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4 10 月

第一批00後住進養老院 月租300 室友大自己50歲

據公眾號《一條》報道,中國社會預計在2035年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大家對養老新模式的探索從未停止。

2023年9月,蘇州幾家養老院開始嘗試「代際融合」的方式:年輕人通過累積養老服務時長,兌換在養老院的住宿資格、抵扣房租。例如1個月服務時間滿10個小時,當月房租可以減至300元。

根據大陸國家衛健委公布,到2035年左右,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一條》來到蘇州,跟隨兩位00後和一位90後,體驗了她們的養老院生活,年輕的打工人們下班後,便回到養老院,和老人們同吃、同住,「跨代社交」。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148279462-2\”);});

自述:巍千千、張雯雯、張瑾

周六早上7點,蘇州吳江區,剛踏進養老院大門,便聽到一段悠揚的薩克斯風,循著聲音,我們來到二樓活動室,爺爺奶奶們正在熱熱鬧鬧地演奏著,人群中一個年輕身影格外顯眼。

這是住在養老院的00後巍千千,我們跟著她,體驗了智慧手機教學課,交誼舞活動,探訪了她在養老院住的房間。

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志願者居住的房間樓層跟老人是分開的,初期就把這種矛盾預想並處理。不同的志願者會有不同的擅長領域,給老人帶來不同的精神需求。」

巍千千 22歲 職業:會計

這裡是蘇州吳江區的一家養老院,也是我的家。

我今年22歲,剛畢業一年不到,現在在一家事務所當會計。一次刷短影音的時候,看到可以以志願服務來抵用房租住養老院,出於好奇就聯繫了養老院。

了解到「1個月服務時間滿10個小時,每個月房租是300元」的情況後,我決定去養老院實地參觀一下。

第一批00後住進養老院:月租300元人民幣,室友年齡大自己50歲。(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剛開始我還是挺有疑問和顧慮的,我自己在外面租房子最便宜也要1400塊一個月,它這裡只要300塊錢。來參觀的時候我還迷路了,門都沒找到,當時心裡特別慌。

後來護士長接我進了門,帶我在院里轉了一圈,簡單地講了一些養老院的情況。以前在我的想像里,養老院住的可能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家,真正來了發現那麼多老人都特別開朗,他們日常有各種各樣的活動。

通過面試後,養老院就給我發了入住合同,相當於租房合同,我就搬了進來,到現在差不多三、四個月了。住在這裡我交到了很多朋友,像以前上學住宿一樣,只不過我的朋友的年齡比較大一點,但是不妨礙我和他們一起快樂。

其實我主要的時間還是在本職工作上,養老院的活動放在周六、周日。周六的早上我有一個手機教學課,教老年人一些功能上的應用,比如設置鬧鈴,手電筒,教一遍兩遍不太會,那麼就教三遍四遍。

我安排教手機的活動,是因為我的奶奶用智慧手機的時候,只能給你打視訊電話,像轉發圖片什麼的都不會。

周日下午,我會去手工室陪爺爺奶奶做個手工,或者去舞蹈房和他們一起跳跳交際舞,空閑時間去找蔣伯伯學寫毛筆字。其它時候,路上碰到爺爺奶奶有需要的話,就順手幫個忙。

養老院里還有很多趣事可以探索:我們會去寫真室里幫爺爺奶奶打扮一下,拉他們一起參加「多巴胺」服裝大賽;布衣坊里有一個老式的縫紉機,喜歡手工的奶奶在裡面做些小東西;棋牌室里經常是從早到晚人滿為患;還有些奶奶喜歡去影音室里唱個歌,看個電影,爺爺會踩一下走廊上的運動器械,打個撞球……

我們規定服務時間是每個月10個小時,我經常超時長,但也不會去補簽,因為慢慢地我們變成了彼此的朋友。前段時間我的外婆去世,在「大朋友」們的陪伴下,我好像沒有那麼害怕了。

現在晚上休息的時候,我就追追劇,然後看註冊會計師的書,我報名了考試,在學歷上也打算再提升一下。

張雯雯 32歲 職業:心理助教

我畢業到現在差不多有10年了,目前在吳江的一家教育機構做心理助教。我家離蘇州有很長一段距離,早出晚歸的生活很累,就想在外面租個房子,看到「代際融合」的項目,換算下來要比我自己租房優惠很多。

我的專業是心理學,以前也接觸過一些養老關愛的服務,想著如果住到養老院,解決租房問題外,還能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幫助到老人。

我們和養老院實際上是一個合作的方式,是相互考核的。

9月中旬面試後,負責人也帶我去看了養老院里的環境和陳設,還參觀了給志願者的樣板房,布置得非常溫馨,看到房間的那一刻,我是很開心的。

我父母他們是覺得很奇怪,抱有一個懷疑的態度,比如這邊是不是一個詐騙的地方。

正式入住養老院的第一天是有些興奮,還有一點忐忑,畢竟是一個新的嘗試。

我周六是需要上班的,在養老院的服務時間是周二和周日,會帶一些心理講座、團輔活動。退休之後,老年人容易遇到焦慮、憂鬱的情況,會覺得因為沒有了工作,在家裡的地位下降了,孩子要上班或者上學,想要說話,但是找不到人,我會給到他們一些自我調試的建議。

我會告訴他們,這是比較正常的現象,需要一段時間來過渡。建議他們多和朋友聯繫,多和家人進行一些家庭活動,同時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讓生活豐富起來。

周三下班後,我還組織了一個益智遊戲的活動,四到六人為一小組,玩一個「正話反說」的遊戲。但有些老年人他沒有辦法快速去反應這個指令,那就多說幾次,直到他能夠聽懂為止。

很多老人是很希望能夠更好地去參與到活動當中,像朱阿姨就是我課上的「優等生」,她視力不太好,PPT上的內容看得不是那麼清楚,就會常常請我幫她「補課」。

第一次進行活動的時候,我和老人之間是很陌生的,現在他們對我的接納度更高了。也可以感覺到他們狀態上面的一個變化,對他們多一些耐心,多和他們說說話,他們就會很開心。

也因為和老年人更多的接觸,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了父母的一些不容易。

我現在給老人們上課沒有那麼緊張了,但是會有一些顧慮和擔心。因為每周都需要組織活動,內容量大,其實對我的要求是很高的。

一次活動可能一個小時,每周我需要準備三到五個內容,一個月下來就有大概二十個左右的活動。所以還是會有些壓力,有時候會問問從事老年人服務的朋友的意見。

張瑾 22歲 職業:建築行業從業者

我今年6月份畢業,現在在養老院每個月服務20個小時,支付200元的租金就可以租住在這裡。

我是城鄉規劃專業的,但大學期間經常去養老院參加活動。之前我覺得養老院住的老人大多是一個人孤苦伶仃的,但來了後發現很多老人是結伴而行的,生活也挺充實。

工作日晚上下班回來之後,我會進行「一對一」的陪伴服務,周末主要是進行「一對多」的一個群體活動。廣場舞、保健操,特定的節日會有一些手工活動,中秋節會製作燈籠、月餅什麼的。

最開始我比較拘謹、緊張,擔心自己融入不進這個環境,有一點不知道該怎麼辦,想著誰能來救救我,反而是爺爺奶奶主動和我聊天,對待我像對待自己的孫女,引導我融入他們。

我們和老人們之間的陪伴其實是相互的。老人會覺得他存在感比較低,與這個社會有點脫節,讓我覺得我也是被他們所需要的。

我也在老人們的身上學到了很多,像我一對一陪伴的陳伯伯,他以前是醫生,他會把積累的醫學知識、健身鍛煉的小常識寫成一本小冊子,分發給我們,叮囑我們多鍛煉身體。陳伯伯是個寶藏爺爺,學識淵博,他既懂醫學,又懂文學、戲劇,甚至是我從事的建築行業,他會推薦我去看《營造法式》,多逛逛蘇州園林……

不少阿姨們在穿著打扮上還是會很精緻,不同的衣服要配不同色系的絲巾,不會因為住養老院就穿得很邋遢,她們經常讓我感到時尚是一個輪迴,我們現在流行的,她們早就玩過了。

我爸媽和朋友都很支持我參與這個項目,有些朋友還挺羨慕的,他們會覺得我提前享受上了養老生活。

和老人們一起生活到現在,我最大的感觸是想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陪伴自己的家人。面對他們的叮囑,不再覺得是一種嘮叨。

其實住進養老院並不可怕,是另一種人生體驗。生活在養老院,可能反而比一個人養老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價值。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