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新聞發言人23日表示,經中美雙方商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將於10月24日至27日率團赴馬來西亞與美方舉行經貿磋商。雙方將按照今年以來兩國元首歷次通話重要共識,就中美經貿關係中的重要問題進行磋商。
據外媒報道,參與此次磋商的美方代表是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路透社23日稱,兩人正前往馬來西亞,將就近期美中之間的經貿問題與中方溝通,旨在緩解緊張局勢。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國友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預計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管制、對華關稅和中國稀土出口等問題會成為此次經貿磋商的重點。
在中方發布稀土等相關物項的出口管制措施後,美方在多個公開場合稱對中方這一舉措不滿,並威脅自11月1日起對中國商品加征100%關稅。
貝森特在行前接受美國福克斯商業頻道一檔節目採訪時稱,「無法接受」中方對稀土的最新管制。格里爾向美國CNBC表達了類似觀點,但同時稱美中仍可就非敏感商品貿易找到「新平衡」。他宣稱中方應根據特朗普第一任期時中美之間簽署的一項協議購買美農產品,但中國卻「排除美國企業」。美媒稱,美國政府正面臨來自本國豆農的壓力,後者因為中國訂單大幅下降而受到衝擊。
貝森特和格里爾都強調,他們不想與中國「脫鉤」,也不想使局勢升級,但想「重新平衡與中國的貿易」。
對於美官員的上述言論,宋國友認為,這是美方對中美談判中稀土和其他問題的認知及敘事,是為了爭取在後續磋商中表明立場、贏得優勢。「但可以看出,這些表態傳遞出希望與中國接觸的信號。」
今年以來,中美先後在瑞士日內瓦、英國倫敦、瑞典斯德哥爾摩、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經貿會談、磋商。在斯德哥爾摩經貿會談後,中美雙方將「關稅休戰」再延90天。「近幾周,隨著美國擴大部分科技限制,並提議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船隻徵收費用,中美關係數月來的暫時穩定被打破。」彭博社稱,中美官員舉行下一輪貿易談判旨在緩解僵局。
此前,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美方不能一邊要談,一邊威脅恐嚇出台新的限制措施,這不是與中方相處的正確之道。中美在今年9月於西班牙馬德里舉行會談後,美方密集出台對華打壓措施。9月底,美方出台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穿透性規則,同時執意於10月14日落地對華造船「301」調查港口費措施。
《紐約時報》提到,在美方將數千家中國公司列入所謂「實體清單」、限制這些公司獲取美國技術後,中國對稀土出口的管制進一步升級,這對美國產生廣泛影響。報道稱,中美可能在本月晚些時候緩和緊張局勢,但美國前副國務卿坎貝爾認為,北京不太可能退讓。
此外,路透社22日報道稱,美國官員和知情人士透露,為「報復中國的稀土出口限制」,美政府正在考慮限制「使用美國軟體製造或含有美國軟體」的產品出口到中國,包括筆記本電腦、飛機發動機等一系列產品。貝森特隨後「證實」這項計劃正在「考慮之中」。然而,知情人士稱,這項措施「可能不會推進」,只是藉以「向中國施壓」。
「美方在這一時機放出消息,虛虛實實,既有為中美接下來談判謀求籌碼的考慮,也有從戰略上進一步打壓中國科技的安排。」宋國友分析說,「中國對此也有準備,並不會受到根本衝擊。」路透社稱,此舉可能會進一步擾亂與中國的貿易,若全面實施,可能會給美國經濟帶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