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煙台一家烤肉店用玉米粒當燃料引發爭議。據山東煙台一家烤肉店店家發布的視頻顯示:烤架里填滿了黃橙橙的玉米粒,烤盤上肉片滋滋作響,空氣中混合著肉香和淡淡的玉米甜味。
這種看似新穎的烹飪方式,在網上掀起了巨大爭議。有網民直言:糧食得來不易,把玉米當燃料燒就是在浪費糧食。還有網民稱玉米當燃料,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煙霧和有害氣體,店家所謂的「環保優勢」,可能更多是一種營銷噱頭。對此,店家回應稱,使用的玉米有一部分是從周邊農戶手中收來的陳化糧,他們不認為是浪費,而是幫助農民。
事件經網路發酵後,山東煙台市場監管部門昨天回應稱,經查詢相關法律法規,對於這一行為沒有明確的處罰依據。他們已規勸商家停止這一行為,並下架相關宣傳視頻。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首次因玉米燃料引發爭議。
此前,瀋陽、大連等地都有餐館使用玉米當燃料,也曾引發爭議。不過瀋陽、大連等地的相關部門並沒有明確禁止這一行為,但表示對於商家的行為並不提倡。有專家表示,玉米燃燒不完全可能產生致癌物,安全性不如木炭。且我國糧食還處在緊平衡狀態,節約糧食仍然是社會共識,不應該浪費。
玉米粒直接燃燒,利用效率高不高?所謂的「陳化糧」究竟是什麼?店家把賣不掉的玉米買回來燒,究竟算不算浪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今天在接受看看新聞Knews的採訪時表示,在他看來,這件事更像是一個宣傳上的噱頭。平時熟悉的玉米,一經加熱就容易發生膨脹,甚至「爆炸」。所以,如果真的用玉米作為燃料來燃燒,恐怕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當然,也有可能經過某些處理,只是沒有對外公開說明而已。
鄭風田表示,一般來說,國家會有糧食儲備的制度。但也有一些情況,比如某些儲備糧存放時間過長,已經超過五年,其食用價值大幅降低,這就成了所謂的「陳化糧」。再比如今年玉米收穫季節正逢下雨,一些農民因烘乾條件有限,導致部分玉米發霉變質,難以進入市場正常銷售。玉米當作燃料這只是個別現象,並非大規模收購玉米用作燃料。其次,農民也是理性決策者,他們會根據市場行情做出選擇。雖然國家對糧食價格有托底政策,但近幾年玉米市場價格下跌得很厲害,有時市場價只有八毛,如果有人出八毛五來收,對農民來說,等於多了一個銷售渠道,這未必不是好事。更何況,這類用途所消耗的玉米數量其實非常有限,相對於全國的總產量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因此,我們不必對這件事過度解讀,更不必上綱上線。
此次事件之所以會引發爭議,是因為在大多數人眼裡,玉米是用來吃的糧食,看到金黃的玉米被扔進烤爐里當燃料會感到可惜。玉米是我國三大主糧之一,也是生產面積最大、單產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達到6.7億畝,總產量29492萬噸,連續第4年刷新歷史紀錄。不過,從用途上來看,近年來,玉米從主糧轉變為飼料和工業原料,其功能定位也在變化。目前,我國玉米主要用於飼料加工、工業原料、食品加工和食用。其中飼料約佔60%,工業加工佔30%,食用不足7%,而且在逐年降低。
有業內專家就表示,一些少量積壓的、品相不佳的玉米被烤肉店收購用作燃料,實際上是保障農民種植玉米的收益預期。不過,在國家政策層面,對玉米的用途有明確的引導和把控。例如,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嚴格控制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對玉米工業用途的限制,有助於促進玉米產銷平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累計進口79萬噸玉米,同比減少約93%。今年以來,玉米期貨價格經歷了先漲後跌的波動,近幾年來,玉米價格更是持續下跌。我國的玉米供應是否充足?用作燃料是否合適?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表示,我國在發展生物燃料方面,一直有非常明確的規定:燃料生產必須堅持非糧與非耕地原則。在糧食供應相對充裕的時期,允許將部分儲存時間較長的陳化糧用於生產燃料乙醇;而一旦糧食供應趨緊,則嚴禁收購農民的玉米等糧食作物作為燃料原料。因此,我國在生物燃料的原料使用上,始終根據糧食供求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此外,對於一些規模較小、用量不大的生產行為,由於其對全國市場影響極為有限,也就沒有必要出台過多限制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