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江西南昌一學校50名小學生的家長集體不讓孩子去學校上課,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該班最近轉來一位存在行為障礙的特殊孩子,在課堂隨意走動、突然高聲喊叫,導致教學秩序混亂,其他同學的正常學習被干擾。家長們多次與校方溝通無果,最終才出此下策。家長們表示,並非歧視,實在是影響太大。
類似的事件其實並不少見,從學校的角度來看,特殊孩子在經過醫院評估,符合隨班就讀條件,按照《殘疾人教育條例》,依法享有平等入學權利,學校無權拒收或勸退。這件事該怎麼辦,學校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選擇空間。
從特殊孩子家長的角度來看,他們認為孩子如果進入特殊學校,就等於被貼上了一張隱形負面標籤。而且在普通學校就讀,的確對某些特殊孩子而言是一種更好的選擇,能夠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社會,對行為障礙與生活能力也會有一定的改善。
所以說,大部分特殊的孩子家長,只要有一線可能,都會想方設法讓孩子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同班孩子的家長們,他們的不滿同樣合理。如果特殊孩子安安靜靜,不影響他人,自然不會有人提出異議。但如果嚴重影響自家孩子的學習環境,相信沒有幾個人能坐得住,很難用缺乏愛心、包容心來對他們橫加指責。
那麼既然三方都沒有錯,這事情究竟該怎麼辦?這註定不是光靠硬性規定能夠解決的問題,因為每一個特殊孩子的情況都不同,極大考驗各方執行國家融合教育政策的能力。要做好這件事,以下幾點至關重要。
首先,對於可以接受融合教育孩子的認定要更加精準科學,最後得出的結論,應當是各方都能認同的普遍結果,而非簡單對照指標。
其次,特殊孩子的家長,應當設法盡量減輕孩子對其他同學的影響,比如有的父母選擇全程跟班陪讀,情況就會好很多,如果沒有條件自己陪讀,最好也能聘請或是由學校安排專人陪讀。
最後就是同班同學以及家長,還是要盡量對特殊孩子心懷包容,融合教育不僅是幫助弱勢群體,也能讓其他孩子們更直觀理解平等、尊重、接納的思想。
希望通過這一事件,能夠引發各方對於融合教育困境的關注,為類似的情況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讓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