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4 10 月

美中貿易戰升溫 中國官方煽動愛國情緒但保留餘地

過去幾天里,中國官方媒體一直在發布一段毛澤東發表其最著名戰鬥口號的舊視頻。「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他在一排麥克風后高呼。

這位前中國領導人在1953年的這段講話針對的是朝鮮戰爭中的對手美國。如今,隨著美中貿易戰不斷升級、衝突威脅全球經濟,北京將當前局勢描繪成與老對手之間一場性質不同但同樣關乎存亡的較量。

最新一輪舉措包括美國威脅徵收100%的關稅——這是對北京上周宣布對稀土礦物實施新出口管制的回應、兩國互征的港口費用、中國對美國航運子公司的制裁,還有美國可能禁止進口中國食用油。

在經歷了數月的針鋒相對的報復行動之後,兩國之間脆弱的休戰狀態破裂,中國的宣傳機器本周開始運作,通過宣傳堅韌和愛國的信息來團結民眾。與此同時,官方媒體和官員們沒有使用更激烈的言辭,這表明中國領導層仍為與美國和解保留了餘地。

「他們不想把自己逼進死角,」研究中國政治的芝加哥大學教授楊大利說。他說,多年強硬的「戰狼外交」讓中國領導人認識到了煽動民族主義的危險。

「有時候,當公眾情緒被過度煽動,當局很難緩和局勢,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有時會損害他們自身的形象,」他說。

當前的貿易緊張局勢出現之際,中國正面臨通縮、房地產市場低迷、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以及美國和其他國家實施的貿易限制。

但這也是一個充滿樂觀情緒的時期。中國在人工智慧方面的進步、在尋找新出口市場方面的成功,以及國內股市的飆升為政府採取更積極的行動提供了支撐。中國官方媒體將北京對稀土的新規定描述為迄今為止最大膽的舉措。

「國人愈發清醒地認識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評論員晁星周二在官方媒體《北京日報》上寫道。「這種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的膽量與決心,為我國政府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應對外部挑戰夯實了民意基礎。」

其他媒體的評論員將北京的最新舉措描述為「必要之舉」,是對限制向中國出口美國技術的美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一種方式。

中國開採和加工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稀土,這是從半導體到汽車等一切產品所需的關鍵成分。北京4月的管制已經擾亂了美國製造商的生產,並導致全球範圍內的供應短缺。

貿易緊張局勢的再次升級讓原定於本月舉行的特朗普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會晤變得不確定。

強硬的語氣和毛澤東視頻背後,北京真正的優先事項是與華盛頓就關稅、出口管制和美國對台灣的支持進行談判。

「這是宣傳,可能他心裡想的不是要一直打下去,」上海的國際關係學者沈丁立說,他表示,北京正在利用其經濟實力和中國不會屈服的理念來向美國施壓。

在多年來宣傳指責美國試圖壓制中國之後,管理公眾情緒可能要掌握一種困難的平衡。

「這有助於政府將當前時刻描繪成中國經濟體系的又一次壓力測試,並在對增長的真正擔憂中凝聚國內信心,」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專註於中國經濟的研究員李其說。「不過,明顯的風險是,每一輪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都會進一步縮小迴旋餘地,使得任何妥協在國內更難獲得政治支持。」

中國官員試圖淡化他們對稀土的新措施——這些措施也限制了含有微量稀土的產品從中國出口,強調這些管制不是出口禁令,而是一種許可證制度。周二,中國商務部表示,兩國之間仍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其實,美國大可不必過度反應,」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周三在一個官方網站的社論中寫道,他將新的稀土規定僅僅描述為「依法行事」。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等中國專家也強調,有妥協的空間。「管制肯定要松嘛,因為你要退,就是松的意思,」他在談到美國時說。

「都是可以談的,」他還說。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