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1 10 月

1247位中老年人的養老獨白:年過60仍是家庭超人

1247位中老年人的養老獨白:年過60仍是家庭超人

「養老」如今已成為當今社會很多人無法迴避的話題。正處於養老階段的老年人,有生活照料與精神陪伴的需求;身處 「夾心層」
的中年人,既要照顧家中老人,又焦慮著自身未來老去後的種種。在「養老」話題上,中老年人可謂有著各自切實的痛點,他們目前的生活狀態如何,又需要哪些支持?

為深入了解這些問題,騰訊新聞聯合騰訊SSV時光實驗室,面向有養老需求的人群進行了線上問卷調研,共收到有效回答1247份。基於這次調研的分析,時值重陽節之際,我們重磅推出《不止「老有所養」——千人養老需求調研報告》。儘管調研不可避免的都會有局限性,但是通過這些數據,我們依然可以發現大量真實的心聲,很有參考價值。它不僅是專屬於老年人和中年人的現狀與壓力,也呈現出整個社會需要直面的挑戰。

註:這當中有867人在填問卷的同時,主動用文字記錄下自己養老或為家人養老的經歷與感悟並發給我們,合計1.5萬字有餘。

一. 60歲+銀髮族的真實世界——甘當家庭頂樑柱,渴望活出自己

1. 60歲+的「家庭超人」:近半數仍在承擔照顧他人的責任

很多人或許都暢想過自己在60歲後可以含飴弄孫、安享清福的日子。但在現實中,這樣的期待對不少人來說,可能與實際生活存在不小差距。

調研中我們發現,在60歲以上的受訪者當中,46.2%在家中承擔「照顧者」的角色:他們或與老伴相互扶持,或幫子女看護孫輩,甚至還要照顧著年逾八旬父母,堪稱當之無愧的「家庭超人」。僅6.3%屬於「被照顧者」的角色。

而當我們聚焦其中70歲以上的「中高齡銀髮族」,發現「自己照顧自己」的佔比在走高——48.7%的70歲以上受訪者需要「自力更生」。純粹被他人照顧的僅佔12.2%。

此外,在居住狀態的問題調查中,數據顯示:近五成的60歲+人士為夫婦同住,和子女同住的比例不到兩成;有18.5%的60歲+人士處於獨居狀態,無人陪伴或照料;還有6.3%的人士,與他們同住的只有已八九十歲的父母,屬於典型的「老人照顧老老人」。

註:本題可允許填答者多選,當老人存在多種居住狀態時(如一半時間夫婦同住,一半時間和子女同住),可以雙選或多選。

2. 銀髮族生活基礎:健康與經濟狀況整體穩定

當被問及身體健康狀況問題時,60歲以上的受訪者中有61%的人表示自己「有小病症,但不太會影響生活質量」,甚至有19.1%的人表示自己「身體倍棒、沒什麼病痛」。整體來看,超八成60歲以上人士對自身健康狀況評價積極,多數人能維持基本生活質量,僅少數人(2.6%)面臨較嚴重的健康困擾。

當被問及主要經濟來源問題時,78%的受訪者表示,退休金/養老金是自己主要的收入來源。從健康自評與經濟來源數據可看出,銀髮族的健康狀況與經濟基礎整體保持穩定,為其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撐。

3.「一日三餐」是最大剛需,生活小事有時也是大難題

在養老服務需求方面,「民以食為天」 的老話得到充分印證,44.3%的60歲以上銀髮族將 「一日三餐製作或配送」
列為最迫切需求。專業醫護諮詢(38.5%)與個人 / 家庭清潔服務(37.7%)緊隨其後,成為老人關注的核心服務方向。

除核心服務外,銀髮族對基礎設施與日常服務的需求還體現在諸多生活細節中,並提出了具體訴求。如交通層面反映
「公交台階太高,扶不穩」;飲食層面希望 「針對糖尿病等情況提供定製化送餐」;金融服務層面面臨 「銀行網點關閉,轉車取錢不便」
的問題;居住層面則有 「老樓無電梯,爬樓困難」 的困擾,部分無房者更直接表達了 「沒人肯租房,不知住哪兒」 的現實焦慮。

4. 醫院裡的「三小時與三分鐘」:就醫之痛,通在何處?

生病本就會削弱人的身體與心理狀態,而複雜的就醫流程、高昂的自費項目,更讓不少銀髮族對看病心存顧慮。當被問及看病就醫方面遇到哪些問題時,超半數(50.8%)
的銀髮族直言,報銷範圍外的治療、藥物、護理費用過高,讓他們「有病不敢看」。此外,「就醫體驗差」的負面反饋尤為集中:流程繁瑣、缺乏專人導診、挂號難度大,已讓老人們就醫時身心俱疲;「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
的現象,更成為他們普遍吐槽的痛點。

此外,部分特定群體還面臨個性化就醫難題,例如異地醫保報銷難、社區醫院開藥不便、家住農村看病遠、聽力障礙者就醫溝通難……這些看似小眾的問題,卻真實地困擾著特定群體。

5. 銀髮族社交現狀:近四成依賴親友,超兩成面臨社交空白

當被問及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方式,60歲以上的受訪者中,42.2%選擇與家人面對面交流,38.1% 通過視頻 /
語音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二者構成銀髮族社交的主要渠道。但同時,25.8% 的人表示
「平日沒什麼人可以交流」,反映出超兩成人士存在社交空白的情況,這裡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其中這部分銀髮族超過60%並非處於獨居狀態——明明有家人,但仍覺得孤獨,是當代老年人面臨的一個難以忽視的問題。

註:本題可允許填答者多選,當老人存在多種居住狀態時(如一半時間夫婦同住,一半時間和子女同住),可以雙選或多選。

而銀髮族們在與人交流時伴隨的「敏感、無力感」也是常見的狀態。在問及溝通狀況的調研中,35.3% 的人會
「因為給別人添麻煩而難過」,33.9% 面臨 「日常沒人聊天」 的狀況,二者成為銀髮族溝通中的主要困擾;此外,29.6% 的銀髮族
「想接觸新鮮事物或群體卻時常無法融入」,18.2% 感覺
「不被關注、不被需要」。整體來看,銀髮族在溝通中既存在怕添麻煩的心理負擔,也面臨無人陪伴、融入困難等現實困境,社交心理與實際溝通的多重需求亟待重視。

銀髮族的「樹洞」獨白:

「感覺自己的作用就是幫子女帶小孩,吃睡都得管,勞心勞力。可我也想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啊。」

——於女士,67歲,來自北京

「我的視力不太好,公共場所太多小字的說明,每次都要問別人,給人添麻煩有時別人也不耐煩,我也不願意出去了。」

——齊女士,72歲,來自江蘇南京

老伴已去世多年,現在我已快70,子女又不在身邊,希望能參加可靠的老年相親角,可以老來伴

——王女士,66歲,來自山東威海

6.銀髮族的「觸網」煩惱:衝浪的快樂和陷阱

智能手機普及了,但「觸網」對60歲以上人士來說,並不總是美好的體驗。42.2%的受訪者因
「網上內容不靠譜,不知如何獲取真實有用信息」 而困擾,成為最突出的問題;其次,31.1%的老人因
「電子產品設置複雜,用不順時會緊張或氣餒」,30.1%人
「喜歡上網刷視頻,常一看數小時無法自拔」。假內容太多、用不順、沉迷問題、消費踩坑是銀髮族在「衝浪」時最常遇到的不愉快。而聽力、視力、反應速度的下降,也是常見困擾。

7.「糾結」的銀髮族:不願進養老院,但也不再認為「積蓄非得省下來留給孩子」,渴望「活出自己」

面對衰老和未來,銀髮族的心態複雜而微妙:近四成受訪的60歲+人士會說「完全不會考慮進養老院」。「信不過」、「進去等於放棄尊嚴、自生自滅」是我們聽到最多的回答。

但老人們的想法也在「與時俱進」:認為「幫子女帶孩子是天經地義、積蓄要省下來留給孩子」的比例均已低於20%。看的出他們渴望努力「活出自己」。而在變老的過程中,如何「自信的老去」仍然是需要全社會共同面對的課題。

二. 40-59歲的中年人——前路艱難但不抱怨 未雨綢繆是關鍵

在參與調研的中年人中,47.1%正在照顧老人,48.7%雖未照顧老人但已在規劃自身養老,兩者合計佔比超九成;僅 4.2%
的中年人既未照顧老人,也尚未關注養老。這表明絕大多數中年人已深度捲入養老事務,或在為自身養老未雨綢繆。

那已經在承擔養老責任的中年人,他們在養老上有哪些具體的需求和挑戰呢?我們也進行了深入分析:

1.正承擔養老責任的中年人:努力成為「六邊形戰士」,但也要讓父母覺得「被需要」

1)「錢袋子」+「心理韌性」,是中年護老者的兩大支柱

作為「夾心層」的中年人,他們是家中脊樑,一頭擔著家中年邁的父母,一頭也操心著自己的未來。在調研中,當被問及照顧好老人的必備條件時,受訪的中年照顧者認為「努力賺錢,有足夠資金儲備」是照顧好老人的首要條件。他們的需求也與老人高度重合:專業的醫護諮詢、三餐和日常物資的配送、平價適老服務和設備是剛需。值得注意的是,近三成的中年人提到,需要強大的「心理建設」來應對老人的突髮狀況。

想要照顧好老人撐起一個家,得物質精神都強大,讓很多中年人成長為「六邊形戰士」。

2)和父母的交流:努力跨越代際溝通的「牆」

與父母溝通,遠非想像中那般其樂融融。最大的痛點在於:超半數受訪的中年人發現,老人怕麻煩子女,身體不舒服也忍著不說,往往耽誤病情。此外代溝、認知及生活習慣的差異也是集中困擾。僅有
6.1% 的人認為溝通順暢無煩惱。

「愛在心口難開」,兩代人之間那道無形的「牆」,需要更多的理解與技巧去打破。

3)中年人的精神贍養探索——努力讓父母覺得「被需要」

越來越多的中年人意識到,父母的「心理健康」同樣重要。近七成的中年照顧者會「鼓勵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感覺被需要」。讓父母感受到價值,感受到與家庭和外界的連接,是子女能給予的最好精神慰藉。

4)「砥礪前行」的中年人:養老路上,艱難但不抱怨,默默但勇敢的承擔

照顧老人的路充滿不易,但堅韌的中年人勇於面對與承擔:和老年人的立場相似,照顧老人的中年人,也有相當一部分「不考慮將家中老人送養老院」。而在這種照顧和陪伴中,往往帶有些心情上的灰色,「我很想、但不太能做到給老人帶來陽光和快樂」。

儘管壓力當前,但大多數人對與家中老人的關係表示滿意,也很少感覺付出不被認可。他們或許帶著些無奈,但依然選擇扛起責任,在養老路上默默前行。

那些暫無養老重擔的中年人,也並未感到高枕無憂。參與調研的中年人里,近半雖然當前沒有照顧老人的任務,但他們絕大多數都已在積極規劃自己的養老。

2.當前雖無養老壓力、但正籌備養老的中年人:觀察各類養老模式,未雨綢繆是關鍵

在他們看來,疾病的前兆與預防、財產的保障與增值、附近養老院或康養中心動態 是最關注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中年人對未來自己進養老院持開放態度,近半的受訪者在關注包括養老院、好友抱團養老在內的新興模式。同時,老後照顧、是否有足夠積蓄養老都是受訪的中年人普遍擔心的問題。「老之將至」的隱憂,促使他們早早開始為自己綢繆。

尾聲

讓每一位老人有尊嚴的老去、讓每一位中年人不再因照顧老人和規劃養老而焦慮彷徨,需要有更完善的社區支持、更便捷的醫療服務、更友好的科技適老、更普惠的養老選擇。這份調研報告不只是一份「需求清單」,也是一份帶著溫度的行動指南。需要政府、企業、社區、家庭協同發力,共同破解困局。畢竟,今天老人養老走過的路,終會是我們每個人明天將要踏上的路。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