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8 月

震動學界!前眾議員:讓哈佛的中國留學生回家

8 月 20 日,《華爾街日報》刊登美國前威斯康星州聯邦眾議員、現任哈德遜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邁克·蓋拉格(Mike
Gallagher)的評論文章。他在文中直言,美國應當大幅減少中國學生在本國頂尖高校,特別是在科技和人工智慧等敏感領域的就讀比例。這一觀點一提出,立即在美國教育和政策圈內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震動學界!前眾議員:讓哈佛的中國留學生回家

長期以來,美國高等教育體系被認為是「美國例外主義」的象徵,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名校更是其中的翹楚。然而,蓋拉格批評稱,部分高校在追求國際化和經濟利益時,逐漸過度依賴國際學生的學費收入。以哈佛為例,大約三成學生為國際生,而在哥倫比亞大學,這一比例更高達四成。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每年向這些高校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補助與稅收優惠,本土學生錄取比例卻並未同步增加。

蓋拉格認為,高校在維持國際化聲譽的同時,應優先考慮美國本國及盟國學生的教育機會,否則容易形成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文章中特別點名科技與人工智慧領域。近年來,美國吸引了大量中國學生赴美攻讀 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據統計,2022
年,美國授予的理工科博士學位中,近 40% 由中國留學生獲得。在人工智慧實驗室和頂尖研究機構中,中國學者和學生也佔有顯著比例。

支持蓋拉格觀點的人士擔憂,這種高度依賴可能會在未來的技術競爭中對美國不利,呼籲通過政策手段加以限制。他們強調,科研前沿關係到經濟與安全競爭,不應讓其它國家在關鍵領域掌握過多人才儲備。

蓋拉格在評論中提出,如果要改變現狀,白宮並不需要與大學展開冗長談判,因為學生簽證發放屬於行政部門的許可權。他建議政府通過限制簽證的方式,逐步減少來自特定國家的學生在敏感領域的數量,從而實現所謂「風險平衡」。

這一觀點引發了廣泛討論。

支持者認為,美國在維護自身教育資源和科技優勢時,確實需要重新評估國際學生比例,特別是在 AI、量子科學等具有戰略意義的學科。

反對者則指出,美國高校之所以保持全球領先,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開放和多元化,過度限制國際學生不僅會削弱學校的國際影響力,也可能損害學術自由與科研合作。

部分教育專家還提醒,國際學生的學費是許多高校的重要收入來源,用來支持獎學金和科研項目。一旦人數驟減,反而可能影響美國本土學生的受益。

根據美國教育部門數據,2023 年共有約 11 萬名國際學生進入美國,其中 25%
來自中國。這一群體長期是美國最大留學生來源國之一。與此同時,美國頂尖大學也因激烈的招生競爭和財政壓力,不得不在國際化和本土教育之間尋找平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