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城市的打工人來說,租房堪比一場服從性測試,便宜和舒服不可兼得。「你要麼是被貴貴的精裝房收割,要麼就是跟便宜的老破小湊合。」
正當大家以為,在大城市租房是年輕人的必經之難時,一群最成熟的打工人,卻在家屬院里找到了自己的安樂窩。
家屬院, 又被調侃為「廳局風小區」,原本是分給體制內幹部們的家屬樓,充滿著根正苗紅的老幹部氣息。「廳局風小區就像是部隊療養院的城中分院,小區人群素質高、綠化好,而且環境安靜,沒人打擾。最重要的是,這些小區不會因為自己是家屬院就漫天要價,反而房租比什麼商品樓都公道。」
在北京,家屬院集中在海淀、昌平等地,這裡坐落著大量的大學家屬院和部隊家屬院;而在東四環的朝陽區,也分布著不少空軍家屬院和醫院家屬院。
「這些小區里的房子可以出租,但買賣卻有不少限制。所以住進廳局風小區,是拿到了一張體制內生活的體驗卡,而且可以用公積金支付房租,唯一的缺點就是不能轉正。」
據說,家屬院也有鄙視鏈,「鄙視鏈最頂端,便是體制內的部隊家屬院和大學家屬院,這裡卧虎藏龍,管理嚴格;其次就是銀行家屬樓、日報社家屬樓這種單位的家屬院,住的都是青年才俊。」
圖源:綠綠
圖源:愛旅遊的小k
過去,大城市裡的家屬院,一直以來是常年被外人所忽視的隱秘地帶。因為這些小區不會把自己是某某家屬院打在公屏上,而是就起一個平平無奇的小區名,內里卻大有乾坤。
「朝陽區的某空軍家屬院,所有戶型都是南北通透,窗外就能無遮擋地看到中國尊;北大家屬院里住的都是院士和教授,住進去就能享受北大所有的校園配套。」
圖源:RAIN DUCK
以前年輕人覺得,租房只需要看房子的面積和格局,頂多再加一個裝修情況,但後來才發現,小區的位置和周邊的配套,才決定你生活的上限。在北京,有些家屬院小區裡面,甚至有人工湖。
圖源:受訪者提供
「別人都說,住200平以下的房子沒必要談風水了,所以不如改變外部環境的磁場。年紀輕輕住進『廳局風小區』,就是最好的風水。」
打工人在大城市租房,平時只會考慮離公司的距離和房租多少。殊不知家屬院才是打工人的溫柔鄉。
「家屬院就是一款『老款小區』,主打的就是一個規規矩矩。住進家屬院,就像是住進了一個移動堡壘。這裡的小區門口大多掛著國旗,而且保安會盡職盡責盤問每一個閑雜人等,主打一個安心。」
家屬院小區門口,主打國泰民安風
一些剛入社會,不知道租房有多少坑的打工人,租進家屬院就等於少走20年彎路。租在海淀某大學家屬院的北漂田鳥鳥說,大學家屬院就是一個巨大的託管所,住進去就可以全方位託管自己。「操場、籃球場、網球場和下沉廣場一應俱全,而且大學裡有自己的食堂,不想做飯時下樓就能解決。」
「廳局風小區」的好,體驗在這種家屬院不能胡亂改造。「所以家屬院里幾乎沒有隔斷房和串串房,都是別人自己裝修、自己住過、自己維護的房子。」
圖源:直到世界盡頭
田鳥鳥的觀察是,這個小區里最多的裝扮,就是穿著白襯衫挎著公文包,「人均廳局風」。「也因此,家屬院里的安全係數杠杠的,一旦有可疑人員,別說保安,單元門口乘涼的大爺們都會自動鎖定,開啟哨兵模式了。」
雖然家屬院大多數都是「老款小區」,但「法拉利老了也是法拉利」,居住起來體驗感一點兒不拉垮。「有的家屬院雖然表面上看是老破小,實則裡面都是人車分流的,行道樹都修建得井井有條。」
圖源:清風
在大城市租過房的年輕人都知道,好房子不是看出來的, 而是住出來的。「有些小區看似光鮮亮麗,實則住進去就會發現有隔音不好、下水道返味等一堆毛病。但家屬院小區則是『廳局嚴選』,住進去沒那麼多糟心事。」
還可以自己改造一番/圖源:嘿嘿
一些工作了幾年後的北漂,過了幾年苦日子,有了點存款便不願在租房上委屈自己,此時家屬院就是最好的選擇。
90後北漂小秦,和老公在海淀某大學家屬院租了個兩居室,一個月房租六千塊。「家屬院的價格雖然不是窪地,但也公平公道,而且不會因為自己離地鐵站近,或是小區有什麼配套就漫天要價。」
對於小秦來說,家屬院就是北漂家庭融入北京生活的過渡帶。「家屬院是一個巨大的幼兒園,下面人車分流,還有兒童樂園。孩子可以下樓隨便跑跳,絲毫不會擔心磕了碰了,或是跑丟。」
圖源:夢77
很多人覺得這種家屬院,住進去需要辦理各種複雜的手續,「而且別人都是同一個單位的,自己住進去就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偷感。」
事實上,隨便找個租房中介,都能帶著你去家屬院里看房,這些房源都是公開的。「只是知道能在家屬院里租房的年輕人還不多,而中介也不會特意強調。只有自己多問幾句,中介才會和盤托出它的來歷。」
也因此,機緣巧合租進家屬院的年輕人們,就自動跳過了北漂的吃苦階段。「都說大城市工作累、租房貴,不僅要跟二房東鬥智斗勇,還會動不動就被房東刁難。家屬院就是北漂們的安樂窩,住進去後就能高枕無憂。」
圖源:叫啥名字好呢
朝陽區北漂Cicia第一次被中介領著去東四環的廣某新城家屬院看房時,一進門就驚了。「小區里居然有一個幾千米的健康步道,工作日小區里走的都是悠哉悠哉遛狗的中年人,感覺這裡一點兒班味都沒有。」
以前在國貿附近租公寓住的Cicia,說家屬院里似乎有一道屏障,隔絕了外界所有的焦慮。「這裡沒有太多匆匆忙忙的上班族,人人都很悠閑。而且最重要的是,晚上沒有人吵鬧,開著窗戶聽著白噪音就能自動睡著了。」
對於Cicia來說,住進家屬院就是自動過渡到了一種體制內老幹部的生活。「下班後總想換上跑鞋去樓下跑幾圈兒,而且鄰居們在樓下種茄子南瓜和秋葵,路過時會被阿姨送上幾顆,就被迫開始學做菜了。」
此外,家屬院這種老款小區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卧虎藏龍。在海淀某部隊家屬院租房的北漂杜鎮東說,小區雖然是步梯,但是環境很清幽,綠化也很好。
「這裡還散發著一種神秘氣息。知道能租家屬院的年輕人不多,所以小區里都是常住的老北京, 而且大多都有個職位。住進家屬院,鄰居就是你的人脈。」
自從打工人知道可以租家屬院之後,很多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已經到達了next level。很多年輕人在大城市租房,都不會和鄰居有過多接觸,甚至打了照面也不會打招呼,但住進家屬院後,打工人們卻被寵成了孩子。
「因為家屬院里住的都是同一單位里的同事,大家都熟得像一家人。你住進去不僅不會被排擠,還會被熱情的爺爺奶奶們投喂。」
Cicia說,在家屬院租房最不好的地方,就是這些家屬院里的房子大多數都是兩室一廳和三室一廳,只適合大家庭入住,不適合獨居。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好朋友或者對象合租,住進家屬院後就有了一種過日子的感覺。饞了可以去摘小區里種的桃子,晚上去健康步道遛彎,住進家屬院後不花一分錢,就能吃上生活方式自助。」
有人覺得家屬院樓齡太老、沒有電梯,而且水電也開始老化了,不適合年輕人居住。殊不知如今北京的一些家屬院已經開始改造翻新,還裝了電梯。
「而且家屬院里的房子大多裝修了很多年,住著安心,絕不會有剛裝修完兩個月就往外出租的黑心房東。」
ENDING:
年輕人住進家屬院之後,便找到了一種小時候暑假時住在姥姥姥爺家的愜意感。「童年時每年夏天都被爸媽帶到老房子里過暑假,鄰居的爺爺奶奶也都特別友好、熱愛生活。」
甚至一些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也隨著住進家屬院而悄然改變。「不會想著下班後就在床上癱著,或是晚上出去喝酒蹦迪,而是整個人都踏實了下來。吃完社區食堂,就去小區里遛遛彎,有種在體制內待了十年的平靜感。」
Cicia說,自己之前總是幻想提前退休,結果住進家屬院後,心境便平和了不少。「開始不再糾結銀行卡里的餘額、還有幾年能不工作,而是學會享受當下,自動過上了一種早上修修花、下午喝喝茶,晚上在國民老床單上睡著的愜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