內普通公職人員的焦慮,對當地餐飲業、服務業造成了巨大衝擊。

榆林靠開採煤礦起家,依賴國有能源工業發展,「體制內」繳存公積金人數佔比超過九成,是典型的體制強度高,經濟結構單一的城市,「禁酒令」帶來的衝擊,在這裡尤為明顯。

含糊不清的指令

這場榆林餐飲業的蕭條由5月13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下稱「中紀委」)的公開通報引發。

通報中舉例,今年3月21日,河南省羅山縣委原常委、政法委原書記李獻林召集10名幹部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學習教育期間違規吃喝,五人共飲四瓶白酒,當天下午其中一人死亡。

「違規吃喝」是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的一種情形,中紀委通報中將此事定性為「頂風作案」,並要求各級黨組織「以案為鑒」。此後,在中紀委的「層層壓實責任、傳導壓力,『一把手』以身作則」的倡導下,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掀起了一場體制內的禁酒運動,被媒體報道為「史上最嚴」的「全天候禁酒令」。

幾位與水瓶紀元交流的體制內人士,都無法準確回憶榆林是從哪一天開始「禁酒」的,只大約記得是在5月下旬。所謂的「令」並沒有一紙紅頭文件,甚至沒有一條微信群里的文字通知。

「這種不會直說的,不可能留下痕迹」,榆林市下轄縣政府單位的一名公務員梁迪說。

不能喝酒、不能外出就餐的要求,是從密集的會議、要求嚴格的學習和上級領導拐彎抹角的敲打中「領會」到的。

莫橋是榆林市一事業單位的無編製工作人員,在禁酒風波前,單位開會學習都是黨員幹部的事,只有年末年中才要求全體職工參與會議。

現在,她也要每周參與學習,從早上8點到中午11點多,一學就是一上午。莫橋覺得自己像是回到了高中,早晨來到單位,領到一份十幾頁的材料,往往是《八項規定》相關文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會議精神等。同事們需要一個接一個地誦讀文件,讀完後再集體觀看警示教育片,主要內容是貪官們如何犯錯和懺悔。

強體制小城執行「禁酒令」後,誰為「整風」買單?

中央《八項規定》的具體內容(圖_網路)

學習後需要研討,每個人都必須發言,談自己的想法。發言要嚴肅深刻,要有內容,留下記錄材料給紀律檢查委員會_(下稱「紀檢委」)_檢查。「有時真不知道說啥,我翻手機,領導還不許,說『要用自己的話談』」,莫橋無奈地說,「就這樣紀檢委還批評我們研討不夠深刻。」

學習會議上,莫橋的領導給職工講了河南信陽幹部被通報的典型案例,然後告訴大家:工作的8小時之外,也不屬於你們,都在監管範圍內,不要因為喝酒鬧出什麼事來。「他都這麼說了,沒人會去撞那個槍口。」

為了證明開會學習到位,梁迪每周要抄寫大量筆記,遇上頻繁的時候,隔一兩天就要開一次會。「我們開會效率也高,牆上PPT換一下,領導換個外套,大家換換位置,又拍一張,那就相當於又開一次會,半個小時能開四五個會。」梁迪笑了笑,「學習的還是《八項規定》里的『不能搞形式主義』,說學習得非常深刻。其實領導念幾句,剩下的讓我們自己去抄(筆記)。」

儘管指令含糊不清,但頻繁學習、檢查帶來的緊張氛圍,讓端著鐵飯碗的人們自覺管住了嘴。

作為醫院的中層幹部,佘曉書過去很少有機會在家吃晚飯,新一輪《八項規定》學習開始後,她再也沒有在外就餐過。

佘曉書在單位人緣好,愛熱鬧,哪個科室吃飯都愛叫上她,「光是和單位的人吃,一周就有個兩三次。各科室之間業務往來多,經常麻煩人家,(我們)飯桌上聊聊天、聯絡感情,工作的時候溝通更順利。」工作之外,作為家族裡的姐姐,唯一有穩定收入,生活水平夠得上中產的人,她也經常請家人朋友出去吃飯,「外地的親戚來了、家人過生日、工作讀書的小輩回家了,(我)都會請他們吃個飯,嘗嘗新開的餐廳。」

今年情況不同,年邁的父親過壽本來是大事,但對待工作一向謹慎的她不願冒險,一大家人最後決定在佘曉書妹妹家裡聚餐。「在家吃也很溫馨,就是妹妹忙前忙後的,很辛苦。」

最近,佘曉書的外甥搬了新家,原本也要一家人慶祝。佘曉書不想再讓家人遷就自己,這次聚餐,她把在火鍋店充值了千餘元的會員卡交給妹妹,讓她帶著一家人去吃飯。「她們都沒單位,不怕出去吃。」她回憶,把卡交給妹妹時,她告訴妹妹,「趕快把裡面的錢都用掉,現在這個情況,說不定(火鍋店)哪天就倒閉了」。

整個6月,佘曉書已經推辭了四五場婚喪嫁娶、滿月喬遷的邀請。宴席上難免要喝酒,為了避免違規,沒有公職人員敢答應。對於請客的人來說,不邀請這些人似乎顯得人情淡了,如果發邀請又會讓別人為難,乾脆就不請客了。

突襲檢查

不是所有人都像佘曉書一樣自覺。

蔣豪對「禁酒令」很不滿,他只是一個縣級單位的無編製工作人員。他想不通,自己沒錢沒權,只是賺點工資,違規吃喝和他這樣的人有什麼關係。「我能去吃誰的啊?」

於是在最初,他沒當回事,還是如常在外就餐。

直到6月上旬,他在單位附近的餐廳一個人吃午飯,遇上了紀檢委的隨機檢查。蔣豪回憶,當時飯館突然進來了兩個人,上來就管他要身份證,還拿著手機在錄像。「我當時就問『讓你(拍)攝我了嗎?』他們就說自己是紀檢委的,要檢查。」

兩名自稱紀檢委的人盤問蔣豪:「有沒有單位?」「是什麼單位什麼崗?」「為什麼在這裡吃飯?」蔣豪回答,家裡沒人做飯所以在外面吃。「他們還問隔壁桌的兩個人,結果人家說就是附近打工的,把他們(紀檢委人員)凶走了。」

那天之後,蔣豪忿忿不平地和妻子抱怨了許久,最後還是決定不再外出吃飯,免得讓自己撞槍口上。

縣公務員梁迪警醒得更早。他的朋友是當地某政府部門的協理員,在「禁酒令」還沒有廣為人知的時候,這位朋友去和一個高中同學吃飯,兩人喝了啤酒,被來隨機檢查的工作人員拍下了照片。梁迪說,這位協理員朋友是外聘人員,沒有編製,如果挨處分工作就沒了,或許考慮到這一點,紀檢委給了他部門有編製的領導一個「管理不到位」的警告。

對梁迪來說,身邊的朋友被處理,起到了些殺雞儆猴的效果。對體制內的工作人員來說,挨了處分,晉陞和漲工資就更難了,即使那位朋友沒有受到嚴重的處罰,他給領導添了麻煩,以後的日子也不會好過。「還是聽話一點。」

2023年,雲南紅河縣紀委縣監委向全縣126名紀檢監察幹部發放了「禁酒令」提醒卡。(圖_網路)

原本就很少有飯局的梁迪,現在連和朋友家人的聚餐都取消了。「禁酒令」實行以來,他們單位食堂格外熱鬧,中午吃飯都要早點去。「你別說,之前沒有感覺,這段時間天天吃灶上(食堂)的飯,路過館子聞到都有點饞。」

紀檢委巡查不僅會去小餐廳,榆林市內較為高端的酒店才是他們檢查的重點。

一家高端酒店的經理楊斌告訴水瓶紀元,他所供職的酒店已經開了六七年,生意一直很好,直到「禁酒令」實行後迎來斷崖式下跌。整整一個月,紀檢委的人都頻繁地在酒店巡查,「天天在大廳轉啊,誰還敢來。」

紀檢委人員和執法機關不同,不會穿制服、開執法記錄儀,而是著便裝在酒店大廳、前台、走廊等地轉悠,也會查問幾句。「有的客人看打扮就知道是公職人員,(紀檢委)再看了身份證,(對方)在哪個單位一下就查出來了。」

上述酒店的實際控制人伍嘉透露,據他了解,榆林市其他酒店的情況「都差不多」。他聽說,在別的酒店有進包間查住(查實)的,還有調監控的,「(調監控)這種一般是有人舉報,和公安局抓小偷一樣的,目標很明確,我們這裡還沒有遇到過。」伍嘉回憶,在他的酒店,紀檢委的人曾多次來查看酒店的流水,當天消費較高的單子,會核查付款人是誰,金額較低的則不會深究,一般不會進包間。

為整治「違規吃喝」,多地出台了最嚴禁酒令,禁止三人以上的公職人員聚餐。(圖_網路)

伍嘉、佘曉書、梁迪等多名人士都提及,市裡有某些單位會在傍晚和早晨突擊檢查,讓職工吹酒精檢測儀。

煙酒超市的老闆辛雲燕也從客人口中聽到了這個說法。有夫妻倆來她店裡買東西時,順便拿起酒瓶在看,她順勢推銷:「家裡喝二兩還不讓嗎?買回去喝。」男顧客回答她:「誰敢喝啊,明天早上去了單位還要吹酒精(檢測儀)呢!搞得和查酒駕一樣,比酒駕都嚴格了。」

恐懼的力量

沒有人知道,紀檢委查人的標準是什麼。

開會時,莫橋的領導告訴他們,某某局處理了二十多個違紀人員,另一個單位處理了六十多個違紀人員。「但也沒說(他們)具體做了啥被處理,處理結果是什麼。」

當標準不明時,「層層壓實責任」的指導不斷催生出更嚴格的要求,市縣兩級出現明顯的差異。

莫橋所在的市級單位,學習之餘還要求整改。她拿出一份個人問題整改表格,表格列的內容包括「問題及表現」「整改措施」「整改時間」和「整改情況」。她透露,單位要求每位職工都必須檢討自己的問題,「不可能沒問題,寫一條問題還不行,非要兩條。」

梁迪所在的縣政府部門單位更加嚴格,要求寫學習心得時檢討自身不足。其中,單位給列出三十多條「毛病」,要求他們在其中必須挑出自己的「毛病」,「毛病」指標按職級分配,一般幹部四條,科級以上七條。讓梁迪為難的是,這三十餘條「毛病」中,許多是「我收了別人的東西」這種程度嚴重、足以把自己「送進去」的錯誤。據稱,上級列出這些構成犯罪的毛病,用以證明幹部的「自我認識非常深刻,自我革命非常徹底」。「可是我沒犯這種錯誤,哪能承認啊。」梁迪說,他只能盡量選輕的。

任青就職的縣中學,6月上旬突然通知了新規定,今後三個人以上一起吃飯,就屬於違規聚餐。但她在縣政府上班的丈夫並沒有收到這樣的通知。任青猜想「這不知道是領導自己想的,還是和哪個單位學的。」很快她發現,雖然只有個別單位出了這個規定,但其他單位,甚至她在市裡工作的朋友、親戚,聽說「三人吃飯屬於聚餐」的說法後,都開始自覺執行,並互相知會。

「三人吃飯屬於聚餐」的規定也在其他省市出現,引起不少網友的關注和討論。(圖_微博)

市級醫院工作的佘曉書就說,醫院從來沒有規定過三人吃飯就違規,但她已經借這條規定拒絕了許多人。「大家都知道,好像也就默認了。」

約束每個人的不止模糊的規則,還有「傳言」帶來的恐懼。

水瓶紀元採訪多名公職人員後,發現許多人普遍認為「上面」這麼重視,一定不能被「抓典型」,不能有僥倖心理。而且「防人之心不可無」,人們擔心下級舉報上級,擔心同事朋友出於嫉妒心,互相舉報的情節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誰知道會怎麼處理,沒犯錯也說不清楚」,只能管好自己。

幾乎每個人被問到「有沒有試著偷偷出去吃飯喝酒」時,都展示出了令人驚訝的恐懼:「微信定位都能查到的」「他們能用衛星拍到人」「酒店窗戶都有無人機出來檢查」「紀檢委的人有種眼鏡,戴著拍照就能知道你是哪個單位的。」在許多公職人員心裡,彷彿天網恢恢,稍有不慎就會被「抓」。而這些缺少現實依據的理由有的來自私下口耳相傳,有的在短視頻中被廣泛轉發。對「上面無所不能」的想像,實實在在地震懾了許多人。

有餐飲從業者發布短視頻調侃稱要為顧客砸掉監控,避免「違規吃喝」被拍攝到。(圖_抖音)

酒樓階級滑落

在榆林市,酒店大多是住宿和餐飲一體的業態,酒店的餐飲形式以包間和宴會廳為主,很少有普通的堂食座位,因此不是市民日常「下館子」的選擇,只有請客和慶祝時才會在酒店吃飯。

酒店實際控制人伍嘉清楚自己的客戶群體是誰。「說實話,酒店的一桌飯平均價格一千多,普通家庭一年能吃幾頓?指望一個月掙三五千的(普通)老百姓消費不現實。」他聽說,中紀委在指示中強調要「(作)風腐(敗)同查」,也就是說,如果有人被抓到吃喝方面的作風有問題,就會被進一步調查是否存在貪腐情況。「他們(公職人員)是怕由於(吃喝)引出一些其他的問題。這些人誰能經得起查嗎?」

高度集中在體制內的財富資源分配,或許是「禁酒令」在榆林市帶來大範圍連鎖反應的現實基礎。

榆林市位於陝西北部,人口300餘萬,煤炭資源豐富,能源產業是其支柱產業,2022年GDP總量超過六千五百億元,在中西部地區的非省會城市中GDP排名前列。中國的能源產業高度國有化,榆林的能源收益是地方財政的一個主要來源,用以供養大量公職崗位。

2022年,財經博主劉曉博發布一項統計結果,榆林市「體制內」繳存公積金的人數佔總繳存人數的90.24%,在全國GDP前50的城市中位居第一。這意味著,榆林所有的在職人員里有九成就職於體制內。

「禁酒令」之後,體制內人士撤離。市裡的高端酒店紛紛開始服務體制外群眾、走進百姓家,做起了「便民外賣」「滷肉檔口」。伍嘉經營的酒店也開了大排檔。一葷一素加上主食不超過30元。

榆林某酒店開設的大排檔(圖_毛栗子/攝)

一位中年女性帶著孫子在樹蔭下,等著排隊買飯的家人。她就住在附近,「天太熱了,這裡買幾個菜,都不用在家開火,蒸點米飯一家人就都吃了。」伍嘉笑著接話,「我們這兒米飯也有,一塊買回去,別做了。」

正值飯時,許多市民在酒店支起的大排檔前排起了隊。來購買的市民中,有人嘆息「酒店的生意差成這樣,日子不好過了」,也有人覺得「貪官不能吃了,正好讓老百姓吃」。

伍嘉看著人頭攢動的大排檔,眉頭一直沒鬆開。

「這都是暫時的」,他告訴水瓶紀元,餐飲包間「零點業務」_(即包間單桌預定業務)_營收下降了95%,酒店每天都在賠錢,做外賣和大排檔是為了讓員工有事做,後廚的食材保持流通。「餐飲這個板塊一百多號人,連辭帶退的已經走了三四十個。」

酒店廚師在大排檔做飯(圖_毛栗子/攝)

這家酒店的經理楊斌用「斷崖式下跌」來形容這個月的經營狀況。他說,以前周一到周三生意不好,下午只能訂出去二十來個包間,現在工作日內是「光板」,一點生意都沒有,只有周六日才能坐四五桌。如今為了降低人力成本,這家酒店只能讓服務員和廚師輪休,一個月上10至15天班,工資也只能按天數發。

楊斌透露,為了發工資,酒店還挪用了給供貨商的錢,而有的員工因為領不到工資,已經在起訴酒店維權了。而給酒店供菜、供肉的大棚和屠宰場,突然沒了售賣渠道,都在尋找新的客戶。

伍嘉的酒店佔據了一棟高樓,如今只有大排檔所在的一小片區域有些喧鬧。酒店內部安靜無聲,為了節省成本,掛滿水晶吊燈的走廊和宴會廳一片昏暗,以往吹到讓人發冷的空調也沒開。六月是高考結束的季節,本來是酒店承接「謝師宴」的小高峰,「現在哪有老師敢出來喝酒?」伍嘉苦笑,「禁酒令」一朝實行,他一天之內就接到三個宴會取消的電話。「我們一個客人給孩子辦百天宴,去單位報備,領導不說不能辦,也不說能辦,那最後就是沒法辦。」

市民在酒店大排檔排隊購餐(圖_毛栗子/攝)

擠壓底層

公務員們是小城最大的消費群體,他們從酒席上離開,受害的不止酒樓。虧損的壓力在餐飲供應鏈條上傳遞,對越底層的供應商來說,是愈發不可承受之重。

辛雲燕的煙酒超市就開在一家大酒店對面,店鋪一年租金就要二十多萬。過去仰仗著酒店生意好,店裡零售都能賣七八箱酒,日流水在五萬以上,一到下午,兩個店員都忙不過來。「現在一天連一箱都賣不了,加上煙和飲料,一天的流水勉強一萬左右。」

茶葉店店長景蕊的每日流水只有之前的一半,「生意比疫情的時候還差。」她告訴水瓶紀元,她店裡售出的茶葉禮盒,過去大多用于贈送,「煙酒茶不分家,這個事(「禁酒令」)以後,誰還敢收東西呀?我們店裡回款明顯慢了。」

辛雲燕賣煙酒已經十多年,有許多熟客逢年過節都按箱買,少的兩三箱,多的十來箱也有。平日里,客人請客帶的酒不夠了就隨時給她打電話,讓她送到酒店去。「熟客都是上班的(體制內),現在怕得啥也不買了,不上班的少,買酒也是請上班的喝,又不會單獨喝,現在是沒人喝了。」

過去,晚上十點店員下班,辛雲燕還要自己守到十二點以後。「吃完飯那會也會有一個小高峰,人喝多了出來買煙買水,坐我們這喝喝茶、聊天醒酒,又能賣不少。」現在,她還是會守到十二點,但卻是因為白天沒生意,人流大幅下降,只能盡量拉長營業時間,哪怕多賣一瓶水。「今天坐了一下午,就賣出五六瓶,這生意咋做。」

辛雲燕說,她在「禁酒令」前高價進的十幾箱酒如今貨都還閑置在庫房裡,其中不乏一瓶兩千多元的茅台。她在考慮辭退一兩個店員,「沒有生意,我自己也守得過來,實在雇不起人了。」

7月1日凌晨十二點快要關門時,空蕩蕩的煙酒店裡進來一位收廢品的老太,辛雲燕翻找出兩個空酒盒給她,抱歉地說「今天只有這些」。「以前大紙箱、酒盒子要給她打包一堆,現在破爛都撿不著了」,她說。

圍在煙酒超市對面酒店門口的代駕也消失了。辛雲燕說,對面酒店生意好的時候,代駕司機們就守在門口,三三兩兩的湊在一起抽煙聊天,有人出來就湊過去攬客。「來來回回總有十多個人在那,他們都帶著頭盔穿著馬甲,很好辨認。」現在,酒店生意冷清,代駕也不知道都去哪了。

7月1日晚11時許,水瓶紀元在上述酒店門口徘徊許久,才遇到一個騎摺疊電動車經過的代駕司機,試圖攔住他詢問生意如何時,他沒有停下,揮揮手說「沒生意」,便騎車離開了。

酒店生意難做在意料之內,而當家門口賣烙餅稀飯的小餐館也難以支撐時,劉海洋意識到,「禁酒令」波及的範圍比自己想像中大。

榆林某餐廳的夜市空無一人(圖_毛栗子/攝)

劉海洋是一名國企中層幹部,性格外向喜歡美食,和不少餐廳的老闆是朋友。他告訴水瓶紀元,賣烙餅稀飯的老闆做的是夫妻檔小生意,但利潤主要來自酒水,「賣啤酒二鍋頭賺的錢能管(覆蓋)房租水電成本,剩下的才是賣飯菜賺的。」「禁酒令」後,小餐館的酒水收入微薄,在酒店低價大排檔的擠壓下,就連去吃烙餅稀飯的人也變少了。

餐飲業的最末端是靠打零工謀生的人,在經濟結構單一的工業城市榆林,很多在幫廚、洗碗、服務員崗位上工作的年輕人失業了。榆林某縣城一家窗帘店老闆透露,「禁酒令」前他許久都招不到年輕店員,「禁酒令」後,上午貼了招聘廣告出去,下午就接到幾個電話,都是可以隨時上班的年輕女孩。

在階級的另一端,公務宴幾乎消失後, 「正風反腐」的目是否達成了呢?

公職人員莫橋不知道答案。此前她因父親過生日,給單位報備後和家人外出就餐,飯店裡只有他們一桌,沒人敢出來吃飯。老闆告訴她,雖然店裡沒人,但他們很忙,因為最近都是買好食材帶著餐具,領著廚師和服務員上門去別人家裡服務。「這都叫去家裡了,還怎麼管?規定管的都是我們這些普通小職員,領導想吃喝還是有辦法。」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