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0 10 月

可以免中考?家長押寶貫通班

可以免中考?家長押寶貫通班

作者 | 施晶晶

編輯 | 向現

9月開學前,成都市教育局在8所中小學啟動了一項「貫通培養」改革試點,這些學校在小學一年級或初中一年級設置了2個貫通培養班,報名貫通班的學生可以從小學一年級或初一直接讀到高三。

10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也發布政策文件,試點長學制貫通培養模式,支持優質高中向下延伸、優質初中向上延伸辦學。

從升學的視角來看,不同於過往「貫通」集中在9年義務教育階段,此次成都、上海貫通「高中」的培養機制,打破了義務教育的邊界,弱化了中考升學節點,成為關注焦點。

與此同時,輿論場上不少聲音將「貫通高中」誇大和誤讀為「試點取消中考」,以致10月22日,成都、上海兩地教育主管部門先後闢謠。

10月22日成都、上海相繼發布說明

10月22日成都、上海相繼發布說明

成都市教育局回應稱,「成都市試點取消中考」系誤讀,當前推行的貫通培養試點是一項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不影響全市中考制度的正常實施。上海市教委闢謠稱:長周期貫通培養的實質是對課程進行統一設計,實現資源的貫通使用,並非取消中考。

「取消中考是很多家長一直以來的呼聲,他們希望這能走進現實。而從高中階段教育的現實看,推進貫通培養改革,只是對中考的有限改革。」教育智庫21世紀教育研究院熊丙奇告訴南風窗。

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學副校長對南風窗分析,比起「取消中考」「12年義務教育」的社會期待,貫通培養和普通分段式培養以及過往為掐尖提前鎖定優秀生源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它想要引導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實際當中怎樣實施,怎樣避免在實踐當中走樣,是更為現實的問題。

試點學校仍在摸著石頭過河。

01

牛娃、普娃,誰在報名貫通班

楊陽的孩子在成都一所貫通培養班的試點校讀初一。8月下旬,聽校長宣講貫通班政策,學校分別在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設置貫通培養班,報名入班的學生可一直讀到高三。

楊陽認為,這意味著可以不用卷中考,給孩子報了名。和他一樣報名的家長,「有200名左右」,超出了定額,最終他家孩子搖號進了貫通班。

「感覺有點和國外學,會做課題。」另一所試點學校的初一家長告訴南風窗。

但這位媽媽最終沒有給孩子報名,在她看來,最想報名的是學習成績中下的孩子,而學校直言不會派最好的老師來打造這個班,「(聽下來)老師其實也不知道怎麼教,都不強調考試了」,她不看好「一個沒有好生源沒有好老師的班」。

即便如此,同年級不少家長對此感興趣,報名人數同樣超額,啟動了搖號程序。

《小別離》劇照

吸引許多家長的是這樣一條政策規定:貫通培養班學生數只減不增,學生中途可自願申請退出,但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學生退出——不想雞娃的家長視其為普娃保底普高、減少備考壓力的路徑。

其實免中考升學並不稀奇。

2025年,成都市有3.26萬名指標到校生以無需中考的方式升入重點高中,一些中職學校的自主招生也允許學生無需參加中考入學,但搖號貫通普高的遴選方式突破了許多人對高中升學的認知。

多年來,絕大多數學生按照中考成績排名升入高中,即便是過往重點中學以「家校私下籤協議」心照不宣掐尖牛娃或競賽類特長生的另類「貫通班」,也以成績作為選拔依據。

而此次成都教育局在通知當中明確:貫通培養旨在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打破學段壁壘、減輕學生升學壓力。試點面向(小一或初一)全體學生,不搞選拔掐尖,採用電腦隨機錄取方式確定,學校不得通過考試方式遴選生源。

包括小學一年級在內的多位學生家長稱,程序上確實是自願報名和搖號。

但試點學校的辦學實力同樣受關注。

8所中學2025年的中考錄取分數線都明顯高於普高線,涵蓋了公辦、民辦兩種類型,然而,這些學校大多並非家長追捧的重點中學。

當地一升學機構輔導員告訴南風窗,「七中八一、列五會比較好,其他中等」。

列五中學初一(11)班正在上體育課/圖源:川觀新聞

公開信息顯示,8所試點校2025年中考錄取分數線最高的是成都七中八一學校,以618分名列全市高中第16位,而分數線最低的學校只比普高線高10餘分。

「成績中等的娃娃(報名試點貫通班)會多些。」楊陽佐證了升學機構的這一推斷,「聽校長意思牛娃沒必要報,數學厲害的可以沖數高班……和好班同樣的數學老師同樣的題目,第一周測試好班有一半同學得A,本班只有2-3個。」

但分數並非試點的關鍵。在公告中,成都市教育局將貫通培養班的理念轉變提煉為:從「育分」到「育人」,強調綜合素質培養。

但政策倡導如何在教育實踐中落地,不同地區、學校有各自的選擇。

02

試點貫通班,京滬渝的不同路徑

「在升學方面,初高中一貫制打破了義務教育的分界,比義務教育階段9年一貫制的意義更顯著。」中部某省會城市某高中副校長程芳對南風窗分析。

成都之後,同樣提出試點長學制貫通培養的上海也備受關注。儘管上海尚未給出具體的試點學校名單和方案,但其在政策文件當中提示的方向是:「支持優質高中向下延伸、優質初中向上延伸辦學。」此外,聚焦STEM的科學高中將成為一大發展特色。

上海對「優質」的強調和成都對中等水平學校的選擇,顯示出不同的探索路徑。

在程芳看來,成都的退出機制,更多貼合一般學生和家長的保底需求,而上海突出「優質」的立場,共享優質資源的同時,或對學生和學校有更高的要求。

《歡樂家長群2》劇照

對貫通培養試點來說,這可能帶來微妙的處境。

「如果選擇當地的優質高中、頂尖高中,貫通培養就很可能變為這些高中『掐尖』,進一步刺激升學競爭,很多家長會爭著讓孩子進入直升頂尖高中的貫通班。而選擇一般普高進行貫通培養,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有限,報名貫通班的學生,就可能是成績處在中下的學生。」熊丙奇對南風窗分析道。

程芳認為,有了貫通培養,學生可以多一條升學渠道,也節省小升初和中考長達2年的備考磨損,不必長期陷在填鴨式備考的壓力。「這個事兒有聽起來很積極的一面,但它是受限的,它其實仍然是在高考的大框架下,升學壓力仍然存在,目前來看確實有一個矛盾在。」

更早之前的2022年,北京曾在東城區、西城區試點「普通高中登記入學」,也是對貫通培養的一次探索。

5所高中拿出了420個登記入學名額,而登記入學的報名門檻很低,初中綜合素質評價等級達到B等及以上,地理、生物科目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卷面成績需達到及格水平。

《你好,舊時光》劇照

然而,與成都不同的是,北京這5所試點學校中的4所普通高中,2021年中考錄取分數線分別在東城區、西城區墊底,距離排名最高的名校相差近100分。同時,登記入學錄取的學生與中考錄取的學生混合編班,並非成都一般單獨編班、單獨授課。

當年,北京兩所試點學校的工作人員對媒體回應稱,登記入學可以給那些中考可能考不上普通高中,但又不想讀中職的學生一個機會。有當地論壇稱之為「學渣的福音」。2025年,這一項目仍在試點。

但北京的名校也在探索自己的「小初高貫通式教育」。

今年3月,一場圓桌會上就圍繞這一話題展開。根據各牛校校長的發言紀要節選,「拔尖人才培養」成為高頻詞,「院士實驗班」「AI實驗室」「周邊緊鄰五所知名高校」成為普通地市學校難以企及的資源。

對比三地試點,程芳認為,成都的挑戰更大。但她願意往好的方向去想,既是投石問路,應當突破卷分數的舊格局,而整個體系需要學校設計專門的路徑貼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這從官方政策上是看不到的,只能看學校如何落實。」程芳說。

認真備考的學生/圖源:圖蟲·創意

「最直觀的就是看他們的課表。」程芳對南風窗舉例,要看學校給試點班設置了幾節素質類型的課程,編程、AI、或者勞動教育都可以;更直觀的是高考學科,試點班將來在初三用的教材是初中的還是高中的,學校怎麼調節課時,是不是按照原來的一些地下操作?

如果初三上學期一開學就已經全面接入高中課程的話,就沒區別,純是為了高考繼續卷了。倘若學生中途退出,怎樣和非試點班級銜接,需要學校很負責任地去做……「真的落實到學校裡面,可能會有很多彎彎繞繞」。

不同地區、學校實踐貫通培養的不同路徑,讓程芳在意起另一些褶皺:「我們到底是以誰為主體做考量,是那種鳳毛麟角的尖子,還是有靈氣的孩子,還是說以絕大多數的學生為重點?」

03

取消中考不是分流焦慮的解藥

現實中,不乏家長、學者乃至兩會代表都曾呼籲取消中考,伴隨中考的普職分流讓許多家長倍感焦慮。

可試點中的貫通班,即便提供了免於中考的升學機會,其實不足以緩解分流焦慮,這份隱憂更可能以另一種可預見的方式解決。

據最新的《202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無論統計招生人數,還是在校生人數,普高人數佔比都超過7成,而中職佔比不足3成。

熊丙奇對南風窗解釋,當前,中國的普職比已經超過7:3,很快就會達到8:2,普職分流很快就不再是問題。

《歡樂頌3》劇照

對試點的初一學生來說,3年後的中考人數仍然有一波高峰,仍有一定作用;但對現在的小學一年級而言,9年後,按照出生人口減少與普高辦學規模擴大、中職學校繼續收縮的態勢,到2034年,普高學校可能都招不滿,不需要貫通培養提供渠道。

熊丙奇認為,即便普及了普高,也不意味著取消中考的時機成熟。擴大貫通培養,以及取消中考的難點都在於,除了高中階段實行普職分流外,我國普通高中還有重點高中制度,各地的普高有超級高中、示範高中、重點高中、特色高中、一般公辦普高與民辦普高等。

「如果普高存在不同的等級,怎麼取消中考?拿北京來說,取消中考,用搖號方式進人大附中嗎?普及普高後,中考的競爭將集中為進更好高中、重點高中的競爭,事實上,這也是目前中考競爭的主要因素。(如果)讓每所重點高中都實行貫通培養,這不是讓『幼升小』擇校熱、學區房更熱嗎?」熊丙奇說。

《小捨得》劇照

當中,熊丙奇警惕的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等級化思維」。學校被劃分成不同等級,學生按成績分層,以升學率為導向配置資源,以致教育均衡化頻頻受阻,即便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倡議已逾20年,迄今還有「幼升小」「小升初」擇校熱,何況高中。

「如果我們接受學校分等級、教育被分層,對職業分三六九等,那我們怎麼破除職業歧視、就業歧視、學歷歧視?」熊丙奇說,「教育本身是要破除社會的等級意識。」

程芳認為,一些家長下意識覺得少一次考試,尤其是取消節點性的中考,孩子總會通過別的渠道輸送到高中,可以在中考這裡喘一口氣,但這其實是盲目的呼籲,並不現實。「沒有中考,競爭和選擇會以更殘酷的形式出現。」圍繞分數與升學率,矛盾與危機藏得更深。

04

褶皺

近年來「縣中塌陷」成為熱議話題,而縣中其實是「唯分數唯升學率」最大的受害者。

程芳告訴南風窗,現在這個趨勢已經蔓延到市一級:「市一級的重點高中很多已經徒有其表,十多年沒出現什麼好成績了,好學生好老師被某一所超級中學虹吸走了。」

在這當中,一些學校很新,卻迅速崛起,花重金建現代化的教學樓,通過教培機構找到尖子生,重金請這些學生臨時入讀,借他們的成績一炮而紅。他們一邊爭搶尖子生,重金挖老師,不夠就聘更有精力的年輕老師,而後招收復讀生、高額賣學位,強化升學率指標,乃至中考的招生分數線對標當地最好的公辦學校。

《高考》劇照

「這已經是常見套路了,這些學校做起來很快,三年,都不需要費力招生,人自然就來了。有的學校很誇張,剛成立一年,靠把好學生臨時買過來,就成了出『狀元』的學校。第二年招生,大批家長慕名而來,感受到了這個學校的財大氣粗和背景,甘願承擔高額學費,這些學校就會以滾滾之勢吸走越來越多的資源。」程芳說,很多老牌重點高中搶不過,而一個地區只要有一所這樣一上來就砸重金、搶人、沖升學率的學校,生態一下就失衡了,一些重點高中被掏空,好幾年都緩不過來。

學校乃至家長都慌不擇路,對「升學率」盯得更緊了。「有些家長綁架學校,要求一定要(按分數)分班,把分層分班當成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應該是把數學人才培養成數學人才,音樂人才培養成音樂人才,技能人才培養成技能人才,地位是一樣的。」

程芳認為,無論「分層」還是「分類」,前提是出路都需要保障。「因材施教在當下語境里很現實的一個要求,是至少在保障學生的升學途徑,也能匹配上你的教育過程。」而分類教育的成本很高,很多家長和學校無力負擔,「有的學校辦著辦著就黃了」,不如分層教育易於操作,既孤注一擲,也命懸一線,承擔「出口單一」的苦果。

「長期以來,中國的基礎教育無法擺脫升學模式,離開了升學率,我們已經不知道怎麼辦學了。」熊丙奇說,2020年,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推進教育評價關鍵領域改革,破除唯分數唯升學,推進過程評價、綜合評價,但現實異常艱難。

《青春派》劇照

用什麼來替代單一的評價尺度,仍然缺乏共識。面對單一的社會評價體系,資源投入不均衡的現實,素質教育、因材施教、個性化發展,能否帶來更好的出路,仍是霧裡看花。

程芳告訴南風窗,一個或許尚好的消息是,如今純裸分高考考上北大清華的,在很多省份里大約只佔1/3,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高。

但聽起來是萬類霜天競自由,允許人揚長避短,通過藝體特長、科技競賽、對農村生源的政策傾斜等往上走,「但背後其實也是被人虎視眈眈著的資源,也有很多人在裡面鑽營,最後又還是變成錢的問題」。

程芳也很無奈,她看到一個個類似的怪圈。即便聚焦個體,家長不惜重金砸向興趣班、輔導班、研學團,高考這條路仍然是在拼財力、拼資源,而資源卻持續湧入到已有很多資源的人那裡。我們投射在教育上的焦慮,其實反映出貧富分化、差距擴大的問題。

《小捨得》劇照

「中國人對教育是有原始尊重的,我們信奉的不是升學率,而是我們相信後天的力量,努力成就自己。」在程芳看來,教育最大的魅力是說出「肉食者鄙」,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六級木匠相當於中級知識分子」,但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每個人都得圍繞「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給出自己的回答。

教育承載了太多期冀,每一次改革與試點,都是一次反思與作為的契機。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唯願在那些細小的褶皺里,打破既定秩序的同時,也給更多人喘息的空間、綻放的生機。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