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1 10 月

楊振寧:三四十年之後,大家一定會認為這是羅曼史

楊振寧:三四十年之後,大家一定會認為這是羅曼史

10月24日上午九點,楊振寧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舉行,哀樂低回,各界人士前來進行最終的送別。

楊振寧去世後,留下一個時代的迴響,妻子翁帆則成為備受關注的存在,公眾對她的讚譽與質疑,達到頂峰。

10月19日,49歲的翁帆在《光明日報》發表悼文《他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字數不多,卻極具力量。

她寫道:「楊先生離開的時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為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強盛,人類的進步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

關於兩人之間的情感,翁帆只留下短短一句話:「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不被看好的他們,共同渡過了二十一年的風風雨雨。

這些年,翁帆把楊振寧照顧得很好,從身體到精神狀態,103歲的老人依然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思維敏捷,這足以說明一切。

每次出現在公共場合,兩人都十指緊扣,這是他們多年來的習慣。

楊振寧與翁帆喜歡在香港西貢的海邊開車,翁帆會下海劃橡皮艇,一直划到遠方的小島上才罷休,楊振寧則坐在對岸喝茶、讀報紙。

有一次,翁帆所抵達的小島上遲遲等不來信號,兩人失去聯絡,楊振寧急得團團轉,差點報警。

在這段婚姻中,楊振寧為她打造了一座「象牙塔中的象牙塔」,他不只是她的丈夫,也是她漫漫人生的領路人。

時隔21年,再回過頭來看,翁帆的確如同楊振寧在世時所言,是上帝留給他的最後一份禮物,她則選擇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路。

圖片

圖片

物理學家的底色,帶有一些浪漫色彩。

在悼文中,翁帆將楊振寧在90歲時寫下的一首英文詩《九十抒懷》翻譯為中文,將「沐光而行的一生,理想奉獻的一生,幸福圓滿的一生,如斯如願,無怨無悔」詩意地濃縮在楊振寧的百年歷程里。

翁帆還提及到了《小王子》,她相信「每當夜晚我們仰望星空時,楊先生會在其中的一顆星星上面,對著我們微笑 」。

楊振寧在90歲時寫的英文詩《九十抒懷》

楊振寧在90歲時寫的英文詩《九十抒懷》

在成為楊振寧妻子之前,翁帆已經是一位優秀的女性,她出身廣東潮州書香門第,英語甚好,汕頭大學本科畢業後,又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系讀研究生。

他們相識於1995年的夏天。

楊振寧與前妻杜致禮受邀參加汕頭大學的「世界華人物理學大會」,接待他們的嚮導正是翁帆。

彼時的翁帆在讀大一,是學校里的佼佼者,面對物理學術界的泰斗人物,她鎮靜自若,講話辦事落落大方,給楊振寧夫婦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臨走前,杜致禮拉著翁帆的手說:「好好學習,以後到美國來深造。」

由左到右:翁帆、楊振寧、杜致禮

由左到右:翁帆、楊振寧、杜致禮

此後幾年,翁帆與楊振寧夫婦保持書信往來。

彼時的她,不會想到將來不久,自己會與楊振寧成為伴侶。

2003年冬天,杜致禮因病去世,楊振寧整個人陷入到悲痛中,連最心愛的物理期刊都無心翻看。

翁帆在得知前輩杜致禮去世後,和許多關心楊振寧的朋友們一樣,寄去明信片以表慰問,這樣的契機讓兩人有了聯繫。

正是從這封信開始,兩人開始頻繁的通信,翁帆思維敏捷、談吐休養很好,楊振寧越來越欣賞這個女孩,他們有很多共同的興趣愛好,每次打電話有說不完的話。

在此之前,翁帆經歷了一段短暫的婚姻。離婚後,她從職場回到校園,開始攻讀碩士學位。

年輕時的翁帆

年輕時的翁帆

2004年,研究生畢業論文開題時,翁帆的畢業論文題目是《楊振寧的翻譯思想》。沒多久,楊振寧邀請翁帆到香港中文大學,之後兩人一起去石澳遊玩,自然地拉起手。

同年10月,兩人一起前往北海旅行,玩得非常開心,很投緣。

從北海回到北京幾天後,楊振寧在電話里向翁帆求婚,她欣然答應。

楊振寧承認自己很害怕孤獨,「在太太去世後,英國數學家哈密頓過了相當漫長的孤獨日子,甚至在書頁上都有飲食的污漬,我不要過這樣的日子」。

翁帆則是因為崇拜產生了愛意。

2004年,楊振寧與翁帆第一次在外遊玩

2004年,楊振寧與翁帆第一次在外遊玩

翁帆想要的,已經拿到了

2004年,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結婚,登記領證的地方正是他們第一次相識的城市——廣東汕頭。

這段相差54歲的婚姻,成為轟動全國的新聞,「爺孫戀」成為這對夫妻的代名詞,被外界議論紛紛。

這位在國際上備受尊崇的天才人物,因為與年輕妻子的婚姻被徹底推進輿論漩渦,楊振寧被輕佻地語言攻擊,甚至有人惡意編造謊言吸引眾人眼球。

流量社會,人們似乎已經失去耐心了解傳奇,只有多餘的精力詆毀傳奇。

翁帆與楊振寧結婚照

翁帆與楊振寧結婚照

輿論滿天飛,中科院院士葛墨林非常氣憤,寫了一篇闢謠的文章,被楊振寧壓下來沒有發表,「除了討論物理,其他的事情不要管」。

一位網友在造謠楊振寧的帖子下評論,「你知道楊振寧曾與愛因斯坦、費米、費曼、西蒙斯等科學家共事,奠基現代物理嗎?你知道愛因斯坦終生未解決的四大難題,他一個人就解決了三個嗎?你知道他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諾貝爾獎嗎?」

答案無疑都是否定的。

楊振寧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這樣一位科學界的巨擘,在與翁帆結婚後,大眾從對天才的景仰,瞬間轉化為對天才的詆毀。

在烏鴉的世界,天鵝是有罪的。

不妨允許烏鴉是烏鴉,天鵝是天鵝,尊重不同的選擇,可以不理解,但可以口下留情。

翁帆對伴侶的選擇,早已超越大多數世俗上的框定。

楊振寧與翁帆

楊振寧與翁帆

在去民政局登記之前,楊振寧給家人與很交好的朋友們寫了一封信,他寫道:

「青春並不只和年紀有關,也和精神有關,翁帆既成熟又青春,我深信你們看到她都會喜歡她。」

翁帆的父親曾接受採訪時,稱女兒願意照顧楊教授,做這樣的犧牲,他很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決定。

在與楊瀾對話時,翁帆直言她不認為這是犧牲,但也理解父母的擔憂,以及他們複雜的情感。

楊振寧從一開始就知道,未來自己不在了,翁帆還要繼續生活幾十年,但之前現在將來他都不會用「犧牲」這個詞。

楊振寧與翁帆接受楊瀾採訪

楊振寧與翁帆接受楊瀾採訪

早年間,很多人揣測楊振寧之所以會選擇翁帆為第二任妻子,是因為她長得像前妻杜致禮,是亡妻的替代品。

其實不然,他們之間有對等的吸引力,翁帆帶給楊振寧蒼老靈魂重回青春的欣喜,楊振寧則帶給翁帆一個純凈的象牙塔世界。

「這十幾年,我的生活非常平靜,我覺得我在象牙塔中的象牙塔,我非常享受。當初我也沒想到自己會這麼喜歡這種狀態,他給了我一個純凈的世界。」

楊振寧與翁帆

楊振寧與翁帆

翁帆想要的,已經拿到了

翁帆與楊振寧的生活沒有公眾臆想的戲劇性,多的是溫情的日常。

兩人婚後過著平靜的生活。

翁帆隨楊振寧住在清華園,這是象牙塔中的象牙塔,安靜單純的環境。

兩人每天清晨一起鍛煉身體,平日里吃完飯就拉著手在校園裡散步,邊走邊聊天,喂流浪貓,楊振寧會給妻子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在那個往來無白丁的世界,每個寧靜的午後,兩人坐在一起喝茶,讀書,不必為生活發愁,只需要取悅自己的精神。

琴瑟和鳴,安穩平靜的日子滋養著兩人。

楊振寧看書,翁帆彈鋼琴

楊振寧看書,翁帆彈鋼琴

翁帆是個理性的人,沒有過多為這段不尋常的婚姻增添浪漫色彩,而是認為楊振寧在自己生命里扮演的角色是「帶路人」。

楊振寧則認為翁帆是上天留給他的最後一份禮物。

一個人到了80歲,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個很年輕的人結婚,楊振寧很深刻的感受是,這個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種方式上做了延長。

「假如我沒跟翁帆結婚,我會覺得三四十年後的事跟我沒關係;現在我知道,三四十年後的事,透過翁帆的生命,與我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翁帆陪伴楊振寧走過漫長的百歲人生,照顧他的起居,整理文稿,傍身左右一起參加各種學術活動。

翁帆陪楊振寧參加學術會議

翁帆陪楊振寧參加學術會議

這些年,面對這位年輕的妻子翁帆,公眾用刻板印象去評判這段婚姻,比如年齡的巨大差異、財產分配、不明動機……外界眾說紛紜,但他們過得逍遙自在。

每當節假日,翁帆與楊振寧會去香港中文大學,在香港生活一段時間,兩人經常開車出去玩,沿途的自然風光也是百看不厭。

在香港,他們經常到西貢郊區海灣邊上的一家港式餐廳吃飯,餐桌被擺放在沙灘上,可以聽到海浪拍打的聲音,浪漫又溫馨。

那是楊振寧與翁帆第一次約會的地方。

香港西貢一個海邊餐廳

香港西貢一個海邊餐廳

楊振寧85歲以後,才將開車的任務轉交給翁帆。她剛拿到駕照,楊振寧就讓她直接開到太平山頂。

那段路陡峭且狹窄,轉彎處翁帆緊張到手心出汗,每當這時,楊振寧就鼓勵她。那些年,兩人走遍了香港的山山水水。

2008年,楊振寧文集《曙光集》出版,那是他走過的路,思考的事情,關心的人,關於他熱愛的一切。

十年後,楊振寧與翁帆合作出版續作《晨曦集》,在前言中提及「曙光已轉為晨曦」,這本書里,有楊振寧對物理學術的深刻見解,也有親友的溫情回憶。

翁帆參與了整本書的策劃整理,還負責部分文稿的翻譯校對。增訂版出版前,她在原有基礎上又寫了一篇後記。

「今年,楊先生99歲了,我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開車到處走。寫這篇後記,既是記錄新編《晨曦集》,也是記錄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

婚姻從來不等同於繁衍後代,當慾望退場,翁帆的超前選擇,便是相濡以沫的陪伴。

2005年,邵逸夫獎頒獎典禮上

2005年,邵逸夫獎頒獎典禮上

愛是相互的,多半時候是翁帆照顧楊振寧,有一回兩人在日本旅遊,翁帆頭暈不舒服,楊振寧到樓下親手做了一碗麥片粥上來,餵給她吃。

這樣細微的小事,每每回憶起來,都讓翁帆心裡覺得很溫暖。

翁帆想要的,已經拿到了

翁帆在生活中非常低調。

她平日里穿著簡樸,也很少戴首飾,一位友人回憶起那次在新加坡旅行時,他們陪楊振寧在街邊散步,翁帆看到一個水晶飾品,反覆試看,但最終也沒有買。

友人看得出翁帆很喜歡,並且只是一件很便宜的飾品,便買下來送給了她。

與楊振寧婚後的這二十年,翁帆長期保持極度低調的生活姿態,從未公開談論過資產狀況,也始終拒絕任何單人採訪,不寫公開文章,只在與楊振寧共同編著的書籍時寫少量文字。

54歲的年齡差,阻擋不住靈魂的共鳴。

與楊振寧這樣的世界級物理天才共同生活這麼多年,翁帆得到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翁帆在香港中文大學為楊振寧慶生

翁帆在香港中文大學為楊振寧慶生

2011年,35歲的翁帆順利考入清華大學讀博,憑藉實打實的成績通過各種考試,八年後拿到建築歷史系博士學位,她已然擁有自己的底氣。

曾經有清華校友在教學樓見到翁帆一身素衣,坐在教室里一邊整理楊振寧先生的會議資料,一邊標註博士文獻古建的筆記。

她早已卸下「名人配偶」的標籤,每天往返於教室做筆記、主動與前輩討論問題,會為了研究一個古建構件的細節問題,反覆查閱文獻、與導師探討。

翁帆一襲素色青衣,素凈優雅

翁帆一襲素色青衣,素凈優雅

在學術上,她是楊振寧最信任的合作夥伴,他的大多數外文文章翻譯、文獻整理,都有翁帆的參與;楊先生也為妻子寫下詳細批註,希望她可以繼續搞學術研究。

生活中,翁帆是楊振寧的最佳幫手,幾十年如一日的照料他的飲食起居,還特意去學了營養學,為丈夫準備清淡健康的飲食。

楊振寧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配戴助聽器近十年的他早就服老了,翁帆成為他的「耳朵」。

在很多重要學術會議、社交場合,她會迅速在紙上記錄下關鍵信息,遞到楊振寧面前;當楊先生講話聲音太小,她也會準確地複述給在場所有人。

楊振寧與翁帆在參加學術會議

楊振寧與翁帆在參加學術會議

楊振寧明確叮囑翁帆「將來我不在了,我支持你再婚」,這是一種預設的體面。

2025年7月,是翁帆的49歲生日。

103歲的楊振寧為妻子準備的禮物,是一場在家裡的專屬崑曲音樂會。翁帆扮青衣、盤起頭髮、身著崑曲戲服,在客廳唱《牡丹亭》。

楊振寧坐在沙發上笑靨如花,深情望著翁帆,眼神中是藏不住的欣賞與愛意。

翁帆與楊振寧

翁帆與楊振寧

楊振寧去世後,翁帆表示自己將完成丈夫生前未了結的「清華高等研究院史料整理」項目,並將撰寫《梁思成與清華建築系》專著。

同時,她已經接受劍橋大學的邀請,明年將遠赴英國做訪問學者。

楊振寧給了翁帆一張通往更為廣闊世界的船票,而翁帆用二十多年時間證明,她不是只會坐船享受的人,獨身一人也可掌舵。

翁帆想要的,已經拿到了

時代的溫熱之下,楊振寧與翁帆過著閑雲野鶴的日子。在世時,他曾對妻子說:「有些事我看不到了,再過三四十年,你幫我看。」

楊振寧人生最後二十年是健康的,舒適的,幸福的,如此體面的晚年極其罕見,這與翁帆的陪伴、照料有很大關係。

楊振寧與翁帆

楊振寧與翁帆

翁帆本人恬淡溫和,一直安心做學術研究、讀書,有幸與一個自己崇拜且有智慧的伴侶在一起生活,脫離雞零狗碎的世俗煩擾。

可想而知這段婚姻對兩個人都是美好的存在。

翁帆曾在書中寫道:

翁帆曾在書中寫道:

「與先生在一起,漸漸明白了,一個如此幸運的人,他關心的必然是超越個人的事情。同樣,一個如此幸運的人,自然是率直、正直、無私的,因為他從來不需要為自己計較得失。」

楊振寧喜歡冒險。

美國不知名的陌生公園,他也要去探索一番,楊振寧開車,翁帆手拿地圖人工導航,兩人配合默契,玩得盡興。

探險完公園,兩人從伯克利出發,租車前往加利福尼亞州東部的太浩湖闖蕩,積了很厚的雪,翁帆有些擔心,楊振寧非去不可。

楊振寧與翁帆在國外旅行

楊振寧與翁帆在國外旅行

兩人冒雪開車前往,翁帆緊握著方向盤緊張到出汗,到達已是深夜十點。次日清晨,當他們推開陽台的門時,看見湛藍的湖水,白雪蓋在屋頂,太浩湖以最美的模樣回報了兩人的一路驚險。

楊振寧的好奇心並未隨著年紀增長而褪去,反而愈發兇猛,他與妻子翁帆甚至還在深更半夜驅車到火山附近,看噴發出的熔岩緩緩流入大海的奇特景象。

他的一輩子是普通人的幾輩子,更懂盛景易逝難再遇。

楊振寧與翁帆旅行時的合照

楊振寧與翁帆旅行時的合照

有了翁帆的陪伴,楊振寧的百年,從不孤獨。

多年前,楊振寧說過,三四十年之後,大家一定會認為自己的這段不尋常婚姻,是羅曼史。

時間自然給出了答案。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