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4 10 月

中產最體面的崩潰方式:去KTV乾飯

一座城市中真正的美食隱秘角落,都掌握在打工老饕的手上。

從前,這些美食角落或許隱匿在夜市大排檔、小區角落的蒼蠅館,但如今,從寫字樓下班後,大量都市打工仔都會向一個地方聚集:

KTV包廂。

推門進去,第一件事不是點歌,而是熟練找到菜單頁面,欽點打工人自己的頂配流水席。

中產最體面的崩潰方式:去KTV乾飯

是的,時間來到2025年,飢餓的你走進任意一家稍有規模的KTV,都會被菜單上菜品的豐富程度嚇一大跳。

過去KTV之間競爭的硬實力,或許還是麥克風音質、曲庫的更新速度、歡唱時間的性價比……

如今的KTV,唱歌只是基礎功能,娛樂與餐飲邊界正在包廂里消融。判斷誰是全城最好的KTV,已然有了一個不可忽視的標準:

哪家KTV的拿手菜更硬?

別懷疑,你沒看錯:

KTV包廂,正在成為打工人公認的美食城。

去KTV唱歌基礎,吃飯就不基礎

不常光顧KTV的人,對這裡的印象基本還停留在「售賣市面最貴礦泉水」的層面上,很容易把果盤、薯片、雞米花當成KTV的頂配套餐。

殊不知KTV內部的餐飲角逐,已經能平等和商場頂層和B1掰掰手腕。

燒烤、烤魚、鐵鍋燉……在「KTV都能吃到什麼」的問題上,永遠不必限制自己的想像力。

放眼如今的KTV市場,我們甚至可以把各地區包廂拿手菜拎出來,凝匯成一份:

都市地域美食地圖。

久居川渝地區享有豐富娛樂生活的打工人,看到KTV包廂里的嵌式電磁爐圓桌早已見怪不怪。哪怕是沒有經過定製化改造的老式KTV,也有滿滿當當的冷吃串串菜單供人選擇。

來到廣西地區的KTV,你可以點到有4小時嗨唱嗨吃的「螺獅粉鴨腳煲」,味道還能收穫本地人的一致好評。

誤入東北瀋陽,在KTV吃燒烤已經是一種old school,點一份四斤半羊腿邊吃邊烤才是包廂的正確打開方式。

〓小紅書用戶@小李是大王

而且在KTV包廂,等菜是個偽命題。

桌上燉著的鐵鍋燉+貼餅子沒熟不要緊,唱上兩首剛好暖場。

不知不覺間,「吃著火鍋唱著歌」早已在KTV照進現實。

更妙的是,KTV包廂是寬容的,也是私密的。

會過日子的都市打工仔,也會在生活中每個節點精打細算。上學時候去KTV會偷偷揣包里點瓜子薯片,工作後也會嫌KTV里烤魚的配菜太貴,偷偷溜出去買點回到包廂再下鍋。

〓小紅書用戶@黑夜獨奏

解鎖過KTV美食城的白領,午休時會拉上平時辦公室里關係最好的摸魚搭子,一起團上一個最基礎的小包。

人均幾十塊,點上簡餐、小食加飲料,不用排隊,有獨立私密空間,吃完還能趁著暈碳在包廂睡上個半個小時。

等午休結束回到辦公室被其他同事問及「中午吃什麼了?」時,只敢含糊回答一句「就附近隨便吃一口」。

資深打工人就是如此,力求控制午休的高性價比,並堅信核心機密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小紅書用戶@美捲兒

深諳城市中改善伙食暗門的打工人,已經從色、香、味綜合層面為各家KTV評選出了晚餐必吃榜。

精於此道的熟客甚至常常感慨:

KTV為什麼不能專心做餐飲?

當然,看到這裡,您千萬不要以為KTV的餐食是現炒現做。

不負責任地說,來KTV吃飯,等於捅了預製菜的窩。

好在,選擇在大城市當齒輪的年輕人,算是對預製菜最包容的一個群體了。

最誠實的非主營餐飲商家,在合適的時候合適的地點,恰好遇到了最不挑的食客。

畢竟在每天都很忙碌的工作日里,大家都需要味道、便捷度、穩定性作為三餐的基石。

既然日常生活和餐飲發展都無法退回沒有預製菜的時代,那在這個「後廚只有一個微波爐」的餐飲賽道中,預製菜也要分出個三六九等。甚至在KTV強勢介入餐飲界後,預製菜的鄙視鏈也發生了一場新變革。

總的來說,提起預製菜,人們的接受程度大致如下:

KTV > 連鎖高價快餐 > 「重生之我在XX做翻炒飯」 系列外賣。

在大眾眼中的預製菜體系中,廉價且有食品安全隱患的預製外賣永遠墊底;

又貴又難吃的一類免不了被大眾反覆唾棄;

唯獨味道好、選擇多、有性價比的梯隊,能讓人在吃的當下暫時忘掉它的出身。KTV菜單就是這樣,在滿足情緒價值和日常剛需層面雙管齊下,讓人輕易接受它的用微波爐加熱時留下的溫熱。

而KTV,也在一舉成為都市牛馬的預製菜天堂。

全是預製菜的KTV

怎麼就成了「中式麥當勞」?

打工人的每一餐,都是難題。

無論吃午飯還是晚飯,都免不了要進行一場隱形的輕量計劃。

對資深牛馬來說,選擇把什麼東西填進肚子,是一場經驗賽。

外賣要幾點準時下單、堂食往返路程需要多久、唯一能吃的幾家去晚了還有沒有位子……都是工作日中雖小但麻煩的鬧心變數。

在公司附近的商圈頂樓吃飯,人均150左右,還要和大量白領一起等位、拼桌,最後做到吃完就走;

如果想一餐里多嘗試一些新菜品,需要至少在B1排至少3次隊,或連湊3次外賣起送價、付3次配送費,最終再由同一個騎手送來。

資深牛馬用餐的最常見結局,是被多方面的不確定性反覆拷打後,最終湊齊難吃的一餐。

同樣的價格,卻能在KTV買到集「吃、喝、玩、歇」於一體的體驗。

哪怕是預製菜,也能獲得額外的寬容。

在預製菜概念還不算普及的年代裡,市面就流傳著純K內擁有純度最高的台灣菜的說法,滷肉飯、鹽酥雞好吃已經不是什麼秘密。

相比之下,公司周邊人均30左右的難吃快餐,只會讓人感嘆豬都白死了。

同價位內,滷肉飯、牛肉麵、台灣雞肉飯每個單拎出來都能橫掃一片。

連鎖KTV在打工人心中的地位,正在無限接近中式麥當勞。

定力再高的人進了純K也忍不住要點上碗滷肉飯。

只要你去吃上一頓就能理解,什麼是當代白領版的「物質極大豐富」。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十分「校門口」式的味道,能讓人從牛馬生活中品味出一點不同的感覺。

或許辛苦打工賺錢的最大意義,大抵就是能在成人生活的間隙,在過去認定的「高消費」環境中,反覆宴請小時候的自己。

在特定的環境中,人們對於食物的寬容度和評判標準總是在流動的。

就像大家都默認在KTV包廂內,所有食物的美味程度,都會一定程度被空間和氛圍重置。

比如一份薯條,是在加班時被服用,還是選擇去碼頭整點,兩者也會在味覺體驗上會有著天壤之別。

獨立空間、燈光氛圍、唱歌消食一系列組合拳的附加價值,甚至讓它超越了餐廳本身的定義,別忘了KTV本身就是被用來解壓的,參透其中要領的疲憊打工人,尤其愛在下班後批量湧向KTV。

不過KTV能勝在預製菜,同樣也能敗於預製菜。

用料理包能保證品控產出穩定的背面,也有很明顯的弊端,偶爾吃一頓驚為天人,光顧的頻率越高,越有種熟悉的「工業流水線」味。

總有一天,嚴謹克制一天的腦力流水線打工人,吃到同樣標準化一餐,會感受不到進食的喜悅,只有給城市齒輪上潤滑油的機械。

哪怕味道品控穩定,人為品控不穩定,料多料少,有沒有腥味和過敏源都是未知數。

且即便在KTV吃了踩雷的一餐,大家也無法在菜品上較真。

畢竟KTV本身的主營業務就不是吃飯。

歸根結底,所有外食場所的結局,也都要落回到「就那樣」原則之上。

成熟的打工人只能和往常一樣,在「剛需之上、滿分之下」的區間中自我安慰。

預製菜,正在拯救KTV?

放眼如今的KTV巨頭,各個都有一副進軍餐飲化的勢頭。

例如KTV中被列入「必吃榜·台北大飯店」的純K,在吃到在商戰中暗暗取勝的甜頭後,也大有乘勝追擊的架勢。

假如你想吃一碗純K滷肉飯,甚至可以不用給包房費,在前台點單後就能直接在大廳用餐。

當越來越多人到KTV一解饞癮過後,互聯網中開始批量湧現懷疑論調:

「來了KTV沒人唱歌只乾飯,服務員會不會都覺得奇怪?」

「總來吃飯,KTV老闆會不會不做唱歌生意了?」

在不少消費者看來,去KTV吃飯是自己誤打誤撞碰出的新生活方式。

殊不知,這完全是KTV們為了活下去做出的主動改良。

在去KTV吃飯、K歌減肥法、唱歌能有效解壓之前,「年輕人拋棄KTV」基本是行業內共識,KTV中的連鎖品牌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已接連倒閉近萬家。

單靠優惠團購券把包房塞滿年輕人,並不能讓KTV有效盈利,過去真正的創收大頭,酒水,也不再像過去一樣暢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娛樂社交習慣,都市年輕人的日常娛樂只增不減。咖啡館、精釀、live
house、脫口秀、劇本殺的優先順序總要排在KTV之上。

很長時間內,KTV們都被絆倒在「娛樂代溝」的門檻之上。

KTV對轉型的需求有多迫切,對年輕群體的討好就有多明顯。連鎖品牌已經清楚認識到:

想賺年輕人的錢,要先抓住他們的胃。

恩格爾係數居高不下的年輕人們,未必會為了便利店裡賣5塊、包廂裡面賣20一瓶的工業啤酒買單,但面對包廂內一盤賣38塊的速凍雞米花,他們大概率會嘗嘗鹹淡。

察覺到這點後,KTV一端也就順勢喜滋滋的踴躍上架2-4人菜單。畢竟都是預製菜,本身成本也高不到哪裡去,小小包廂立刻擠滿了利潤空間。

已經摸清消費者需求的KTV商家,在點歌和點酒之間,選擇了點菜。

留住年輕人的胃,只是KTV自救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利用自身優勢,幫助年輕人解決「複合型需求」的空缺。

直到今天,國產打工人還是沒有一個像樣的「深夜食堂」。備受歡迎的日式深夜食堂本質是藉助了大家填飽肚子的基本需求,滿足了人們輕量級社交和情感寄託的綜合需求。

當下的都市年輕人對這類場所空有旺盛的需求,但沒有成規模的去處。

私人小店小眾且承接力不強,凌晨才關門的麵館不存在娛樂性;

海底撈倒是有承接力,也滿足年輕打工人愛深夜扎堆的習慣,但整體氛圍也更偏向「公共場所」,如今在性價比方面的優勢也在節節敗退。

KTV爆改純吃後,意外接住了「既要好玩、又要好吃、能社交、能解壓、還要情緒價值」的複合型需求。

對打工人來說,比起傳統餐廳,KTV的私密空間、多媒體娛樂活動再加上豐富的餐飲選擇,顯然提供了「放鬆休閑」和「情感宣洩」的附加值。

KTV的這場轉型,恰好為年輕人提供了連接工作與生活的緩衝地帶。

過去這條緩衝帶是咖啡廳、精釀酒吧,現在輪到了KTV。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