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中國純電動車用戶受訪者表示,下次會考慮繼續購買純電動車。」
這是全球諮詢公司羅蘭貝格在近期發布的《2025年智能電動車補能生態體系指數》(下稱「報告」)中披露的調研數據。羅蘭貝格稱,該報告內容源自第一手研究和2025年第二季度進行的問卷調查數據,共有1.2萬名來自全球各地的受訪者參與。
羅蘭貝格認為,這數據反映了中國對電氣化的廣泛政策支持、由本土巨頭主導的成熟電動車生態系統,以及文化上對科技驅動出行的高度熱情。

中國再度成為電氣化出行領軍者
根據羅蘭貝格的這份調研報告,過去兩年的全球電動車使用量仍穩步增長,但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呈現出較大差異。
從全球情況看,電動車整體的銷售滲透率(包括純電和插混)從2023年的20%上升至2024年的25%。中國繼續領跑,其電動車銷售滲透率從2023年的36%提升至2024年的49%,而相比之下,在其他眾多成熟市場中,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幾乎沒有增長。

中國、挪威和美國是位列全球排名前三的領先市場。中國鞏固了在道路交通電氣化方面的領跑地位,同時在補能設施建設方面持續保持領先態勢。
羅蘭貝格認為,中國蟬聯榜首,歸功於持續增長的電動車保有量,且在補能設施發展方面也表現不凡。
而與中國市場相比,歐洲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則基本停滯不前。比利時、英國和葡萄牙等國的電動車銷售滲透率出現小幅上揚;包括法國、義大利和羅馬尼亞在內的許多其他國家則出現了滲透率停滯或略降的情況,德國在2023年底改變政策,取消了購買純電動車的國家補貼,滲透率也由此出現了連續第二年的下降。
羅蘭貝格認為,隨著歐盟放寬排放法規,歐洲部分市場在今後兩到三年內的表現可能較此前預測有所下調,但從長期來看,汽車的電氣化將是大勢所趨。
北美各國的電動車銷售滲透率均有所上升,美國從10%上升至11%,加拿大從9%上升至15%,新興的墨西哥市場則從1%增長至2%。
電動車消費動機在變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在於消費者選擇電動車的動機。
報告顯示,儘管「環保性」仍是驅動消費者選擇電動車的首要因素,但「經濟性」正在成為另一項關鍵考量因素。在亞太和北美市場,「經濟性」甚至已經超越「環保性」,成為消費者選擇電動車的關鍵因素。
80%的電動車用戶表示,其電動車年均行駛里程達到1萬公里甚至以上,另有74%的用戶每周使用電動車頻率不低於四天。
而隨著電動車的廣泛普及,公共補能基礎設施的重要性越發凸顯。
在全球層面,雖然有85%的純電動車車主能夠在家中為車補能,但受訪者也表示約有一半補能行為發生在住所以外的區域。購物中心是最受歡迎的公共補能目的地,補能速度仍然是最需要改善的方面。
中國政府對建設公共補能基礎設施,尤其是快速充電樁給予了強力支持,因此只有不到40%的中國純電動車用戶還對公共充電樁的速度感到不滿。
事實上,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進大功率充電設施建設,直指新能源汽車普及的「最後一公里」堵點,意在推動充電體驗對標燃油車補能效率。
今年7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公示了一則關於促進大功率充電設施科學規劃建設的通知。根據通知,各地要優先明確高速公路服務區場景下的建設計劃,率先對重大節假日期間利用率超過40%的充電設施實施大功率改造。到2027年底,力爭全國範圍內大功率充電設施超過10萬台,服務品質和技術應用實現迭代升級。
根據報告,中國的補能市場由五大運營商主導——特來電、星星充電、雲快充、國家電網和小桔充電——它們合計控制著約70%的公共充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