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憶
隨著蘋果今年掏出支持eSIM的iPhone 17
Ari、國內三大運營商接著正式宣布為手機終端開放eSIM業務,原本死去的「無卡時代」話題又這麼活了過來。
對於沒接觸過的小夥伴來說,eSIM或許有些陌生,但從技術層面而言它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
畢竟早在2010年有關eSIM技術標準就已經開始起草,正式落地也只用了不到6年時間。
2016年,三星發布的Gear S2 Classic智能手錶,便已成為全球首個搭載eSIM的產品。
隨後,包括谷歌、蘋果等相繼推出支持eSIM的手機,甚至於不少國產手機也紛紛響應推出了eSIM外版型號。
那肯定有小夥伴兒好奇,為什麼直到2025年國內市場才姍姍來遲終於擁抱eSIM?
包括eSIM到底是啥,有哪些優勢,目前面臨哪些問題?
咱們一文給它講明白。
eSIM原理
許多人將eSIM簡單地理解為「虛擬SIM卡」,這其實並不完全準確。
eSIM即嵌入式SIM,說白了就是一張焊死在你設備主板上的「數字身份卡」。
相較傳統SIM卡,eSIM把前者的所有功能都集成到了一顆微型物理晶元中,並直接出廠預置在你的手機、手錶里。
它本質上是一套軟硬體結合的解決方案,其核心是顛覆了傳統SIM卡的物理形態和分發模式。
換句話說,相當於將原本「實體鑰匙」變成了「電子鑰匙」。
更關鍵的是,這把電子鑰匙支持遠程OTA,也就是空中寫號技術。
用戶只需要通過掃碼或者APP操作,就能把運營商的配置文件「空投」進去,實現簡單3分鐘激活。
當然,大伙兒也不用擔心激活後是不是終身綁定一類。
eSIM就像手機里的 「號碼文件夾」,想換運營商,直接在手機中刪除舊的配置文件,再下載新的就行。
eSIM相較傳統SIM卡有什麼優勢
eSIM技術最明顯的改變在於擁有更充分的自由度,我們將不再受限於物理卡片,換號、出國漫遊都變得更加簡單。
對於經常出國旅行或出差的夥伴來說,eSIM技術支持全球範圍內的無縫漫遊服務,它能更方便地切換到當地運營商。
以前出國還得到處找當地的SIM卡,換卡、收好舊卡,甚至一不小心就弄丟。
現在有了eSIM,直接通過「空中寫號」方式,用戶可在出國前提前在線購買目的地的eSIM數據包,落地後一鍵激活即可上網,既省錢又省事。
另外,eSIM的出現完全可理解為一場對傳統SIM的「物理超度」。
試想哈,以後再也不用處找取卡針、頻繁換卡了,手機一體性、防水能力也得到增強。
同時,如今手機內部空間愈發寸土寸金,換裝eSIM能把卡槽、金屬觸點、防塵膠圈等一整套占空間的部分給通通省了出來。
一是可以像iPhone 17 Air那樣將手機做得更薄,二是能塞入更大容量電池……
並且,因為是嵌入式的晶元,eSIM它比實體卡更難被盜取或複製,安全性也更高。
起碼手機丟了小偷沒法第一時間拔卡逃避追蹤……
正因為有了這些多到根本數不過來的優勢,eSIM在海外早已得到廣泛運用,甚至可以說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普及的階段。
但在國內嘛情況卻完全不一樣!
國內版 eSIM面臨的問題
眾所周知,任何一門技術都不可能十全十美,eSIM自然也有著它自己的「小脾氣」和「硬傷」。
eSIM的「空中寫號」功能雖然方便,但也帶來了一個潛在的監管漏洞。
遠程激活號卡,萬一被不法分子鑽了空子……
加之我們國內對電信服務的實名制管理是出了名的嚴格,在「監管」和「利益」的權衡之下,這才讓全面推行eSIM拖到了現在。
即便目前國內開始開放eSIM,但也存在嚴格限制。
例如無論內地還是海外運營商,用戶最多僅能寫入2張eSIM卡號。
反觀港版iPhone Air支持最多8張eSIM卡存儲,而國際版iPhone 17系列更是可存儲20張eSIM卡號。
同時,我們也無法像國外用戶那樣完整享受到「空中寫號」「遠程激活」的便利。
國內用戶必須帶身份證和設備去線下營業廳或申請上門辦理激活。
後續更換設備也需要帶著新手機到線下營業廳去經歷類似「補辦卡」的操作。
另外,只有在大陸地區官方渠道銷售的行貨(即「國行」)設備,才有資格開通中國運營商的eSIM服務。
這意味著,即使用戶從境外購買了一部硬體完全支持 eSIM 的設備,也無法在國內辦理和使用三大運營商的 eSIM。
對於後續遊客入境的通信問題尚不知會如何解決。
當然,目前eSIM才剛剛上線…..
除此之外,目前國內支持eSIM的設備依然太過稀少,首批僅有iPhone 17 Air以及OPPO find X9
Pro頂配,主打一個未來可期。
總而言之,eSIM取代實體SIM卡,是數字化、輕薄化、高集成度的時代大勢所趨,這股浪潮不可逆轉。
它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用戶體驗和行業生態的重構,未來的手機。
或許未來可能會像現在的筆記本電腦一樣,完全告別「插卡」時代。
只是目前來看嘛,讓子彈飛一會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