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皮尤什·戈亞爾在柏林全球對話論壇上表示,印度不打算屈服於美國在貿易關係領域的壓力。
「當然,我們正在與美國談判,但我們不會倉促達成協議,也不會接受有嚴格期限或具有脅迫性質的協議。」戈亞爾說,印度著眼於長遠未來,不會在一時的壓力下作出決定。
他還說:「我們接受了被加征關稅的事實。我們正在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研究新市場,期待印度經濟需求受到更強有力的刺激。我們的經濟結構非常穩定。」
美國總統特朗普23日稱,印度總理莫迪承諾停止從俄羅斯購買石油。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早些時候說,他期望很快看到印度增加採購美國石油而非俄羅斯石油。
長安街知事注意到,在美國不斷施壓、要求印度減少與俄羅斯能源往來的同時,印度卻在防務上進一步深化與俄羅斯的合作。
據俄羅斯《生意人報》22日報道,印度正與俄羅斯商討增購S-400「凱旋」防空導彈系統配套導彈的事宜,並探討在印度本土生產該系統的可能性,合同金額或將達到約12億美元。
印度曾在2018年與俄羅斯簽署合同,購入5個團的俄制防空導彈系統,此次新一輪採購是該合同的延續,同時也將為引進前景良好的S-500系統和升級「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鋪平道路。
據報道,此次追加採購的需求源於S-400系統在印度「硃砂」行動中的成功運用。印媒透露,雙方已就價格和產能分配達成一致:3個營的系統將以直接採購方式獲取,其餘2個營的系統將根據技術轉讓許可,授權印度公司進行生產。
美前駐印度大使:印度難再信任特朗普
10月23日至24日,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舉辦第十一屆「北閣對話」年會。今年「北閣對話」主題是「全球政治趨勢與美國霸權的命運」。
24日下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國際戰略研究院共同舉辦「全球發展趨勢與美國霸權的命運」公開論壇。來自多國的外交官與資深學者就如何理解美國對外戰略變化及其影響、如何應對全球秩序的新趨勢等問題展開討論。
與會者認為,當前美國國內政治的變化給全球和地區局勢造成複雜而深刻的影響;歐洲和美國在政治和安全問題上出現了分歧;中東地區衝突激化給全球安全造成重大衝擊。面對這些變化,中國繼續深化與世界各國的合作,致力於促進地區和全球的穩定和發展。與會者倡議,在新形勢下,中美兩國應在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基礎上,相向而行;世界各國應該協調合作,促進全球安全與發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除中美關係外,特朗普政府在其他地區的對外戰略也成為論壇焦點。這些戰略的不確定性及其對地區秩序的潛在影響,引發與會者與聽眾的深入討論和剖析。
美國對印戰略發生變化?
印度長期被認為是美國在地區戰略中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然而,近段時間,無論是在關稅還是有關購買俄羅斯石油問題上,特朗普政府對印度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強硬立場。
在24日下午的公開論壇上,就有聽眾提問「美國的對印政策是否發生改變,印度是否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遭到針對」。
對此,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高級研究員、美國前駐印度大使羅伯特·布萊克威爾分析認為,「印度政府難以再信任特朗普在其總統任期內的作為,但這並不影響印度的整體戰略利益。美印關稅問題就有望在雙方妥協下迅速得到解決。」
據《印度時報》10月24日報道,印度和美國迄今已就雙邊貿易協定第一階段的討論舉行了五輪談判。消息人士向印度報業托拉斯透露,印度與美國已在大多數問題上找到共同點。該官員表示:「就協議而言,我們已經非常接近達成一致。」他還強調,兩國僅剩下極少數分歧尚待解決,談判過程中並未出現新的障礙。
與此同時,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皮尤什·戈亞爾24日在德國出席活動時表示,「我們正在與美國談判,但不會倉促達成協議,也不會在設定期限或被迫壓力下籤署任何交易。」當被問及公平貿易條件時,他回答說:「我認為,印度從未基於國家利益以外的任何因素來決定誰是朋友」。戈亞爾還表示,審視貿易協定時應從長遠角度出發。
布萊克威爾在24日的論壇上指出,並不是只有印度遭到特朗普政府的「粗暴對待」,「從長遠來看,美印會回到原先合作的軌道上來」。
此外,他毫不避諱地說,「美印雙邊關係的驅動力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對中國的關切」。他指出,「亞洲的穩定因素之一在於中印關係的質量」。「中國、印度加強雙邊合作,我對此表示讚賞,但這不會改變印、美對中國發展的關注。」
印度前國家安全顧問、印度前外交秘書、印度前駐華大使希夫尚卡爾·梅農坦言,鑒於印中複雜的歷史關係,必然會有合作順利的領域,也會有合作不暢的領域。
但是,他也明確說道,「從管控雙邊關係的實際效果來看,我們(印中)已經逐漸學會了如何處理這種關係……兩國政府在公開場合對彼此的表態都非常謹慎,雙方互動也很克制。我對兩國關係的未來持樂觀態度。」
梅農在最後強調,中印在國際組織中合作固然重要,「更關鍵的是我們能否共同維護亞洲地區的和平,這才是重中之重。」
儘管艱難,美俄仍將繼續對話
就在幾天前,特普會「急踩剎車」。也是在同一天,美國財政部10月22日宣布將對俄羅斯最大的兩家石油企業俄羅斯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及其子公司實施制裁。特朗普政府一系列舉動再次引發外界對美俄關係、俄烏局勢的強烈關注。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特朗普22日稱,取消美俄領導人近期會晤計劃的原因是「目前會晤不會取得成果」,他將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未來某個時間」會晤。
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學術主任安德烈·科爾圖諾夫在24日的論壇上指出,在解決俄烏問題上,特朗普一開始就主張「胡蘿蔔加大棒」並行。「起初,特朗普先遞『胡蘿蔔』,給俄羅斯一些合作通道,試圖改變俄方的收益計算。而現在,他(特朗普)認定『該掄大棒了』。」
美國麥克拉迪聯合顧問公司副主席、美國前常務副國務卿約翰·內格羅蓬特分析認為,此前特朗普過於樂觀地估計了與普京進行「較為輕鬆」的談判的可能性。「他(特朗普)對在當前局勢下達成令人滿意的談判前景,已變得不再樂觀,可能比他預想的要困難得多,因此必須施加更大壓力。而無論是制裁還是取消會晤,正是施壓的具體體現。」
10月23日,普京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對俄實施新制裁旨在對俄施壓,但不會對俄羅斯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美國新制裁顯然是不友好舉動,無助於加強剛開始恢復的俄美關係。」同時他認為,如果俄美能「就包括經濟領域在內的長遠未來展開嚴肅探討,雙方將在諸多領域擁有合作空間」。
不過,科爾圖諾夫也指出,目前特朗普仍未授權烏克蘭用「戰斧」巡航導彈打擊俄縱深目標,也表示希望對俄羅斯的制裁不會持續太久。「特朗普和普京都相信可以繼續對話,儘管這將是一場艱難的對話。」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23日,美國白宮表示,美俄兩國領導人的會晤並非完全不可能。美國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認為總統和整個政府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再次舉行會晤,但我們希望確保這次會晤能夠取得切實的積極成果。」
而從俄羅斯視角來觀察,科爾圖諾夫直言,「俄方不想與特朗普政府『撕破臉』。俄方措辭謹慎,避免直接批評特朗普,而是將談判受挫的責任推給了歐洲國家和烏克蘭領導層,稱『我們理解特朗普正面臨巨大壓力,但仍繼續努力與美方達成某種共識』,這是推進此事的唯一途徑。」
當地時間10月24日,負責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事務的俄羅斯總統特別代表、俄直接投資基金總裁德米特里耶夫已抵達美國,繼續俄美對話,並稱此訪由美方邀請。德米特里耶夫當天表示,歐洲國家利用各類手段破壞俄羅斯與美國間、普京與特朗普間的直接對話。他此次將與美方討論如何繼續開展雙邊對話,使美方尊重俄方利益和普京總統的相關立場。
就在德米特里耶夫抵美的前一天(23日),普京強調,俄羅斯始終支持繼續對話。他同時表示,如果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草率對待此次會晤、致使會晤無法取得預期成果,將是一個錯誤。
「對特朗普而言,要達成一攬子解決方案,任務艱巨,因為只有烏克蘭遠遠不夠,還需要歐洲參與。歐洲大國並不熱衷於看到一份既反映特朗普立場,也體現普京立場的妥協方案。」「因此未來註定有很多波折障礙。」科爾圖諾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