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6 10 月

特朗普開寫「死亡筆記」,司法部變身其「復仇者聯盟」

近期,紐約州總檢察長利蒂希婭·詹姆斯以及前聯邦調查局(FBI)局長詹姆斯·科米均被聯邦大陪審團起訴,引發全美震驚。此前,司法部已推動針對特朗普多名政治對手的調查工作,這一系列行動表明其本質是一場系統性的復仇舉措。那麼,美國司法部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特朗普的「私人律師事務所」的?哪些知名人物在
「追殺名單」上?這些調查對美國政治將產生何種影響?

核心提要

1.
特朗普已吸取第一任期「教訓」,在司法部「任人唯忠」,自部長邦迪起,該部由多位死忠把持要職,形成「全鏈條親信化」。親信馬丁挂帥「武器化工作組」清算舊賬、翻案追責。多名政見不合、曾參與對特朗普調查的司法官員被解職,司法部異化為特朗普當局的政治機器。

2.
司法部還直擊第一任期「不忠」的下屬及民主黨各路政敵。特朗普授意下,前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前FBI局長科比等多位前下屬遭司法調查;民主黨多名曾反對特朗普的代表人物也遭到起訴,拜登、奧巴馬等數位前總統面臨司法追責風險。

3.
特朗普將司法部武器化的行為已經加劇美國政治撕裂。雖然這一罕見的行為名義上會被美國體制掣肘,但負面影響不可小覷。一方面,這將使司法部門的公信力蕩然無存,在野黨派會因此加深對執政黨的仇視;另一方面,司法系統的「政治化」也會使今後的「前朝舊臣」擔心遭到報復,從而加劇美國今後選舉的摩擦,破壞其政治制度的穩定。

任人唯忠:推動司法部「大換血」,剷除舊政府「遺毒」

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他對於先後任命的兩任司法部長傑夫·塞申斯和威廉·巴爾的忠誠度均不滿意。塞申斯由於不願參與FBI針對俄羅斯干涉2016年大選的調查而引起特朗普不滿,最終應特朗普要求辭職。而其繼任者巴爾則在2020年美國大選結束後選擇了「反水」,聲稱沒有找到任何證據支持特朗普提出的選舉被操控的說法。有此前車之鑒後,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對於司法部官員的忠誠度極為在意,開始大規模安插親信。

特朗普二次上台後將前佛羅里達州前總檢察長帕姆·邦迪任命為新一任司法部長。邦迪是特朗普鐵杆「死忠」,此前曾幫助特朗普應對訴訟,並在此前大選中多次支持特朗普的競選,也曾公開支持特朗普關於總統選舉舞弊的說法。

特朗普開寫「死亡筆記」,司法部變身其「復仇者聯盟」
除了邦迪以外,其他特朗普「死忠」也陸續加入司法部,以忠實執行特朗普的政策議程。特朗普還將其忠實支持者、曾呼籲肅清「深層政府」的卡什·帕特爾任命為FBI局長。前聯邦檢察官、特朗普「封口費」案辯護律師托德·布蘭奇則擔任副檢察長。司法部高層核心崗位均由特朗普親信坐鎮,實現了「全鏈條親信化」。

在邦迪治下,司法部還做出了機制調整——重點成立 「武器化工作組(Weaponization Working
Group)」以審查曾調查特朗普官員的 「政治化」 行為,並由特朗普忠實盟友埃德
.馬丁掌舵。邦迪要求該小組審查美國司法系統此前針對特朗普的多次調查和起訴,同時審查此前針對國會山騷亂、美國天主教徒等群體的「檢查濫用」行為。

隨著多位特朗普親信入主司法部,對該機構拜登時代「遺毒」的全方位清洗隨即展開。主要針對對象或曾參與過對特朗普的調查或立場與特朗普的議程不相符,或與特朗普的政敵有關聯。司法部前僱員權益組織「正義連接」聲稱,截至七月中旬,司法部及其下屬機構已經解僱了200多名僱員,其中包括特朗普政敵科米的女兒。

即使是特朗普新任命的司法部官員也可能因不配合其議程被處理。弗吉尼亞州聯邦檢察官埃里克.西伯特因不願在證據不足時起訴特朗普政敵科米和詹姆斯而於9
月下旬被迫辭職。該職位由特朗普前私人律師林賽.哈利根接任以強力推進對特朗普政敵的司法報復。

利刃出鞘:司法部瞄準特朗普前下屬和民主黨政敵

在將司法部打造成「唯我獨尊」的政治機器後,特朗普開始逐步推進其「復仇大計」。按照背景,特朗普的復仇主要針對兩類群體,一是曾經背叛自己的共和黨前下屬,另一則是競選期間曾參與對自己調查和起訴的民主黨政敵。

利用前下屬曾在特朗普1.0政府任職的經歷,特朗普指示美國司法部以涉嫌泄露國家機密為由對多位前下屬啟動調查或提起訴訟。早在4月10日,特朗普就在白宮簽署總統備忘錄,指示司法部調查在其第一任期任職的兩名前國土安全官員邁爾斯·泰勒和克里斯·克雷布斯。泰勒曾撰寫匿名文章和書籍批評特朗普失職,克雷布斯則因反駁了特朗普有關大選舞弊的說法而被特朗普解僱。

重要人物還包括前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博爾頓曾經因為與特朗普外交理念不合而遭到解僱,因而離任後出版回憶錄提及對特朗普不利內容,並多次公開抨擊特朗普。

在博爾頓批評了特朗普對普京太過軟弱後,FBI
於8月22日在美國司法部授權下對博爾頓的住所和辦公室展開搜查,
尋找可能違反《間諜法》的證據。根據最新消息,司法部正在加快推動對博爾頓的起訴。

另一目標是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執政早期擔任FBI局長的科米。科米2017年上半年因FBI對特朗普「通俄門」的調查而被特朗普解僱。被解僱一周後,科米與一位密友分享了一份當時他在橢圓形辦公室與特朗普談話的備忘錄,備忘錄稱特朗普要求他結束FBI對前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弗林的調查。科米還在2018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抹黑」特朗普。

2025 年 9 月 25
日,弗吉尼亞州聯邦
大陪審團以兩項罪名起訴科米:一項是向國會作虛假陳述,另一項是妨礙國會程序。這兩項指控與科米在2020
年 9 月 30 日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聽證會上的證詞有關。

特朗普的司法部也沒有放過曾在競選期間對其落井下石的民主黨前官員。特朗普政府奉行「先打小鬼、再斗閻王」
的策略,首先以「住房貸款欺詐」為名打擊曾直接針對特朗普的民主黨政要。對於民主黨籍前總統
副總統(拜登、哈里斯和奧巴馬),則暫時以象徵性調查與報復為主,目的或是為了未來的清算和提振基本盤支持率鋪路。

首當其衝的目標是現任紐約州總檢察長詹姆斯詹姆斯曾於2024年總統選舉前對特朗普提起民事欺詐訴訟。在其主導下,2024年2月,紐約法院裁定特朗普民事欺詐罪名成立,判決其支付4.54億美元罰款。

特朗普二次上任後,4月18日,特朗普盟友、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局長普爾特致函司法部長邦迪,指控詹姆斯「多次偽造銀行文件和財產記錄,以獲取政府支持的援助和貸款以及更優惠的貸款條件」5月,美國司法部已經對該指控啟動了刑事調查。109日,詹姆斯被大陪審團以聯邦罪名提起刑事訴訟。

另一目標是加州民主党參議員亞當·希夫2019年,時任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的希夫牽頭推動了對特朗普與烏克蘭交易(特朗普以對烏軍援為籌碼要求烏克蘭政府調查拜登)的彈劾調查,險些導致特朗普被彈劾。特朗普卸任後,希夫又擔任眾議院1月6日(國會山騷亂)特別委員會成員,負責調查特朗普試圖推翻
2020
年大選結果的行為以及該騷亂事件,為兩人的舊怨再添新仇。住房貸款欺詐的罪名還被用於打擊拜登任命的美聯儲理事麗莎·庫克等人。

除了上述「小鬼」,多位民主黨籍前總統也遭到特朗普政府的報復。2025年3月21日,特朗普撤銷了拜登、哈里斯等十幾人的安全許可,取消了他們接收機密信息的許可權。針對哈里斯,5月19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發帖,呼籲對哈里斯在總統競選期間獲得的名人代言進行「重大調查」。8月底,特朗普下令取消哈里斯享有的特勤局保護。

前總統拜登也未能倖免。3月17日,特朗普宣布撤銷對其子女亨特和阿什莉的特勤局保護。6月4日,特朗普簽署備忘錄,指示總統法律顧問會同美國司法部長和相關機構負責人調查拜登的助手是否掩蓋其認知健康問題,並用自動簽名筆代簽官方文件。

離任近十年的奧巴馬也在報復範圍內。7月中旬,國家情報總監圖爾西·加巴德公布了一系列文件,聲稱這些文件顯示奧巴馬政府成員在2016年大選期間曾有過試圖破壞大選結果的「叛國陰謀」。數日後,特朗普隨即聲稱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犯有叛國罪。7
月底,美國司法部宣布成立一個特別工作組,專門對加巴德公布的材料進行評估,並討論潛在法律步驟。

司法武器化將導致美國的進一步政治撕裂

從短期結果來看,儘管科米、詹姆斯等特朗普政敵遭到了司法部的起訴和調查,然而最終是否會被定罪的前景仍然不明朗。以科米案為例,科米已經對檢方的指控表示不認罪,且司法部將科米定罪仍然面臨缺乏關鍵證據的障礙。對科米的起訴書只有一頁半的內容,並且其內容沒有明確指出科米有意撒謊,更有核心證人作證稱科米曾多次禁止其透露消息給媒體。司法部內部本就對將科米定罪信心不足,起訴行動更多是特朗普盟友哈利根的強力推動,因此該起訴很可能被美國法院駁回。

詹姆斯案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檢方必須證明詹姆斯在貸款時有明確的欺詐意圖,且因涉案金額較小、銀行並未遭受損失等原因,詹姆斯被定罪和入獄的可能性也較低。儘管如此,司法部對兩人的起訴仍然會給兩人帶來一定的聲譽損害,並因為應訴而不得不承擔一定的時間和經濟損失。

儘管特朗普開啟的司法報復行動可能受美國三權分立體制的掣肘,但這一行動對於美國政治體制的穩定性仍會有著深遠的負面影響。自水門事件以來,歷屆政府均默契地約束自身意志對司法部的干預,使司法部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以拜登時期為例,儘管拜登替換了多任前任政府的檢察官,但也保留了FBI前任局長克里斯托弗·A·雷的職務,並准許前任政府任命的兩位檢察官大衛·魏斯和約翰·達勒姆繼續分別推進針對其子亨特的調查和「通俄門」調查。因此特朗普對於司法部的全方位清洗實屬罕見。

此外,儘管前任政府執政期間,黨派政治對司法部的調查和起訴對象或存在一定影響,但如特朗普公開威脅對政敵進行司法行動也史無前例,開創了危險的先例。

作為舉足輕重的暴力機關,司法部的中立性和公正性是美國政治穩定的基石。司法系統的進一步武器化可能加劇美國本就嚴重的政治極化和撕裂。

一方面,現任政府藉助司法手段「追殺」對立黨派的前任總統及其核心官員,不僅會讓司法系統的公信力蕩然無存,也會招致在野黨派的極度不信任甚至仇視,以至於拒絕與現政府在各類重要議題上開展合作,加劇國內政治內耗。

另一方面,只有司法系統維持相對的「非政治化」,讓「前朝舊臣」不用擔心因失去權力而被司法清算,政黨輪替才能做到和平過渡。動用司法系統對前任進行清算恐在未來招致同等報復,導致執政者出於被清算的恐懼而不擇手段地維護自身權力,甚至鋌而走險。這恐將在選舉期間催生更多對立黨派及其支持者之間的暴力摩擦,危及美國政治制度的穩定性。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