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開學月余,不少大學生家長有點焦慮:孩子在外上大學,一走就是幾個月,遇到問題,家長該如何溝通處理?例如,該不該支持孩子談戀愛?又應該如何幫孩子渡過學業上、個人生活上的難關?
這些具體的問題背後,其實都是親子關係的把握。孩子未成年時,父母可以教導、掌控;但娃邁向成年的第一步,家長如何做好?
最近,浙江警察學院學生工作處2024大隊副大隊長蔣海燕處理了許多學生與家庭之間的矛盾。蔣海燕曾在部隊從事臨床相關工作,是心理治療師,後來到浙警院成了學生輔導員,同時也是兩位孩子的媽媽,她的建議和做法,可以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參考。
和女生去了一次圖書館
大二男生和媽媽三個月不說話
浙警院大二學生小林是眾人眼中的「乖孩子」,從小到大按父母規劃成長,考入警校後,媽媽曾十分放心:「學校管得嚴,能約束孩子。」
可大二開學不久,小林媽媽卻憂心忡忡地找到蔣海燕的辦公室,嘴上說「關心學習」,實則滿是「想見兒子」的迫切。蔣海燕察覺異常,叫來小林,母子相見卻氣氛冰封:小林緊抿雙唇,全程不說話。
無奈之下,媽媽才吐露實情:小林高中就有心儀女生,高考後兩人同在杭州,想嘗試交往。小林爸媽卻一致反對,認為他應先專註學業,等到畢業定下工作再談戀愛。
聽到這兒,平日訓練流汗流血都不怕的小林眼裡蓄滿了眼淚:「暑假裡,我約她一起去圖書館看書,媽媽直接打電話逼我回家。」回家後,父母仍揪著此事不放,家裡爆發激烈爭吵,父親甚至揚言要斷絕父子關係。
從那天起,小林開啟「沉默模式」,不主動說話,開學後也不聯繫父母,冷戰持續了三個月。
作為專業心理治療師,蔣海燕當即開展家庭治療,先單獨與小林溝通。小林坦言,自己並未真正談戀愛,只是想和喜歡的人相處:「能走下去就走,不行就分開,可爸媽完全不理解。」
蔣海燕分析,這場矛盾的核心,是父母的「規劃」與孩子的「自主渴望」碰撞。「家長習慣為孩子安排一切,可剛成年的孩子,迫切想擁有第一次自主選擇的權利。」她坦言,如今的父母掌握更多教育資源,能為孩子規劃學業、事業,讓孩子受益的同時,也無形中增添了管束。
當蔣海燕問小林媽媽「希望孩子在大學收穫什麼」時,對方毫不猶豫答「想讓他獨當一面」,可談及戀愛,她的態度卻依然堅決。
「父母總覺得憑閱歷能幫孩子少走彎路,可這些道理,或許要等孩子自己『撞一次南牆』或到一定年紀時才能真正懂。」蔣海燕建議,家長不妨回望自己的青春,也一定有過少年人的熱血與衝動,多些共情,矛盾便容易化解。
最終,蔣海燕提議小林母子「約法三章」:比如學習不能出現問題,守住親密底線等。在獨處談心後,母子倆終於達成共識,冰封三個月的親子關係逐漸回暖。
大一學生期末亮紅燈
家長想讓孩子請假外出補課
也有很多家長發現,孩子上了大學以後,初高中那套學習方法好像有點「失靈」。
杭州媽媽張女士總覺得,兒子小張上了大學以後,學業肯定不成問題,初高中這麼緊張的學業都熬過來了,大學裡的課程肯定「手拿把掐」。但她萬萬沒想到的是,小張在第一學期就掛了好幾門課,這讓原來放輕鬆的張女士有點焦慮。
她想了很多辦法,例如讓兒子在平時寫完作業後拍照給她報備;甚至還找到學校,想給兒子請假出校門補課,弄得蔣海燕有些哭笑不得。
「很理解家長的心情,原以為孩子上了大學,學習上可以放鬆了,結果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想彌補卻找不到方法。」蔣海燕表示,家長再把初高中的學習督促方法搬到大學裡,通常是不太起效的,甚至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我都成年人了,不需要事無巨細地被管教。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找到學習的動力和方法。」蔣海燕表示,孩子上大學前,家長們總是安排得多、說教得多,到了大學裡,找具體原因、用具體方法才更重要。她叫停了張女士的做法,先和學生好好聊了聊。
蔣海燕了解到,小張平時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於是給小張換了聽課位置,讓他隨時處在任課老師的視野里,敦促他認真聽課。此外,和小張一起詳細地制定學習計劃,鼓勵他按期執行;並安排了學習委員幫助他一起學習。
後來,具體方法起了效果,小張完成並通過了下半學期的每一門課,同時把原來「亮紅燈」的科目都重修完畢。找到學習感覺的他,也變得越來越自信。
和成年孩子的親子關係
父母該如何「拿捏」?
其實,不管是談戀愛還是談學習,父母都需要學著和孩子交朋友。
蔣海燕班上的一位男孩小金,曾經因為壓力大而長了滿臉痘痘,嚴重的痤瘡讓他自卑,想打電話和父母求助,卻被「強硬的關心」弄得更懊惱。
小金的爸媽總說:「你都多大了,臉上還長痘,怎麼還不好。」漸漸的,小金更加孤僻,不願意出門,也不願意在個人衛生上下功夫。
蔣海燕了解情況後,主動成了小金的「戰友」,幫他聯繫了一位擅長治療頑固性痤瘡的名中醫,和小金一起就診,疏導心理,並指導他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改善親子關係。沒到半年,小金的皮膚就明顯好轉,走出抑鬱,暑假還積极參加國衛儀仗隊訓練。
蔣海燕表示,因為年齡和社會地位的差距,父母和孩子在溝通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居高臨下」。這種無形的「威壓」即使一開始不會產生影響,也會日積月累成矛盾,「尤其在青春期沒有激烈反抗的孩子,成年後反抗意識更強,會導致親子關係糟糕。」
孩子想脫離掌控,往往會在其他關係上尋找慰藉,例如在遊戲世界中沉淪,至少自己能掌控鍵盤;或者直接斷絕與家長的聯繫。
當然,很多家長和孩子都會「當局者迷」。蔣海燕建議,與孩子溝通遇到問題的家長,可以藉助監控鏡頭或手機鏡頭把雙方的溝通過程記錄下來,再以第三方視角復盤對話,脫離當時的語境與情緒,會更好地獲得自我認知,進而解決親子關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