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0 月

北方古城潮到發綠,多少人急急急急壞了

北方古城潮到發綠,多少人急急急急壞了

在不講常理的雨水濕氣面前,文物保護早就不能再單純靠天時地利。技術再先進,也只能照看得了「重點病房」,更多散落在城鄉角落的老建築、老塑像,還在風雨里硬扛。但潮氣不等人,裂縫也不會自己癒合。

等到哪天問題肉眼可見,往往已經來不及修補。現在還能去看的,就別等它倒下才想起;能走近一點的古建、文物,就別拖到「修不回來」的那天。

北方的古城圈,最近可「潮」了。

本該秋高氣爽的西安,公園椅子上冒出小蘑菇,古城牆也潮濕得長起了青苔。磚縫間的叢叢青綠里甚至開出幾朵小花。

今年9月初以來,秋雨給古城硬塞了一個降水包月套餐,一連下了38天的雨。據陝西氣象的統計,全省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1.6倍,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2多,僅次於2021年。換句話說,這是陝西半個多世紀里第二強的連陰雨。

2025年10月15日,西安市城牆和平門至建國門段,因牆面覆蓋苔蘚形成的 「綠色景觀」,吸引眾多市民與遊客駐足觀賞並拍攝記錄。(圖/視覺中國)

2025年10月15日,西安市城牆和平門至建國門段,因牆面覆蓋苔蘚形成的
「綠色景觀」,吸引眾多市民與遊客駐足觀賞並拍攝記錄。(圖/視覺中國)

單看一場細雨,降水量感覺不多,但一天天加起來卻可能帶來大影響。作為陝西黃河邊上的鄰居,山西也沒逃過這波潮濕。晉城、運城等地多處國家級文保單位,不等國慶結束便閉門謝客,緊急開啟修繕、維護。

一場秋雨,幾多愁。人「潮」得發愁,文物古建也「潮」得渾身難受。當天氣不似預期當秋雨季猛然變長,那些沒有腿的歷史見證者,又能到哪裡躲雨濕?

北方古城潮到發綠,多少人急急急急壞了

最土的寶貝,「潮」得嚇人

錯峰旅遊的朋友們,最近興許能在西安古城裡看到奇景——水柱沿著古城牆嘩啦啦地衝下來。遙看像嶺南山間飛瀑,近看原是城牆在排水。遊人拿手機記錄的同時,不禁擔憂起來:這老磚頭老泥巴,能扛得住嗎?

城牆飛瀑,古城秋日限定奇觀。(圖/@西安城牆)

城牆飛瀑,古城秋日限定奇觀。(圖/@西安城牆)

不用太擔心。這古城牆在幾百年前就設下了「排水機關」。城牆頂部並不是平的,而是略微向兩側傾斜,雨水打上去會順勢流走。順著垛牆底部的排水槽,水一股腦兒傾瀉出去。不容易積水,也就不容易滲進牆體。

除了古人的手藝,現代人也給它裝上了一整套「防禦系統」。城牆上布著三千多個24小時工作的監測點和感應裝置,連天氣預報、降雨量、護城河水位都接入了平台。只要哪個地方冒險情,馬上就有人去疏排水、鋪防雨布。

對於磚石材質的古建,這點連陰雨比較好對付;對於軟泥材質的文物,那可就要敏感多了。山西運城新絳縣三官廟有一尊網紅神像,人稱「小土豆」。國慶期間,它的淋雨模樣,惹得不少文保愛好者心疼。

這「小土豆」原是一尊元代彩色泥塑,是真武元帥的人間代表。近700年的水汽侵蝕,使它的綵衣褪去,露出泥黃結構,臉部僅留下黑色豆豆眼,仿似沾滿泥巴的土豆。

「小土豆」的狀況前後對比。(圖/小紅書截圖)

「小土豆」的狀況前後對比。(圖/小紅書截圖)

今年國慶期間,新絳陰雨不斷,雨水經瓦縫滲漏下來,砸在「小土豆」的臉上。土豆臉竟然垮掉一大半,可愛的豆豆眼也隨之黯淡。雖然正殿里放有這神像的復原品,但沒看到網紅「小土豆」的萌樣,還是讓不少愛好者感到遺憾。「訪古要趁早」,社交媒體上有網友再次喊出這句熟悉的口號。

據封面新聞報道,三官廟工作人員在10月6日當即用塑料膜拉起臨時天幕,為「小土豆」遮雨。新絳縣文物保護中心也發布通告,三官廟從10月12日起至30日暫停開放。主要原因是建築屋面滲漏,濕度較高,對部分塑像造成損傷。

新絳三官廟正殿的三官彩塑。(圖/視覺中國)

新絳三官廟正殿的三官彩塑。(圖/視覺中國)

除了慘遭雨水毀容的「小土豆」,別的神級古建文物也在風雨中告急。今年10月7日至20日起,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的青蓮寺古建藝術博物館玉皇廟彩塑壁畫博物館,都不得不臨時閉館。

據「風雅晉城」公眾號的發布,這是出於雨天里的緊急應對。連著下了好些天的秋雨,文物建築的屋頂瓦片喝飽了水,展廳里的空氣也潮得過了警戒線,文保工作者只能趕緊上手做養護和修整,免得濕氣傷到房子和文物。

山西晉城,府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泥塑像。(圖/視覺中國)

山西晉城,府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泥塑像。(圖/視覺中國)

青蓮寺和玉皇廟,都是國保中的「國寶」單位。《黑神話·悟空》遊戲里怒發衝天女神「亢金龍」,她的真身就靜靜矗立於玉皇廟的二十八星宿彩塑行列。作為玉皇大帝身邊的侍從,每個星宿都有擬人相貌和獨特造型,身邊還跟著自己的小動物,堪稱中國古神話IP化的傑作。

而青蓮寺則是我國僅存的3個唐代寺院之一,裡面保存了6尊唐代彩塑,其中垂足大佛更是全國唯一。寺內藏經閣頂部的清代琉璃組畫,默默訴說著《西遊記》故事近三百載,如今也成了遊客爭相觀賞的對象。

山西晉城,青蓮寺的「最強打工人」努力在風雨里扛住。(圖/視覺中國)

山西晉城,青蓮寺的「最強打工人」努力在風雨里扛住。(圖/視覺中國)

今年的連陰雨,不禁讓人想起四年前秋天那場反常的強降雨。2021年10月5日,山西省晉中市、呂梁市、臨汾市等地遭遇特大暴雨。在持續的降雨中,山西共有1783處文物受到影響。作為三面環山的古剎,青蓮寺更是千百年來都得與山間水汽與雨水做鬥爭。

據《中國日報》報道,2021年10月青蓮寺門前山洪滾滾,寺內21座建築全部漏雨,大部分的椽木無法繼續使用,有些木板也嚴重腐爛。最近三四年,青蓮寺都處於努力修繕的狀態。部分佛殿外搭起支撐鋼架,裡面拉起雨棚。儘管如此,那幾尊被大家稱為「嘻嘻」「不嘻嘻」的角神,面目依然在水汽中逐漸模糊。

這年頭雨又連續下起來,下得歷史文保愛好者心頭一緊。

北方古城潮到發綠,多少人急急急急壞了

濕度爆表,

誰也別想躲過

秋雨下得細水長流,看著溫吞,卻殺傷力不小。雨水總能暗戳戳地找到古建的微小破口:屋頂瓦縫先滲水,牆體跟著起裂地基一旦鬆動,整座古建築可能站不穩。

更要命的是,雨停不等於結束。如果大太陽接著登場,把剛淋透的屋頂一曬,溫濕度說變就變,彩繪和油飾就像乾裂的泥皮,容易崩開。在山西這樣木構建築繁多的地區,木蜂、蛀蟲本來就虎視眈眈,濕度一高,它們立刻開始活躍,把木頭、磚雕、壁畫全當作新上桌的自助餐。

2023年,山西大同,工人在修繕華嚴寺的瓦頂。(圖/視覺中國)

2023年,山西大同,工人在修繕華嚴寺的瓦頂。(圖/視覺中國)

真正磨人的,是那些年復一年的氣候波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詹長法接受《科技日報》的採訪時介紹,氣候對古建築的傷害,是按年份分層滲透的。

起初的一兩年,濕熱一輪輪地拱,牆皮起泡、漆面鼓包、樑柱微微變形;接著五到十年,裂縫擴大、裝飾層成片脫落、材料本身開始變脆變弱;真要拖到10年以上,地基下沉、排水亂套,原本一體的建築可能開始散架。

按理說,能留存千百年的文物古建,早已歷經風雨。它們或幸運散布在乾燥少雨的地方,或神奇地從修建起就帶有高台和排水設計。無奈的是,現在的大氣,已經不按規矩出牌了。

中國天氣網把2012年—2021年的氣候數據捋了一遍,結果挺扎心:這是有記錄以來「史上最濕的十年」。
國家氣候中心專家介紹,現在降雨天數雖有減少,但每一場都火力全開。大氣升溫後水汽含量暴漲,極端性降水說來就來。

1951年以來,我國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圖/中國天氣)

1951年以來,我國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圖/中國天氣)

華西秋雨本來就是季節性背景板,現在一待就不肯離開。雨還是那場雨,但累計降水量早就不是原來的路數。

今年降在山西和陝西的連陰雨,是華西地區的基礎秋雨配置,只是持續時間、累計降水量不同尋常。受南北冷暖空氣交匯的影響,這種秋雨的個性非常磨唧,偶爾又會用力過猛。例如2019年,就從8月27日一直下到11月30日,歷時95天。

對於陝西省來說,秋雨通常從9月12日開始,到10月初結束,持續時間平均為25天。然而,今年陝西地區的秋雨8月底就搶著上線,比往年提早了近一個月。

在不講常理的雨水濕氣面前,文物保護早就不能再單純靠天時地利。在杭州良渚,文保工作人員給古城的牆體抹上純天然植物精油,抑制苔蘚和微生物的滋生;在蘇州園林,用石墨烯封住假山裂縫,卻仍保留石頭自由呼吸的空間;而晉城青蓮寺,乾脆聯動氣象監測,感測器隨時上線,把空氣濕度緊緊盯住。

極端濕的天氣下,青蓮寺的佛祖也需要文保工作者的保護。(圖/視覺中國)

極端濕的天氣下,青蓮寺的佛祖也需要文保工作者的保護。(圖/視覺中國)

技術再先進,也只能照看得了「重點病房」,更多散落在城鄉角落的老建築、老塑像,還在風雨里硬扛。但潮氣不等人,裂縫也不會自己癒合。

等到哪天問題肉眼可見,往往已經來不及修補。現在還能去看的,就別等它倒下才想起;能走近一點的古建、文物,就別拖到「修不回來」的那天。

各位,訪古要趁早。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