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年推動「阿耳忒彌斯」計劃,目標2027年再度登月。美國航天局代理局長肖恩·達菲近日表示,執行「阿耳忒彌斯2號」載人繞月飛行任務的「獵戶座」飛船已與美國新一代登月火箭「太空發射系統」完成對接,為執行載人任務做好準備。幾經推遲後,美國重返月球計劃終於邁出真正的第一步。
總台軍事評論員魏東旭認為:「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中的月球著陸器項目剛剛遭受重大挫折,美國2027年重返月球計劃尚存變數。

「太空發射系統」運載火箭
三大核心系統之一完全空白
美國於2019年宣布「阿耳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並於2022年11月執行了「阿耳忒彌斯1號」無人繞月飛行測試任務。
去年12月,美航天局宣布再次推遲「阿耳忒彌斯2號」載人繞月飛行任務和「阿耳忒彌斯3號」載人登月任務時間表,將兩項任務分別推遲至2026年4月和2027年年中。
總台軍事評論員魏東旭分析認為,肖恩·達菲之所以高調宣布「獵戶座」與「太空發射系統」完成對接,就是要用這個「好消息」向外界證明,該計劃雖遭項目拖延、技術及設計調整、經費超支等一系列問題,但仍在推進之中。
但與此同時,肖恩·達菲前幾天也宣布了一個「壞消息」——由於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開發月球著陸器方面的嚴重滯後,美國航天局將重新開競標,向其他公司徵求新的解決方案。
也就是說,美國重返月球的運載火箭、載人飛船造出來了,但著陸器還沒造出來。「阿耳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的三大核心系統,其中一個是完全空白的狀態。

「阿耳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中月球著陸器的方案之一「綜合著陸器」
在此前的競標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以29億美元的超低報價和激進的設計方案拿下了月球著陸器項目。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打算在「星艦」飛船的基礎上改造出月球著陸器系統。先發射「星艦著陸器」在近地軌道待命,然後發射「星艦加油飛船」對其實施軌道燃料加註。
在月球上著陸後,「星艦著陸器」還要在沒有發射場地、充滿月塵的月球表面點火起飛並返回地球。而實際情況是,「星艦」飛船處於測試階段,尚未定型,2027年不可能執行任務。
美國航天局代理局長肖恩·達菲只能寄希望於其他方案。此前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競標的另外兩個方案,是多家企業聯合研發的模式,面臨的技術風險也不小。

今年8月,「星艦」從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南部的發射基地升空。
複雜外包模式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魏東旭進一步分析認為,「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一再拖延,核心系統研發阻力重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航天局採用了極為複雜的外包模式。
首先,美國航天局要平衡各個公司的利益。既要照顧包括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在內的傳統合作夥伴,又要扶持太空探索公司、藍色起源等新興航天巨頭,同時還要兼顧大量中小企業,這就導致「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極其複雜,容易出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情況。
其次,美國存在「太空競賽」心態,將2027年設定為重返月球的時間節點是急於求成。白宮壓力不斷,美國航天局在推進「阿耳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的過程中也就難免犯錯。
探索太空,需要秉持開放、合作、務實的態度,一味比拼、急於求成反而會自縛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