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裡,三五好友圍著一鍋熱氣騰騰的火鍋,夾起一片薄如蟬翼的肥牛,在滾湯里涮上幾秒,蘸上麻醬送入口中,那股鮮香嫩滑,簡直是人間極致的享受。又或者,深夜路邊攤,一碗撒滿蔥花和牛肉片的牛肉麵,能慰藉多少疲憊的靈魂。
當你吃得滿嘴流油,大呼過癮的時候,你有沒有那麼一瞬間懷疑過:我吃的這口「牛肉」,它真的是從牛身上長出來的嗎?別覺得我危言聳聽,今天,咱們就來當一回「卧底」,潛入那些黑心作坊的後廚,扒一扒「假牛肉」那令人作嘔的誕生全過程。看完你可能會跟我一樣,氣得想把桌子掀了!
你以為是上好的牛裡脊?錯!大錯特錯!它的基礎原料,可能是你永遠也想不到的東西:成本極低的豬肉、鴨肉,甚至是屠宰場里沒人要的碎肉、淋巴肉。更「高級」一點的,連肉都省了,直接用大豆分離蛋白,說白了,就是豆子磨成的粉。這些東西的成本,跟真牛肉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光有這些「邊角料」還成不了形,還需要添加膠水!它的學名叫「谷氨醯胺轉氨酶」,但行內人更喜歡叫它「肉膠」。它的作用只有一個:把那些碎肉、豆粉等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死死地粘在一起,讓它們「團結」成一整塊看起來像模像樣的「肉」。
有了「肉」和「膠」,還得讓它看起來像牛肉,吃起來有牛肉味啊。焦糖色、胭脂紅等各種食用色素輪番上陣,染出誘人的「牛肉色」。為了讓它以假亂真,甚至會用注射器,把色素注射進去,模仿出真牛肉那種肥瘦相間的「雪花紋理」,再撒上大把的「牛肉香精」,這種人工合成的香味,比真牛肉還「牛肉」,聞一下就讓你口水直流。
等「肉坯」定型後,用機器切成薄片或者方塊,裝進真空袋,再貼上一個「精品肥牛」、「安格斯牛肉」的標籤,就這麼搖身一變,成了超市冷櫃里、火鍋店菜單上的「高檔食材」。成本可能就幾塊錢,賣你幾十塊甚至上百塊,利潤高得嚇人!
一看紋理:
真牛肉的肥瘦紋理是自然天成的,像水墨畫一樣,不規則,相互交融。而假牛肉的紋理很死板,肥瘦界限分明,像是用筆畫上去的,特別規整。

二聞氣味:
真牛肉有一股淡淡的、天然的肉腥味。而假牛肉的香味特別濃烈,是那種撲面而來的香精味,聞著很不自然。

三摸手感:
真牛肉手感緊實,有彈性,用手指按壓後能很快回彈。假牛肉可能手感發黏,或者質地過於軟嫩,像塊豆腐,一捏就碎。
四下鍋煮:
真牛肉下鍋後會縮水,但形狀依然完整。假牛肉下鍋後可能會迅速散開、變碎,或者煮出大量不正常的泡沫,讓湯都變得渾濁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