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5 10 月

《人民日報》詹姆斯「署名文章」:NBA面臨的政治雷區

上月,中共黨報《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看似罕見的外國人署名評論文章,作者是籃球明星勒布朗·詹姆斯。文中他盛讚籃球是國家間的文化橋樑。但問題在於:詹姆斯從未寫過這篇文章。

詹姆斯訪華期間曾接受中國記者採訪,《人民日報》將採訪內容整理成文,並署上他的名字刊發。而在執政黨喉舌《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絕非小事,這暗示著詹姆斯在中美關係緊張之際支持北京的信息。

NBA總裁蕭華(Adam
Silver)認為這種做法越過了底線。他在首次就此事發聲時向《紐約時報》表示:「截取他人言論,將其包裝成第一人稱評論文章,這種做法並不恰當。」

在美國,公眾誤以為這是詹姆斯主動撰寫的評論文章,隨即引發強烈反彈。保守派評論人士指責詹姆斯任由中國政府利用其名氣,為威權政府形象「洗白」;一個網站稱NBA「向共產黨卑躬屈膝」。

這一事件再次提醒人們:在時隔六年後重返中國市場之際,NBA面臨著潛在的政治雷區。

周日晚,布魯克林籃網隊與菲尼克斯太陽隊在澳門上演對決,這是兩場季前賽中的第二場。此次賽事是NBA聯盟——以及從賭場大亨轉型為球隊老闆的帕特里克·杜蒙——為重新進入中國這個極其重要的市場而多年努力的結果。

中國對NBA的回歸也有自己的考量。面對民眾消費意願低迷,中國政府正竭力為經濟注入活力。

德勤上海辦公室的中國體育業務專家克里斯塔·王(音)表示:「中國政府希望藉助體育賽事及國際活動『拉動整體消費』,這是自上而下的決策。」

據官方媒體報道,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對籃球情有獨鍾,在河北擔任地方官員期間,曾多次參與業餘籃球比賽。

中國政府希望通過這項賽事展現開放友好的國家形象。目前,政府正藉助運動員、學者及網路紅人推動「民間外交」,以應對美國兩黨對中國的敵意。

例如,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在社交平台X上援引這篇他所謂詹姆斯為《人民日報》撰寫的評論文章,稱:「看到體育正在拉近我們兩國人民的距離,令人欣慰。」

籃球在中國擁有極高人氣,這使得NBA球星在中國極具商業價值,但同時也迫使球員在體育與政治之間小心翼翼地走鋼絲。

NBA此前曾在這個問題上栽過跟頭。2019年,時任休斯頓火箭隊總經理的達里爾·莫雷發推支持香港民主抗議活動,加之聯盟拒絕處罰莫雷,導致NBA被中國市場封殺數年,損失逾3億美元收入。

但事件發生後,前往中國的NBA球員發現這裡仍是利潤豐厚的市場。

洛杉磯快船隊球星詹姆斯·哈登曾公開批評莫雷,他不僅盛讚中國,甚至暗示考慮移居中國,這番表態也為他贏得了中國球迷的支持。2023年,他在中國直播平台銷售個人品牌葡萄酒時,幾秒鐘就售出了1萬瓶。

今年8月,金州勇士隊的斯蒂芬·庫里赴中國西部巡訪時,當地旅遊部門為其舉辦了盛大的無人機表演,無人機編隊在空中呈現出他與熊貓擊掌的畫面。

曾在任職耐剋期間助力NBA在中國開拓市場的上海體育行業顧問陸海瑞(Terry
Rhoads)表示:「球員們都清楚要避開政治話題。每一位來中國的NBA球員都會被告知:『嘿,我們來這裡是為了享受樂趣,是為了讓孩子們愛上籃球。』」

蕭華稱,中國方面並未在NBA複賽前附加任何言論限制條件。但得罪中國的風險顯而易見。

而且這種風險是雙向的:正如詹姆斯《人民日報》事件所顯示的,若球員看似與中國政府關係過密,也會在美國國內招致批評。

詹姆斯的顧問亞當·門德爾松試圖淡化此次事件影響,稱媒體將這篇文章「錯誤定性」為詹姆斯撰寫的評論專欄。

但《人民日報》當時明確將詹姆斯標註為文章作者,並在其官方社交賬號上以「勒布朗·詹姆斯在《人民日報》撰文」推廣該內容。

詹姆斯在2019年就曾因批評莫雷的推文被指責「討好中國」。

他當時表示:「太多人可能會因此受到傷害,不僅是經濟層面,還包括身體、情感和精神層面。沒錯,我們確實擁有言論自由,但這種自由也可能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