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旅遊第一大省,廣東對於全國遊客的吸引力毋庸置疑。前段時間,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今年國慶、中秋「雙節」假期的文旅數據,2025年10月1日-8日全省接待遊客6517.6萬人次,較2024年國慶七天假期增長11.5%。
不過,對於第一次來到廣東打卡各種美食的外地遊客來說,很可能會面臨一次小小的「文化衝突」,那就是廣東人覺得約定俗成、外地人卻不太習慣的茶位費。
繼「8個月嬰兒沒喝茶被收茶位費」登上微博熱搜榜之後,茶位費話題在社交平台持續引發討論。一名今年國慶長假期間來廣州旅遊的遊客在視頻中如此提問:「廣州的家人們,你們覺得收茶位費這個事真的合理嗎?」隨後,「廣東的茶位費合理嗎」在10月中旬成為熱搜話題。

(圖/社交媒體截圖)
這名遊客當天在麓景路一家知名粵菜館用餐。點單時,該遊客詢問服務員可否不喝茶,服務員表示可以不喝茶,並上了白開水。結賬時,該遊客發現,餐館依然收取了每位5元的大廳茶位費,當即表示質疑:「我都沒喝茶,為什麼收我茶位費?」服務員稱,「我們廣東這邊就是要收的。」直到該遊客表示要撥打12345投訴之後,才退掉了這筆費用。「我真的很好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
關於茶位費,近年來話題不斷,有媒體對此評論:「茶位費也是傳承?廣東人忍很久了。」茶位費究竟該不該收、應該怎麼收,也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國慶前夕,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布《廣州早茶傳承保護規定(草案修改稿·徵求意見稿)》,其中提及經營者應以顯著、清晰方式對所有收費項目進行明碼標價,包括茶位費。
被遊客吐槽了這麼久的「茶位費」究竟是怎麼來的?這次它有望消失嗎?

廣東人把喝早茶稱為「嘆早茶」。(圖/維基百科)

美食作家林衛輝在接受新周刊採訪時表示,茶位費起源於廣東的早茶文化。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佛山、廣州等地出現了名為『一厘館』『二厘館』的茶水鋪,供人歇腳。每個人進來,都要收一厘、二厘錢,這就是最初的茶位費,或者說是茶水費,相當於基本消費。有些家境拮据的人光喝茶,不點吃的,於是店家規定,至少要點『一盅兩件』,這叫最低消費,是在一厘、二厘的茶位費之外,按照正常標準收費的。」林衛輝說。
林衛輝進一步解釋道,當時的所謂「一盅」,指的是佛山石灣產的大耳粗嘴綠釉鵪鶉壺,配一個瓦茶盅,壺裡多是放些雜茶、粗茶,茶味澀而沒有香氣;而「兩件」指的是兩種自選點心。「才一厘錢,當然不可能有什麼肉,大件松糕、芋頭糕、芽菜粉、大包等物廉價美的茶點才是主角,做好後擺上台,由客人自己選取兩樣。」
到了光緒年間,開始出現更高級、舒適的茶室、茶居,之後進一步升級為茶樓。茶樓一般三層高,被稱為「高樓館」,在當時以平房為主的廣州顯得頗具新鮮感,而去茶樓品茗也因此被稱為「上高樓」。環境變得高級了,茶位費也隨之提高。除了茶位費,還有被稱為「檳水」的服務費,也是每個人都必須交的。此外,客人可以根據喜好給堂倌付小費,可給可不給。

1930年代,廣州陶陶居的廣告圖。(圖/維基百科)
林衛輝指出,在當時,茶是值錢的,這就是從一厘館、二厘館到後來的茶居、茶樓都收取茶位費的原因。民國初年以降,茶樓更從消費場所轉變為公共聚集場所,是各行各業「斟盤」(意為「談生意」)、互通信息的地方,早茶可以從早上吃到中午,「你佔了別人的場地,是要付錢的」。在林衛輝看來,茶位費與早茶文化相伴相生,是合理的。
廣東人一向愛飲茶。在《至味西關》一書中,作家黃愛東西引用了民國時期國立中山大學經濟調查處的《廣州工人家庭之研究》的相關段落:
「勞工階級絕少無嗜好的,尤以煙酒及『飲茶』三項為重要,幾視為日常生活必需之項。飲食風尚,廣州最盛,無論上午、下午、夜間,俱有『飲茶』的習慣,勞工階級恆有一日飲茶三次的,故『飲茶』一項費用,實占勞工日常生活的一種重要支出。

20世紀初,廣式茶館同芳茶居在上海開業。(圖/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圖書館)
出去飲茶,茶水要付錢,點心也要付錢,如果覺得堂倌服務得好,還可以另外付小費,這在老派的廣府人看來,是約定俗成、合情合理的。
直至今日,在一些茶餐廳,還會實行「齋飲雙計」,即顧客如果只點飲品,要按雙倍計價。這是因為飲品價格不高,顧客占著位子光喝飲品,會影響餐廳收入。

近年來,在廣東地區,從茶樓到各類餐飲企業均收取茶位費成為普遍現象。一些出省的廣東餐飲企業,則把這一習慣帶到全國各地。
在茶水算不上重要角色的其他餐飲場所,比如大排檔、快餐店、火鍋店等,該不該收取茶位費?茶位費應該是無差別地按就餐人數收取,還是按顧客具體情況收取,比如,嬰幼兒是否不應收取?又或者,顧客明確表示不喝茶,也點了其他飲品,那麼茶位費是不是可以不收?
圍繞著這些針對茶位費的種種場景,人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嘆早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深深刻在廣東人的基因里。(圖/《廣東早茶》)
2016年8月,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關於本地餐飲業茶位收費情況的民意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有99%的受訪消費者被收取過茶位費;65%的餐飲店基本茶位費標準為1-5元/人,18%的餐飲店收費標準為6-10元/人;77%的受訪消費者認為收取茶位費「不合理」,23%的受訪消費者則認為「可以理解、接受」。為此,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建議:統一取消基本茶位費,規範餐飲收費行為。
其實,關於取消茶位費的呼聲,早在2009年的深圳就出現了。究竟是取消還是維持現狀,各方的反應有所不同:有餐飲業經營者認為,做茶市旺丁不旺財,茶位費作為營收保底的部分,還是得收;有消費者認為,「(對茶位費)雖有意見但只能逆來順受」;也有人認為,茶位費屬於市場的雙向選擇,餐飲業經營者根據市場情況自行確定,消費者則選擇接受與否。當然,餐飲業經營者必須盡到明碼標價、提前告知的義務。
還有一種觀點是,茶位費應該回歸其「茶水費」的本質,顧客想喝就上茶、收費;不想喝就不上茶、不收費。

廣東茶樓里的點心車。(圖/Unsplash)
林衛輝則屬於市場調節派。在他看來,未來,「也許有一天,消費額足夠高的話,茶位費就不需要收了」。
至於傳統的早茶文化是否需要保護,林衛輝的看法是:當今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而早茶文化也是發展的一部分,因此,從業者應該與時俱進、順勢而為,根據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的變化做出調整,而不是一味懷舊——「現在年輕人都不怎麼吃早餐了,還喝什麼早茶?」
比如,早茶的開市時間,如今是越開越晚了。以往,茶樓六點半開門,顧客通常是附近的老街坊,雷打不動地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偶爾會有一兩個熬了一個大夜的年輕人亂入(這可能是他們屈指可數的能趕上早茶的時候)。到了現在,即便是廣州老城區那些老店,早茶的開市時間一般也不會早於七點。過去,上午九、十點鐘才踏入茶樓,會被揶揄為「喝太子茶」,有嘲諷意味;而對如今的年輕人來說,這個時段去喝早茶,再正常不過了,甚至還可以絲滑地直落午飯。

銀髮族是早茶的主力消費群。(圖/《廣東早茶》)
林衛輝還提了個建議:如果你不樂意早起去喝早茶,那麼,外賣幾盒蝦餃、干蒸燒賣、叉燒包、蛋撻等早茶「四大天王」在家吃,也完全沒有問題。
正如一些街坊老店依然在堅守傳統,一些新派茶樓往高端、精緻化方向發展,年輕人也可以「宅」或「一人食」的方式去享受早茶,「這就是選擇的自由,我們應該保護這種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