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4 10 月

男子強行摘鏡生活視力「逆襲」:戴了10多年 不是真近視

王傑(化名)從初一開始戴了10多年眼鏡,眼鏡度數從最初100度增至近400度。由於長期戴鏡不適,8年前,他強行讓自己摘掉眼鏡生活。最近,他突然發現,自己的裸眼視力越來越好了,甚至能看清視力表的最後兩行。近期,他就診後得知,自己根本沒有真近視。

檢查結果顯示,王傑右眼近視25度,左眼近視50度,沒有散光。對成年人而言,屬於非常輕微的度數,可以不用干預。

10月21日,王傑就醫的武漢市第三醫院眼科主任湯蘭蘭醫生告訴九派新聞,青少年的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會導致睫狀肌持續緊張,難以完全放鬆,即使注視遠處,眼睛仍處於部分調節狀態,可能導致驗光結果比實際近視度數偏高。

這種因調節過度而暫時形成的近視部分,被稱為「假性近視」或「調節性近視」。湯醫生表示,初次配鏡時,10多歲的王傑未接受散瞳驗光,當時眼鏡店僅依靠電腦驗光或試戴鏡片的方式配鏡,未能排除調節因素的影響,導致測量度數偏高並錯誤配鏡。

「2005年左右,那時大部分醫院已經普遍採用散瞳驗光,但普通眼鏡店幾乎都沒有這項流程。」她說,門診經常會遇到一些長期戴眼鏡的患者,其實真性近視的度數沒有配鏡度數那麼高,這類情況多見於25歲以上的人群。

男子強行摘鏡生活視力「逆襲」:戴了10多年 不是真近視

就診結果。圖/受訪者提供

【1】戴鏡十餘年曾配過三副眼鏡,度數持續增加

王傑今年33歲,東北人,現居武漢。他向九派新聞介紹,初一時,他因個子高被安排坐在教室後排,距離黑板較遠,看不清板書。當時班上很多同學都有類似情況,「我跟爸媽說我看不清,他們就帶我去配近視眼鏡。」

「店員先讓我對著鏡子看視力表,我看不清,他就給我戴上一個空鏡框,然後一片片換鏡片,問我看不看得清、暈不暈,走兩步試試,感覺清晰之後差不多就定下來了。」他回憶。

後來他詢問同學才發現,大家的配鏡過程幾乎一模一樣。而當時的配鏡水平有限,眼鏡店設備簡陋,流程簡單,沒有專業的驗光儀器。他坦言,「我配了三次眼鏡,但從來沒有接受過散瞳驗光。」

王傑稱,上學期間為了看清黑板,當時許多同學都養成了歪頭、歪眼鏡的習慣。他也一樣,但只要戴上眼鏡,就感到眼睛非常疲憊。初中三年,他的眼鏡度數從100度迅速升至200度。

「到200度以後我就特別排斥戴鏡,覺得不舒服,但上課又不得不戴。」他說,高中時期,由於學習成績不好,即使度數不夠了,他也索性放棄更換眼鏡,只在必要時勉強使用。

2012年,王傑進入大學後,面對更大的階梯教室,即使坐在前排他也難以看清黑板。他再次去眼鏡店,測試結果顯示近視已達近400度。「新眼鏡戴上就頭暈,非常不適,但那是我最後一副眼鏡了。」他說。

畢業進入互聯網行業後,長期近距離面對電腦工作讓他更加依賴眼鏡,但也更加痛苦。最終,他下定決心不再戴眼鏡。

2017年,王傑仍佩戴近視眼鏡。圖/受訪者提供

【2】強行摘鏡8年,只看巨幕電影,幾年後視力提高

剛摘鏡時,他的世界一片模糊:公交站牌看不清,醫院指示牌成謎,電影院只選巨幕場次。開會時永遠搶坐前排,辦公時把頁面調到最大,成了他的日常。「我覺得不戴眼鏡總要付出點什麼,所以我在適應『低清晰度』的世界。」王傑說。

然而,就在這樣的生活中,他發現自己視力似乎在緩慢提高。兩年前,他和妻子看電視時,他隨口問:「你能看清底下滾動的字幕嗎?」妻子說可以,而他也發現自己竟能辨認出大致輪廓,甚至能猜出內容。

今年10月,他在武漢新租的房子客廳里貼著一張視力表,某天無意間發現,自己站在兩米多外竟能看清最後兩行。「按理說,我以前在一米內都看不清最後一行。」他起初以為是生活習慣改善所致,但事實上他每天仍需長時間面對電腦,用眼強度並未減少。

出租屋裡的視力表。圖/受訪者提供

帶著疑惑,他前往武漢市第三醫院掛眼科號。經過散瞳驗光等專業檢查,結果顯示:右眼近視25度,左眼近視50度,均屬低度近視範圍,且他的雙眼調節能力較強。醫生告訴他:「你本來就沒有那麼高的真性近視度數。隨著年齡增長,人眼睛調節能力自然下降,當年的假性近視部分也隨之消失。」

不過,由於他成年後長期依賴眼鏡,假性近視部分恢復得較晚。加之突然摘除又長期面對電子屏幕,王傑出現了乾眼癥狀,導致視物偶爾模糊。

「我算是沒有近視,卻戴了10多年眼鏡,且配鏡度數和實際度數差別太大。」近期,王傑將他的經歷在社交平台發布後引發熱議,已有近30位網友私信他,表示有類似的情況。

【3】醫生:眼鏡度數偏高多見於25歲以上人群,配鏡應在專業機構科學驗光

湯蘭蘭醫生介紹,配鏡度數偏高的典型表現是:戴上眼鏡後反而感到眼睛疲勞、頭暈、視物不適,而摘下眼鏡後癥狀反而緩解。在25到35歲之間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眼鏡度數不合適。

「他(王傑)第一次配鏡是在2005年左右,那時大部分醫院的眼科已經普遍採用散瞳驗光,但市面上的普通眼鏡店幾乎都沒有這項流程。」湯蘭蘭解釋道,這也是導致如今25歲以上人群中配鏡度數比實際真性度數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眼的晶狀體和懸韌帶具有調節能力,尤其部分青少年調節功能非常強,短時間內難以完全放鬆。若未進行散瞳驗光,可能容易造成驗光結果偏差,將調節性近視誤判為真性近視,她舉例稱,「有的孩子原本只有100度近視,但由於調節力過強,即使配上300度的鏡片也能看清1.0。」

王傑的第一副眼鏡就因未散瞳驗光而導致度數配得過高。由於其本身調節能力較強,眼睛逐漸適應了這種高矯狀態。等到更換第二副眼鏡時,電腦驗光或視力測試結果也隨之「水漲船高」,到大學時期,度數已升至近400度——但這並非他的真實屈光度。

「整個過程中,他從未去過醫院,所有眼鏡都在商業眼鏡店配製。雖然每一副都偏高,但他憑藉強大的調節能力勉強適應了。」湯蘭蘭分析道,長期佩戴過高度數的眼鏡,使他的眼睛長期處於緊張和疲勞狀態。

她表示,工作後,王傑對遠距離視力需求減少,更多集中在中近距離用眼。他逐漸發現,不戴眼鏡反而比戴鏡更舒適。人在30歲左右,調節能力自然下降,摘掉不合適的眼鏡反而成了一種「解放」,久而久之,裸眼視力逐步提高並趨於穩定。

湯蘭蘭醫生提醒,配鏡應前往正規醫療機構進行科學、全面的眼部檢查。尤其是青少年,必須通過散瞳驗光來有效排除眼睛調節功能的干擾,才能獲得準確的屈光數據,也就是被日常調節所掩蓋的「假性近視度數」,避免誤診誤配。

對於成年人,她建議每2至3年更換一次眼鏡。這不僅是視力矯正的需要,更是一次定期的眼健康檢查機會。每兩三年進行一次專業檢查,有助於及時發現潛在的視力問題或眼部異常,並及時干預。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