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0 10 月

盧浮宮劫案兩名嫌疑人被捕!可能是「內鬼」所為

牽動全球的盧浮宮大劫案終於有了新進展。巴黎檢察院於10月26日宣布,「打擊有組織盜竊」警隊(BRB)的調查人員已於25日晚間實施了逮捕行動,兩名涉案嫌疑人被捕。此外,當地警方表示,他們發現了數字取證證據,顯示博物館安保團隊的一名成員曾與這些劫匪有聯繫——引發外界擔憂,這起盜竊案可能是「內鬼」所為。此次案件暴露了歐洲博物館的安保漏洞,即便知名如盧浮宮,也困於經費短缺,難以對盜竊做出有力應對。在全球文物犯罪率增長的情況下,更需要高科技投入,來捍衛人類文明。

嫌犯信息披露

根據法國電視台報道,兩名嫌疑人於25日晚被拘捕。其中一名被拘留者是在巴黎夏爾戴高樂機場被逮捕的,當時他正企圖登機,前往阿爾及利亞;另一名嫌疑人也在當晚不久後被捕。目前,兩人正因涉嫌「有組織盜竊」和「合謀實施犯罪」而被羈押接受問訊,拘留時間預計可長達96小時。

盧浮宮劫案兩名嫌疑人被捕!可能是「內鬼」所為

▲盜竊案發生後,盧浮宮一度封鎖,於10月22日恢復開放。

這兩名被捕者均為30多歲,來自法國首都巴黎北部郊區的塞納-聖但尼省。據悉,該郊區距離盧浮宮10多公里。警方已對他們監控多日,並在發現其中一人企圖出境逃亡後迅速展開抓捕行動。兩人被指系一個由4人組成的盜竊團伙成員,該團伙於10月19日闖入這座標誌性的博物館,盜走了無價的珍貴藏品。《巴黎人報》報道說,這兩名嫌疑人此前就因盜竊案為警方所知,他們經驗豐富,可能是受人指使作案

▲嫌犯通過升降機闖入盧浮宮盜竊。

法國警方此前在23日透露,在嫌疑人逃離時遺落的頭盔和手套上發現了DNA痕迹,這可能成為本案的首個重大突破。此外,當地警方還曾表示,他們發現了數字取證證據,顯示博物館安保團隊的一名成員曾與這些劫匪有聯繫——引發外界擔憂,這起盜竊案可能是「內鬼」所為。

法國檢察官洛爾·貝庫就此次逮捕行動發表評論時表示,目前透露更多細節仍為時過早,檢方將在為期96小時的警方拘留期結束後再作進一步說明。

▲被盜走的珠寶。

薄弱的安保

此次盜竊案的發生,令外界對盧浮宮的安保工作大為質疑。相比影視劇里那些高智商高科技外加超強動作戲竊取文物的情節,盧浮宮這場「世紀大劫案」的技術含量實在太低。法國司法部部長達爾馬寧(Gerald
Darmanin)就慨嘆:「居然有人能在巴黎市中心停放一台升降機,幾分鐘內爬進博物館搶走價值連城的珠寶。」

▲被盜的瑪麗-阿梅莉王后與奧爾唐斯王后的冠冕、藍寶石項鏈及藍寶石耳環。

但法國文化部長達蒂宣稱,盧浮宮的安全設施沒有失靈,該博物館的管理層也表示,6年前安裝的阿波羅畫廊專櫃在安全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盧浮宮博物館館長勞倫斯·德·卡爾因案件的發生而提出辭職,但遭到文化部長拒絕。她表示,今後將與警方、巴黎市政府密切合作,加強安全措施,並全面升級安保系統。

事實上,盧浮宮被盜一事並非孤例,9月4日和9月17日,法國利摩日一家博物館和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相繼被盜。將時間線繼續拉長,博物館領域的驚天大案用十根手指都數不過來。1990年美國波士頓伊莎貝拉·加德納博物館被盜,損失高達3億美元;1991年荷蘭梵高博物館20幅名畫被盜,總價值約5億美元;2008年,瑞士蘇黎世比勒基金會博物館被盜走價值1.6億美元的4幅油畫……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盧浮宮劫案的案發現場,距離《蒙娜麗莎》展出點僅有兩百多米。

《蒙娜麗莎》的傳奇不僅在於神秘微笑,它還曾有過一次失竊事件。1911年8月22日,當人們走進盧浮宮後,發現原先懸掛《蒙娜麗莎》的牆面上只剩下四根鐵釘。

如果找導演演繹《蒙娜麗莎》被盜的故事,想必會是偷天換日、驚天魔盜般的劇情,但與日前的盧浮宮劫案一樣,它壓根沒有技術含量可言。竊賊是義大利人,認為《蒙娜麗莎》不該放在法國博物館裡,決定將之偷回義大利。他曾在盧浮宮從事粉刷工作,頭一天扮作遊客潛入,藏身一晚,次日早上穿著粉刷匠工裝將畫帶走。其間有人曾見過他離開,但一身工裝並未招致懷疑,可見盧浮宮當年安保十分鬆懈。有趣的是,《蒙娜麗莎》失竊後,盧浮宮入場人數劇增,只為了看失竊後的空白牆面。竊賊1913年才落網,被判監禁七個月。

盧浮宮此後也曾發生多次被盜事件。尤其是1998年,價值高達3000萬美元的柯洛名畫《塞夫勒的道路》在盧浮宮被盜,成為歷年最受關注的藝術品盜竊案之一。

▲目前案發區域「阿波羅長廊」仍處於封閉狀態。

很多人被電影誤導,總以為博物館安保系統神之又神,其實絕非如此。西方博物館以私營居多,主要依靠社會資助,只有少部分依靠政府財政撥款。許多博物館儘管名氣大、藏品精,但經費緊張,承擔展館和藏品的日常維護就已捉襟見肘,用在安保系統上的錢少之又少,甚至安保人員都靠志願者。盧浮宮在過去十年里就削減了190個安全和監控崗位,在訪客逐漸增長的情況下,管理者卻習慣拿安保部門作為人力資源的「優化」對象。

歐洲以老建築為主,大量博物館都是舊時宮殿或貴族宅邸,存在天然防禦短板,外立面的陽台、通風井等都是竊賊喜歡的入侵通道。所以多年來,許多藏品的失竊過程簡直可以用兒戲來形容。2020年4月,價值600萬歐元的凡·高名畫《春日花園》在荷蘭被盜,監控鏡頭顯示盜賊深夜來到博物館,直接用鐵鎚打爛展館的兩扇玻璃門,然後徑直進入取走《春日花園》,過程簡單粗暴。

專家認為,盧浮宮歷史上最嚴重的三次被盜(1911年的《蒙娜麗莎》,1998年的《塞夫勒的道路》和日前珍寶劫案),實際上對應了博物館防盜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即從依賴人力看守到電子監控普及,再到如今的動態安防系統,但諷刺的是,技術升級似乎總是落後於犯罪手段

除了博物館自身的安保漏洞之外,全球文物犯罪的增長和買方市場的龐大也提高了竊賊的「技戰術水平」。在地下市場收購文物的玩家越「高端」,盜竊、走私和非法交易的犯罪鏈條越完整成熟,能夠給專業犯罪團伙提供的支持就越大。可以說,在犯罪面前,博物館系統這個現代文明的重要符號,實際上是極其脆弱的。

當然,未來並非沒有希望。義大利就宣布將推出結合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和網路安全技術的新型文物盜竊預防和監控系統,這有可能緩解人力不足的問題。荷蘭國立博物館試用納米級RFID晶元後,盜竊率也急速下降。代表著文明記憶的文物,終究需要現代文明的科技成果捍衛。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