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10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釜山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會晤。當天,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全球領導力學院院長王文接受塔斯社、韓國《中央日報》採訪解讀會議相關內容。人大重陽六位智庫學者也第一時間解讀兩國元首會晤釋放出的信號,並對中美關係走向進行展望。現將採訪及解讀內容發布如下:(全文約5700字,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世界經貿「G2時代」到來
王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全球領導力學院院長


▲10月30日,韓國《中央日報》採訪王文
王文接受韓國《中央日報》採訪時表示,在經歷過前段時間關稅戰、貿易戰後,當下中美元首釜山會晤的最大成果,可能是喻示世界經貿「G2時代」到來。從目前釋放出的信號中可以感到,雙方都在致力於讓中美關係儘快重回健康軌道,中美經貿關係上或將迎來又一穩定期。而作為當今世界影響力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此次中美經貿關係的企穩回升,將使世界經貿格局呈現中美鼎立、領銜他國的新格局。
短期來看,會晤可能會促成中美在經貿、氣候等領域重啟一部分務實對話,增強國際社會對中美關係的正面預期,也將有助於全球市場與經貿關係穩定。但從中長期而言,中美之間結構性矛盾仍難以通過一次會晤得到根本性解決,「競合併行」仍將是中美關係未來長期狀態。中美關係長期正常化發展的前提,是雙方都能夠遵守會晤達成的承諾,保持戰略溝通與對話,並摸索出在各自政治體制、發展模式、價值觀念差異下和平共處、避免直接衝突的新範式。

中美博弈中的務實回調:從釜山看未來走向
蔡彤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當地時間10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釜山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會晤。這是兩國元首在國際多邊會議期間的重要接觸,釋放出中美關係在經歷一段波折與調整之後,雙方均希望穩定局勢、管控分歧、擴大合作的積極信號。此次會晤內容涵蓋經貿、能源、人文交流以及全球治理等多個領域,體現了中美雙方在處理重大國際關係時的務實取向。
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強調「中美關係在我們共同引領下,保持總體穩定」,並提出要「把握方向、駕馭大局」,這延續了中方近年來倡導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習近平提到中國經濟前三季度增長5.2%,顯示出中國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中仍具韌性。強調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並非誇張,而是意在傳遞中國發展穩定、市場潛力巨大的信號,為推動雙邊經貿合作提供心理和政策基礎。
從美方表態看,特朗普總統以「老朋友」的語氣強調美中關係「將來會更好」,這體現出一定的個人外交風格,也暗示美國在經歷一輪保護主義與競爭性政策後,或正重新評估與中國「合作—競爭並存」的關係格局。特朗普強調「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夥伴」,這一表述雖然在外交辭令上略顯友好,但也反映出美國在全球多邊體系中認識到中國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能源、供應鏈與氣候議題上,兩國相互依存度依舊較高。
總體來看,釜山會晤雖未發布實質性新協議,但釋放出清晰的政治信號:中美關係仍在可控、可管的軌道上前行。雙方在保持戰略競爭的同時,也在努力防止衝突與脫鉤風險,這一務實取向符合兩國利益,也符合國際社會期待。展望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取決於雙方能否在競爭與合作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雙方都提到明年中國將擔任APEC東道主,美國將主辦G20峰會,這為兩國提供了新的互動平台。

中美關係這艘航船如何行穩致遠?
劉英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世界矚目的中美兩國元首會晤表述發生了根本轉變,從原來的兩國關係相向而行,此次是中美關係這艘航船靠兩國領導人的把舵領航戰略引領。中美關係在同一個航船上,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中美命運共同體」。中美關係不僅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不僅關係中美兩國而且關係全球。這艘航船的穩健運行需要的是中美經貿關係「壓艙石」,中美經貿關係是中美關係的穩定器、推進器、發動機。中美兩國元首釜山會晤最大的成果是穩定了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短期會止跌企穩,儘管屬於短期的技術性緩和而並非長期的結構性改善。其中三大會晤成果推進中美關係航船行穩致遠。
首先,關稅層面,此次特朗普提出的100%對華關稅瞬間化為烏有。不僅如此,美方將取消針對華(包括香港和澳門)加征的10%的所謂「芬太尼關稅」,這是此前幾乎無法談及的關稅減免。更為關鍵的,對華(包括香港和澳門)加征的24%對等關稅將繼續暫停一年。此外雙方同意繼續延長部分關稅排除措施。總之,中美兩國達成的成果包括100%關稅取消、20%的芬太尼關稅減半徵收、24%對等關稅延遲一年。
其次,管制層面,美對華出口管制的50%穿透延遲一年,中國對美稀土管制推遲一年。美對華晶元出口管制相應調整,中國跟英偉達可以直接談,但不涵蓋最高端晶元,英偉達歡呼找到最大客戶。歡呼的還有全球新能源汽車廠、稀土使用方。
最後,中美雙方港口費互免一年。美方將暫停實施其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調查措施一年。美方暫停實施相關措施後,中方也將相應暫停實施針對美方的反制措施一年。
此外,中美雙方還就芬太尼禁毒合作、擴大農產品貿易、相關企業個案處理等問題達成共識。如果中美航船穩健運行,中國可以考慮加大對美國的投資。作為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中美合作做出更多大好事,中美關係這艘大航船正駛向勝利的彼岸。

「打12分」,特朗普還會「變卦」嗎
徐天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區域國別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
會前,由於美方政策多次反覆,仍用所謂「交易的藝術」對華極限施壓,世界一度擔憂:中美元首會面還能否成行?幸運的是,從結果來看,中美元首顧全大局,成功舉行會談,雙方與世界都高度認可會晤成果。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兩國深入討論中美經貿關係等議題、同意加強經貿等領域合作;特朗普說,「如果0—10分,10分最高,我會給這次會晤打12分」;美財長貝森特說:「會晤氛圍極好。」會晤結束後,特朗普親自送習近平主席上車離開。
可以看到,本次元首會晤達成了諸多實質性成果:美國降低對華關稅10%,中國重新開始採購美國大豆、美製高端晶元等。但也有人提出,站在以史為鑒、居安思危角度,中國人不得不考慮特朗普再次出現政策「翻烙餅」「變卦」的可能性。
不過,我們不妨對本次元首會晤成果抱有積極態度。習主席明確指出,「兩國做夥伴、做朋友,這是歷史的啟示,也是現實的需要。」我們既要對改善中美關係抱有善意、盡最大努力,但永遠要守牢底線思維——正如習主席在本次會晤中強調的,「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做更好的自己,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這是中國成功的重要密碼。」

中美領導人會晤來之不易,中美不會脫鉤也不可能脫鉤
申宇婧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
幾天時間內,中美在吉隆坡舉行經貿磋商,同時於30日在韓國釜山舉行兩國領導人會晤,實現了特朗普第二任期內中美領導人的第一次見面。雙邊會談取得了積極成效,延續了馬德里會談的積極成果。吉隆坡會談的更多細節與釜山會晤的詳細新聞稿同時在今天發布,充分釋放了中美關係的積極信號。這體現了中美雙方履行負責任大國的義務,整體維持了雙邊加強合作的共識,不至於走向完全脫鉤。
首先,中美磋商的積極成果來之不易,充分體現了中國對美以鬥爭求合作的正確方針。今年中美關係波折不斷,截至目前,中美已經經歷了六輪磋商,是全球範圍內對美雙邊談判最多的國家。尤其是10月份以來美國再次挑起爭端,在諸多問題上對中國施壓,中國頂住壓力,是世界唯一一個同美國在關稅等一系列問題上進行反制的國家,並取得了積極成果。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對美策略的正確性。
其次,對於中美未來關係仍然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特朗普在亞洲行之前,幾次三番改變行程。同時在與日、韓領導人會面時,展現了強大的施壓姿態,並與兩國領導人達成有利於美國的雙邊協議,日美、日韓關係以及美日韓同盟在亞洲行得到增強。這對中國的周邊外交施加了些許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選擇同中、日、韓舉行雙邊會晤,而不出席APEC峰會,這是美國歷史上第六次缺席APEC峰會,而且並沒有明確給出合理理由。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特朗普希望繞過APEC多邊框架限制,繼續推行「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策略。這將為中美關係埋下隱患,注入不確定性。

從中美元首釜山握手,看「戰術暫停」背後的戰略勝利
丁壯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2025年10月30日,中美兩國元首在韓國釜山的會晤,將成為當代國際關係史上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節點。習近平主席將經貿定性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和推進器,而不是絆腳石和衝突點」,並強調「算大賬」,這實質上是對前期雙方一系列激烈博弈的階段性總結。它表明,中國雖手握稀土等反制工具,但戰略目標並非升級對抗,而是迫使博弈回到理性軌道。
特朗普政府面對稀土管制帶來的產業鏈風險、國內通脹壓力與農業州選票考量,展現出更加務實的態度。元首會談的作用,正是為雙方團隊的激烈交鋒劃定紅線、設立護欄,雙方同意的「儘快細化和敲定後續工作」,意味著一個由衝突、反制到談判、落實的周期性管理機制正在形成。雙方吉隆坡磋商達成的共識,表面看是相互的「暫停」與「取消」,但其戰略內涵遠非對等。細讀成果清單,美方做出的實質性讓步更為顯著。
美方率先取消了基於虛假敘事的「芬太尼關稅」,這是對其錯誤政策的部分糾正;暫停「50%穿透性規則」及「301調查措施」,這兩項是特朗普政府近期對華科技遏制與產業打壓中最具攻擊性的工具,其暫停意味著美方激進脫鉤斷鏈攻勢的急剎車。相比之下,中方的反制措施是「你來,我往;你停,我停」的對應行動,是「以鬥爭求合作」原則的成功實踐。
這也恰恰印證了會談前特朗普政府的強硬姿態更多是「叫價」,而非已做好全面對抗的準備。當中國亮出稀土管制等「王牌」後,美方咄咄逼人的攻勢因其自身承受能力不足而難以為繼。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和潛力,如今年前三季度增長率達5.2%,為中方提供了強大的底氣。這種基於實力和關鍵資源的「不對稱優勢」,是中國掌握主動權的根本。與美方策略的短期化和碎片化相比,中國的目標始終明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為自身發展爭取更長時間的戰略機遇期。

錨定 「壓艙石」,激活
「推進器」——中美釜山會晤經貿共識的深層價值
李佳瑩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美元首釜山會晤就經貿合作達成的共識,為動蕩的世界經濟注入關鍵確定性。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中美經貿關係的走向不僅關乎兩國利益,更牽動全球經濟命脈。鏡頭定格的握手,也傳遞出了中美願意讓經貿關係重回正軌的信號。
從1979年不足25億美元到2024年近6883億美元的貿易額躍升,歷史與現實反覆證明,中美經貿的本質是互利共贏。習近平主席指出,「雙方應該算大賬,多看合作帶來的長遠利益,而不應陷入相互報復的惡性循環」。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美國消費者承擔了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近93%的成本,到今年中美博弈持續升級,我國通過技術、規則與產業鏈的全方位博弈構建系統性反擊體系,均印證了我國「經濟是一片大海」的韌性,體現了我方堅持的態度: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此次會晤的一個核心突破,在於重新錨定了經貿合作的 「壓艙石」 與 「推進器」的
雙重定位。中國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及「平等、尊重、互惠」的原則。在全球經濟低迷、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背景下,我國貿易依然實現了總量、增量、質量「三量齊升」。2024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值為43.8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創歷史新高;出口首次突破25萬億元(25.45萬億元,+7.1%),進口18.39萬億元(+2.3%)。在最新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我國也明確部署了「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推動貿易創新發展」等有關要求。這是中美平等對話的基礎,也為中美合作開闢了更廣闊空間,經貿合作的共識落地恰逢其時。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會晤還為長效合作埋下伏筆,雙方同意保持經常性交往,為亞太經合組織與二十國集團峰會協作鋪路,有望推動合作從
「單點共識」 走向
「系統突破」。釜山握手不是終點,而是把中美關係重新拉回「對話頻道」的起點。雙方不斷壓縮問題清單,拉長合作清單,持續細化合作內容,才能讓經貿真正成為中美關係的「推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