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as Roadhouse(德州客棧)是美國第一大休閑餐廳連鎖集團,不使用中央廚房。視覺中國/圖
西貝風波已成為2025年最大的餐飲行業輿情事件之一。原因之一是,大眾理解的預製菜出現在一家定價不低、位於中高檔商廈的連鎖餐廳,且速凍西蘭花的兩年保質期、高價的預製饅頭等情況超出了消費者認知。
直到今天,在維基百科中,「預製菜」只有簡體中文詞條,不過六百餘字。相比之下,「方便食品」詞條有19種文字,「快餐」有91種文字,「麥當勞」有120種文字。
作為多年旅居海外的投資人,我在美國也沒有接觸過預製菜這個詞,相關概念分散在即食餐、便利食品、食材包、冷凍餐、加熱即食等英文表述中。
為什麼歐美沒有出現過類似的預製菜爭議?
海外餐飲業的真實圖景
西方餐廳兩大主流為快餐與全服務餐廳,介於兩者之間還有快速休閑、休閑餐廳等。海底撈、西貝、綠茶等中餐連鎖在選址、菜式、運營、業態上更類比休閑餐廳。
美國最大的八家休閑餐廳連鎖集團(詳見表1)年營收在40億-55億美元,均未採用中央廚房,而是在各店址的分散廚房作業,也沒有關聯企業集中供配食材。
Texas Roadhouse(德州客棧)剛超過霸榜六年的Olive
Garden(奧利弗花園),成為新晉銷售冠軍。其標榜每家餐廳都擁有「自製廚房」,每日新鮮烹制食材,以避免使用冷凍、預包裝和微波食品為豪。店內配備專業切肉師現場操作,麵包每五分鐘新鮮出爐,這些「看得見的手工」成為其核心賣點。
一些美國快速休閑餐廳採用中央廚房或配送中心模式,但目的、方式各異。例如Chipotle用於農產品食材準備,Sweetgreen和Pret
A Manger用於確保質量和運營一致,Wendy\’s和Chick-fil-A
通過「虛擬廚房」(即不帶堂食餐位的廚房,僅承接外賣訂單)來擴大場外訂單。Fresh & Co.和Oren\’s
Hummus通過集中廚房準備湯、醬料和烘焙食品等主食。
2025年7月24日,美國網紅餐廳Wonder在華盛頓開業,
該餐廳為快速精緻(fast-fine)類型,在其開放式後廚,各菜系由名廚現場烹飪。南方周末特約撰稿徐紹義|攝
麥當勞不採用中央廚房,而是從十幾家供應商定點集中採購:如Lopez牛肉、Keystone雞肉、Kenny
Longaker魚類、三家大農場的土豆以及Gaviña咖啡。麥當勞的「快」源自1948年首創的Speedee模式,包括啟用紙質餐具(免洗碗)、精簡菜單、優化廚房作業空間等。
麥當勞股價近二十年漲了10倍(復權後),當前市值2180億美元,整體凈利潤率超過30%。其優異的財務表現主要依靠自持地產的特許經營模式:特許費收入佔六成、利潤率高達80%;直營餐廳收入佔四成、利潤率僅6%-14%,與中餐股無差別。已故傳奇CEO雷·克洛克曾坦言:「我的生意實際是房地產。」所以改用預製菜,並非一條追趕麥當勞的途徑。
Panda
Express(熊貓快餐)是最大的美式中餐品牌,由華人程正昌、蔣佩琪夫婦創辦,年營業額62億美元,擁有超過2000家門店。每家門店現場烹飪,沒有中央廚房。店內廚師全天手工切菜,分批烹制所有主菜。公司投資了自動化炒鍋等技術,但旨在協助店內廚師,訓練有素的廚師始終掌控全局而不會被取代。
近年歐美都市出現「精緻休閑」「快且精」的新業態,強調優質食材、專門菜系、健康應季烹飪。實現快速的秘訣來自高效的點餐、改單、支付與堂廚一鍵溝通,而非來自預製的食材。
資深編輯Bret
Thorn執筆評論餐飲業26年,任職《國家餐廳新聞》。他認為快餐的名稱有誤導性,因為快速的是服務即上菜速度,而不是食物本身或烹飪過程。
綜上簡言之,在美國,快餐業使用預加工的食材,但休閑餐廳企業很少使用「預製菜」,也沒有中央廚房。
表1
美國超市的包裝加工食品很普遍。Trader Joe\’s、Whole
Foods的冷凍冷藏食品區佔比30-40%,從僅1美元的冷凍披薩到15美元的有機即食餐,價格覆蓋不同需求,包裝上均清晰標註成分、加工方式、營養信息。
留美學人劉民創辦的Weee!是北美最大的亞裔食品電商平台,估值超40億美元。該平台設有預製菜專欄,上架三百多種商品,熱銷品包括紅油口水雞、夫妻肺片、蟹黃豆腐、梅乾菜扣肉等。
冷凍類食材的保質期有多久?根據美國農業部、喬治亞大學等機構發布的指南(詳見表2),「冷凍可以無限期地保存食物,但通常建議的保質期為數月至一年」。食物的品質,例如質地和風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並不一定意味著食物不安全。
這種制度設計下,冷凍食品在標識的保質期內一般安全,口感風味另議。甚至過期了幾天乃至數周,只要保持低溫儲藏,也問題不大。因為企業對保質期已預留了一定的安全墊與緩衝期。
表2
西餐社交目的更強
歐美有食品安全問題,但沒有「預製菜」困擾,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工業化進程的差異。歐美從罐頭到冷凍食品,從快餐到即食餐盒,經歷了上百年漸進過程。美國70後從小吃著TV
Dinner(電視晚餐),對工業化食品沒有心理障礙。中國則是快進式的,當幾代人的童年記憶是農貿市場的活雞、活魚,媽媽親手烹制的手工菜,突然發現餐廳後廚變成了中央廚房,難免心理不適。
其次是中西飲食文化的區別。中國烹飪歷經千年演變,技法體系眾多,菜系龐雜。炒、爆、炸、燉、燴、熘、燒、燜、煮、蒸、汆、腌、拌、熗、鹵、熏、焗,很多技法在西方並無區分或不被實踐。中餐多為明火烹飪,西餐則長期電氣化(詳見表3)。中國百姓心目中的下館子,理應提供比居家更好的食材、廚具與烹飪,上桌的美食凝結著匠心與鍋氣。而歐美民眾到餐廳,社交目的較強,往往meeting重於eating,有時更在乎著裝與話題。
第三,知情權與選擇權的缺失。消費者付出的是人均不菲的正餐價格,期待的是現炒現做的味蕾體驗,得到的卻是與自購食材簡易加工無異的預製菜,事先從未被告知。在美國,企業會告訴你這是工業食品,請自酌是否為便利性埋單。
例如Trader Joe\’s的冷凍「橙子雞」明碼標價4.99美元,包裝清晰標註Heat &
Serve(加熱即食)。Chipotle因2015年使用了含轉基因飼料餵養的畜禽,但商品標註為Non-GMO(非轉基因),被集體訴訟,最終賠償650萬美元。核心不是食材本身,關鍵是定價與預期的錯配,以及是否充分行使告知義務,保證消費者的選擇權。
此外,面對消費趨弱、店租高企、坪效KPI、翻台指標、外賣搶單、員工社保等重重困難,中國餐飲企業似乎落入同質化與內卷式競爭陷阱,選擇通過預製菜來降本增效。暗中降檔食材但維持原定價,是對消費者的隱形收割。如果說高價雪糕是「刺客」,預製菜餐彷彿「暗槍殺手」,當然令消費者如鯁在喉。在歐美全服務餐飲業,則似乎缺少使用「預製菜」的土壤或動機。
另外,美國八大餐飲企業中,有七家由個人或團隊創建,其中四家創始人通過出售企業退出,另三家由創始人或團隊在上市後繼續經營,但持股比例最高的一位只有10.47%(已去世),多數上市後創始人持股降至5%以下,由職業經理人接班。
麥當勞兄弟早在1961年,即創辦企業24年後及上市第4年前就退出了麥當勞,現任CEO至少是第八任。2022年,杜克與哈佛商學院的三位教授通過研究發現,由創始人管理的公司生產力更低,管理也更差。樣本數據覆蓋32個國家的13435家企業,包括761家中國企業。經理人的動力與考量,顯著有別於創始人家族。
表3
FDA與集體訴訟
值得借鑒的是,美國的集體訴訟機制會倒逼企業主動公示,避用可能引發法律後果的材料或工藝。
Chipotle除前述因轉基因飼料導致的650萬美元賠償外,2020年還就食源性疾病疫情被處以2500萬美元罰款。家樂氏薯片廠商因導致135人沙門氏菌感染,支付1920萬美元罰金,涉案企業人員也被指控。
美國集體訴訟歷史悠久,在消費領域主要解決小額爭議,用於救濟廣泛而分散的消費者損害,剝奪經營者的不當收益並防止其繼續實施違法行為,具有無需原告全體到場、勝訴酬金制、直接賠償等優點。在食品與餐飲領域,欺騙性標籤、食源性污染和疾病、收費過高是常見問題。
在美國,負責制定食品標準的是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FDA)。該機構已成立119年,直屬1.8萬名員工,年預算65億美元,其中46%來自行業付費。食品安全與營養中心有八百多人,監管2400億美元的國內食品市場、150億美元的進口食品和150億美元的化妝品,以及約5萬家食品企業。
由於FDA是聯邦政府直管並外派人員,研究檢測力量強大且中立。FDA對食葯的監管措施有公開聲明或通知、發警告函、上黑名單(點名羞辱策略)、公布扣押或下架產品。另外法律賦予FDA刑事調查權,設有200人左右的專門隊伍,可以攜槍執法、取證、搜查和實施逮捕。
2025年7月,FDA宣布撤銷或擬撤銷52 項食品標準,因為認定它們已經過時且沒有必要。52
項標準涵蓋罐裝水果蔬菜、乳製品、烘焙食品、通心粉和其他食品。
美國衛生部長指出,「(廢除標準)標誌著努力減少官僚主義繁文縟節、提高透明度的關鍵一步。」FDA於1939年開始制定食品標準,旨在促進「誠實和公平交易」,並確保特定食品的特性、成分和生產工藝符合消費者的期望。
然而,隨著食品科學、農業和生產實踐的進步,以及消費者保護措施的加強,許多此類陳舊僵化的「配方標準」已變得不再必要。
(作者從事金融投資,系知行中科投資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