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的五星級酒店大堂里瀰漫著檀香的味道.
我坐在真皮沙發上. 手裡拿著那本薄薄的小冊子. 封面寫著'中國貴賓服務指南'.
中國貴賓.
這四個字讓我心裡湧起一種說不出的'複雜'.
翻開第一頁. 密密麻麻的'注意事項'.
'請勿在大堂大聲喧嘩.' '請勿穿拖鞋進入餐廳.' '請勿讓兒童在走廊奔跑.'
一條條. 一款款. 像是專門為某個'特殊群體'制定的'行為準則'.
我想起小時候看過的那些'文明公約'. 想起學校里貼著的'行為規範'. 想起那些我們以為已經遠離的'說教'.
但沒想到. 它們在這裡. 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
服務員走過來. 用標準的普通話問我, '您需要中文菜單嗎!'
她的發音很準確. 但眼神里有一種我熟悉的'小心翼翼'.
那種面對'不可預測'客人時的謹慎.
'為什麼要準備這個!' 我指著手中的小冊子問她.
她愣了一下. 然後露出職業性的微笑, '為了更好地服務中國客人啊.'
更好地服務.
這個說法聽起來很'體貼'. 很'貼心'. 很'國際化'.
但我知道. 真相往往藏在'體貼'的背後.
我繼續翻頁.
'中國客人喜歡熱水.' '中國客人不習慣生冷食物.' '中國客人喜歡拍照留念.'
每一條都像是某種'人類學觀察報告'.
客觀、冷靜、充滿'科學性'.
但也充滿了'刻板印象'.
什麼時候我們變成了需要被'研究'的物種!
什麼時候我們的行為變成了需要被'預防'的風險!
我想起在國內時. 我們也會議論那些'外國遊客'的行為. 也會總結他們的'特點'. 也會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
原來. 這種'觀察'和'總結'是相互的.
是一種隱形的'文化審視'.
每個人都在看. 每個人都在判斷. 每個人都在給別人貼'標籤'.
晚上我在房間里打開那本指南的最後一頁.
上面寫著, '如何應對中國客人的投訴'.
速度、態度、補償. 三個關鍵詞被加粗標註.
還有一行小字, '中國客人通常對服務質量要求較高. 建議優先處理.'
優先處理.
這聽起來像是'優待'. 像是'重視'. 像是'尊貴'的體現.
但我知道. 這更像是一種'防禦機制'.
一種對'麻煩'的提前'預警'.
我放下小冊子. 走到陽台上.
曼谷的夜景很美. 霓虹燈閃爍. 車流如織.
但我心裡卻湧起一種'悲哀'.
不是為自己悲哀.
是為我們這個'群體'悲哀.
我們用經濟實力贏得了'重視'. 但也招致了'戒備'.
我們用消費能力換來了'服務'. 但也換來了'偏見'.
我們成了'上帝'. 但也成了'問題'.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成功'!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勝利'!
我想起張愛玲說過的話, '出名要趁早.'
但她沒說出名之後會怎樣.
會被研究. 會被總結. 會被制定'應對指南'.
會在享受'特殊待遇'的同時. 承受'特殊審視'.
這大概就是'強勢'的代價吧.
當你足夠重要的時候. 你的每一個行為都會被放大.
你的每一個習慣都會被記錄.
你的每一個特點都會被'商業化'.
我們以為自己是'客人'.
其實我們更像是'研究對象'.
我們以為自己享受著'尊重'.
其實我們承受著'審視'.
我們以為自己獲得了'認同'.
其實我們得到的是'應對策略'.
夜更深了.
我重新翻開那本小冊子.
突然發現. 它不只是一本'服務指南'.
更像是一面'鏡子'.
照出了我們在別人眼中的'模樣'.
照出了我們作為'群體'的'特徵'.
照出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
這個位置. 既'重要'又'尷尬'.
既'被需要'又'被提防'.
既'有影響力'又'有爭議性'.
也許這就是'崛起'的真實面目.
不是童話里的皆大歡喜.
而是複雜的. 矛盾的. 充滿'張力'的現實.
我合上小冊子.
明天還要繼續做這個'被研究'的中國客人.
繼續在這種'特殊關照'中生活.
繼續在這面'鏡子'里審視自己.
直到有一天. 我們不再需要'特殊服務指南'.
或者. 直到我們學會如何'優雅'地接受這種'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