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8日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逝世當日,楊振寧的友人王征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楊振寧的一生,可以稱得上是科學智慧與人文精神交相輝映的史詩,極少有遺憾,「然而,他其實還是有一個遺憾,那就是沒能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如果二度獲得諾獎,將是以中國公民的身份獲得,2021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專門向他索要了楊-米爾斯理論的資料,可以說,與第二次獲得諾獎已經很近了,但最後依然失之交臂。」
王征曾擔任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是楊振寧先生的朋友。王征認為,楊振寧先生在物理學上的成就,遠不止於為他贏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宇稱不守恆」發現。真正奠定其科學史地位、並持續產生深遠影響的,是他與羅伯特·米爾斯(Robert
Mills)於1954年共同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這一理論無疑極具獲得諾獎的資格,
2021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專門向楊振寧索要了楊-米爾斯理論的資料。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現場
「我有一次曾經問先生,諾貝爾獎是不是不可以第二次獲得?他淡然地回答說:沒有這個規定,只是他們還沒給我。」王征對澎湃新聞回憶說,楊振寧先生當時回答時有著充分的自信,然而卻又有著一種低調與豁達。
事實上,獲得過兩項諾貝爾獎的有居里夫人(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美國物理學家巴丁(1956年、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化學家鮑林(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1958年、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
「
2021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專門向他索要了楊-米爾斯理論的資料,朋友之間聽聞這一消息都非常激動,十分期待先生再次獲獎,然而,當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布後並沒有他的名字,去年、今年依然沒有,與他過從親密的朋友都難掩失望,不過,翁帆卻比較淡泊。其實如果楊振寧先生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與第一次的意義是不同的,第一次獲獎時他其實也是中國籍,後加入美國國籍,十多年前年他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如果第二次獲獎,那麼,他將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老人家當時已近百歲,錯過了,無疑是十分遺憾的。」王征說。
楊振寧與米爾斯關於「非阿貝爾規範場」的論文局部
1999年楊振寧與米爾斯於石溪
事實上,儘管「楊-米爾斯理論」本身因其基礎性和開創性一直被學界認為具備再次榮獲諾貝爾獎的潛力,雖然不無遺憾,但楊振寧先生本人常以「寧拙毋巧,寧朴毋華」自勉,這種腳踏實地、追求本質的治學精神,正是他取得如此卓越成就的內心驅動力。他曾表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通過科學成就「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1957年楊振寧自瑞典國王手中接受諾貝爾獎章
回憶與楊振寧的交往,王征對澎湃新聞說,老人家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甚至可以說是一位強烈的民族主義者。」
「他曾經和我回憶,中國第一次原子彈爆炸成功時,當時他正在美國的一個酒會上,聽聞消息馬上中斷酒會,走到洗手間——因為他當時太激動而淚流滿面,直到平復後才走出洗手間。」王征說。
楊振寧先生的愛國情懷,並非流於表面的口號,而是一種融入血脈、付諸行動的生命選擇。他的愛國主義體現在關鍵時刻的勇敢擔當、數十年的堅持不懈以及對祖國科學教育事業的全情投入。
在1971年,中美關係尚未解凍,冷戰陰雲依然濃重之時,楊振寧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返回新中國的旅程,成為首位回國訪問的美籍華裔知名學者,同樣在1971年,楊振寧先生積極投身於海外華人爭取釣魚島主權的「保釣運動」,他穿梭於美國各大高校進行演講,以所見新中國不屈不撓之精神激勵了一批熱血青年立下報國之念。更為重要的是,同年10月,他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作證,從歷史、地理和現實的角度,包括出示物證,義正詞嚴地闡述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實。
楊振寧先生與陳省身先生
「當時有兩位科學家成為保釣運動的精神領袖,一位是被譽為數學家陳省身先生,他發起了致尼克松及國會議員的公開信,得到了600多位華裔學者及2000多名中國留學生的響應,另一位就是楊振寧先生,他與三名教授以及盛毓真到美國會作證,出示慈禧將釣魚島賜予盛宣懷的詔書,證明美交予日本的是該島『治權』(Executive),而非『主權』(Sovereignty),不久華裔參議員鄺友良再次在國會聽證會上就此作證。兩次聽證會後,美國政府宣布在該島主權問題上持中立態度。」王征說。
中國釣魚島
「他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立場清晰,而且,對於科技的發展有著清晰的判斷和認識,如當年有關方面準備投入巨資進行大型強子對撞機試驗,他建議把資金花在發展晶元產業上,後來有關方面聽取了他的建議,現在看,多麼有遠見!」
王征與楊振寧(右)在其家中暢談
「最後一次見他是去年在北京,他的身體非常好,他的長壽之道其實也很平常,平時也不怎麼運動,就是散散步。90多歲在香港還開車,因為他認為翁帆缺少方向感,而且,他是美國派頭,走路也不要人扶,不要人陪,一百歲時有一次一個人上洗手間,回來時輕描淡寫地說摔了一跤,其實那一次摔跤,對他後來的身體影響還是有的。」王征說。
楊振寧先生在書法方面有著雅好,並能寫一手工整的楷書。在楊振寧102歲生日慶典上,楊振寧與翁帆曾揮毫簽名,當時在一邊的王征記錄下了這對著名的夫妻揮毫簽名的瞬間。今年楊振寧103歲生日慶典上,身在海外的王征專門創作書法作口《仁者壽》贈楊振寧先生,並被展出在慶典現場。
楊振寧103歲生日慶典現場
王征書贈楊振寧先生103歲生日的書法《仁者壽》
王征說,楊振寧先生以他103年的生命歷程,真正地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這位矗立在20世紀理論物理學之巔的巨人,不僅以其科學思想重塑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知,更以其跨越世紀的赤子情懷,展現了一位科學家對祖國深沉的眷戀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