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進入全新階段。
當地時間10月13日,OpenAI與博通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推出總容量達10GW(千兆瓦)的定製晶元。OpenAI將負責晶元設計,博通則從2026年下半年開始進行晶元開發與部署。
作為全球估值最高的AI初創公司,OpenAI已連續拋出重磅合作,與甲骨文、英偉達、AMD等巨頭簽署總額約1萬億美元的協議,覆蓋算力、雲服務等多個關鍵領域。
這一系列布局預計將使OpenAI在未來十年獲得超30GW的算力支撐。有觀點認為,此舉已形成AI生態的「閉環」。
更深層次的「生態競合」
今年以來,OpenAI動作頻頻:先與甲骨文達成一項為期五年、價值3000億美元的算力採購協議;又與雲計算服務商Coreweave簽訂三項共計224億美元的合同,並計劃向後者投資3.5億美元作為合作的一部分;此外,OpenAI還與微軟達成營收分成協議,儘管具體條款尚未公開且仍在重新協商。
在硬體層面,OpenAI亦展開深度綁定。它與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達成戰略合作,將兩家存儲晶元巨頭納入其「星際之門」(Stargate)數據中心建設計劃。為運行先進AI模型,OpenAI預計每月需要90萬片DRAM晶圓產能。三星將提供高性能DRAM及先進封裝解決方案,而SK海力士也將參與供應鏈支持。
與此同時,OpenAI與英偉達達成戰略合作,將藉助英偉達系統(涵蓋數百萬台GPU)構建至少10GW的AI數據中心,用於訓練下一代模型。英偉達還計劃逐步向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
隨後,OpenAI再與AMD(超威半導體)簽署協議,計劃在2025年前完成技術整合,未來數年內部署6GW的AMD圖形處理器算力。作為對價,AMD向OpenAI發行1.6億股認股權證,約相當於其10%的股份。
OpenAI的AI生態「閉環」
OpenAI CEO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在最新的訪談中表示,從電子元器件製造、物理設施搭建,到電力設備、晶元產能擴張,再到消費者需求和商業模式的支撐,所有環節必須同步啟動,「這是一場複雜的多線協調戰役……未來幾個月還會有更多的交易」。
在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宋海濤看來,這些合作不僅是企業間的商業合作,更標誌著全球AI產業進入更深層次的「生態競合」階段。「不是簡單的『閉環』,它們的深度綁定是更高的『高牆』正在築就。這將加速行業『馬太效應』,產生深遠且多層面的影響。」宋海濤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庫帕思科技有限公司CEO黃海清同樣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算力與演算法的緊密結合、企業互為資本與用戶的格局,或將成為未來主流。
堅不可摧的AI「泡沫」?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中也梳理了OpenAI的這一AI生態系統「閉環」結構——供應商正在資助客戶並分享其收入,存在交叉持股和日益集中的趨勢。
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OpenAI在微軟、甲骨文和Coreweave三家公司總計8800億美元的RPO(剩餘履約義務)中佔據超過3300億美元。這些公司的合同收入日益集中,其成功也愈發依賴OpenAI的發展。
奧特曼表示,預計OpenAI的未來收入將覆蓋成本,過渡期內合作夥伴可能需要舉債,而OpenAI會提供融資支持,並制定計劃幫助它們解決資金需求。
而據外媒此前報道,OpenAI預計今年將消耗超80億美元資金,到2029年預期現金消耗將達1150億美元,而OpenAI今年的總營收預計為130億美元,2030年的收入預計將突破2000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的報告指出,類似OpenAI的趨勢正在其他AI產業參與者中出現。日益複雜的交易使得評估AI需求如何發展變得具有挑戰性。當前投資周期的可持續性最終取決於AI是否產生持久的現金流,來支持所投入的大量資本的回報。
小苗朗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趙沛舟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AI產業是靠「泡沫」驅動發展的,通過透支預期獲取巨額資金,最終能否實現預期存在未知數。OpenAI與甲骨文、英偉達、AMD等形成的生態閉環,通過互相投資並形成收入,使泡沫在短期內看似堅不可摧,「但產生的百億級收入能否支撐千億級資本開支、兌現萬億估值,仍有待觀察」。
摩根士丹利報告也警示,隨著對AI現金流的關注升溫,投資者面臨披露不足的挑戰。新型融資與表外交易可能進一步模糊風險與回報。RPO期限延長會增加取消風險。儘管合同具法律效力,但企業為維護客戶關係,常通過重新定價、延長期限或削減承諾等方式靈活調整,尤其在客戶承壓時。長期RPO比短期承諾更易面臨重新談判風險。缺乏充分披露,投資者難以全面評估系統風險。
OpenAI在微軟、甲骨文和Coreweave三家公司的RPO(剩餘履約義務)中佔據超過3300億美元
正如奧特曼所說的「在基礎設施上投入巨資是公司層面的戰略豪賭」,OpenAI與其合作夥伴正押注AI使用量持續呈指數級增長。若增長停滯或放緩,推高股價的投資熱情可能迅速退潮。
據外媒援引一位矽谷投資老手的觀點表示:「這家公司的業務遠比谷歌或微軟曾經更加資本密集,並且天生缺乏成本控制意識。」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和甲骨文創始人拉里·埃里森「只是在瀕臨破產後才找到信仰」,並大幅削減業務成本,該投資者補充道。
近日,貝索斯在義大利科技周上也指出,AI正處於產業泡沫之中,但正如多年前的生物技術一樣,當塵埃落定,優勝者浮現時,社會仍將從中獲得巨大效益。
OpenAI的萬億豪賭背後,是全球AI產業從技術單點突破轉向全棧資源整合的深刻變革。泡沫會破裂,但技術終將沉澱。OpenAI的這輪激進衝刺,無論成敗都將重新定義人工智慧與商業世界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