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才2個月,就已經有4位名校生相繼去世。
本周二,康奈爾大學文理學院發出郵件確認,大一新生薩迪厄斯·盧森蒂尼在秋假回家期間不幸去世。今年6月,薩迪厄斯剛從全美Top5的激素高中聖保羅中學畢業,在高中時,他是個熱愛運動的學生,參加過高山滑雪、越野跑和賽艇比賽。
這已經是本學期開學後,康奈爾去世的第二位大一新生。9月,大一新生喬斯琳·瓜達盧佩·加西亞在校內宿舍中被發現身亡。校方沒有公布兩人離世原因,僅表示「深感悲痛」,並提供了心理健康與危機援助資源。
而此前,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博士後李昊然在家中去世,年僅28歲。據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李昊然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後來前往普林斯頓大學深造,今年6月剛剛獲得博士學位,並選擇留校稱為博士後研究員。
不僅是美國,前不久赴香港大學求學的18歲內地女生因為電信詐騙,留下「要證明自己清白」的一紙遺書,在恐懼和絕望中,選擇了墜樓自殺的事件,在家長圈中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高度關注。
今天,從事心理諮詢行業超過30年,同樣是「港漂」背景的蘇細清博士接受了我們的專訪,就青少年心理問題進行了討論。

蘇博士說,留意到這個新聞時感覺很是痛心,這個年輕人能從內地考上香港大學,必然是學習成績優異,家庭環境優渥的孩子,本應前途無量,遭遇電詐受騙時因缺乏足夠的應對知識和求助意識而選擇了跳樓自殺,結束了年輕寶貴的生命,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這個極端案例,也正反映了一個普遍現象,如果孩子被過度保護,從小隻知道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是學習,社會化不足可能導致他們社會應對能力匱乏,在獨自面對社會黑暗面時,一貫的優秀形成的「對不足或不能的心理耐受性」不足,又缺乏求助意識,重重疊加形成可怕的心理壓迫,最後可能做出了最壞的決定。

港大這個孩子的悲劇提醒家長,只知道埋頭苦讀又一貫優秀的孩子,在出現挫折或困難時,易出現心理耐受性不足,又不願意求助他人或示弱於人,在突發事件中手足無措,容易做出非常錯誤的選擇。
同時,我們亦需要反省,是什麼阻止這個孩子向家長求助,什麼讓他們在自己「不能的時候」不願意與家長坦誠困境以獲得幫助呢?

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個場域,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人格、品質的培育以及情感教育,注重孩子的決策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成為孩子「失落時、不能時,甚至失敗時」能獲得溫暖庇護的避風港灣。智慧的家長不會過度保護孩子,不會成為孩子的人肉鬧鐘,更不會成為孩子問題解決的直升機父母。
給魚不如予「漁」,家長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該有意識提供機會讓孩子有機會參與「家事國事天下事」,提升孩子的問題解決以及決策能力,發展孩子團隊合作和求助意識,為孩子準備面對社會挑戰時所需的獨立自主能力和心理抗逆力。
以那位輕生的18歲女生為例,她明明家境好,學業好,前途好,在遭遇電詐後,卻產生了以死「證明自己清白」的偏激想法。
我們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但也要看到她或許有著心理脆弱,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不懂得和家庭合作的一面。
中國家長很少給孩子試錯機會,從小給了孩子過度讚譽,讓明明成績優異的孩子卻失去了體驗幸福的能力,得了在知名高校校園中日益嚴重的「空心症「。
在一般社會評價體系裡頭,被判斷為成功和幸福年輕人卻感到情緒低落和迷茫,缺少內驅力,在遇到困難的情況,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傾向。

■ 圖片來自《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蘇博士認為,如果家長和社會太過關注成績,會讓孩子們以為只有學習好才是優秀,才是有價值的。
一旦遭遇成績滑坡,他們就會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自我懷疑容易導致自卑和痛苦感漫溢。
現在的孩子們只在高考的通道上滑行,就像生活在一個保護罩中,懂解非常高難度的數學題,懂得寫邏輯嚴謹文字優美的文章,甚至外語都接近母語者水平,但卻有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還沒有完成,除了從小要培養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年輕人們的社會化教育還沒有完成,缺少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長從小要陪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小朋友放在「真空」環境,不讓他們接觸太多問題。
例如家族裡有親戚來借錢,那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討論,這個錢該不該借?借多少?怎麼借?家裡要貸款買房,置辦大件傢具,都可以讓孩子參與討論和決策。
事情不論大小,對孩子成長教育來說,是台階,也是工具,讓他們能接觸到真實的生活和複雜的社會環境。


蘇細清博士說,不管孩子犯了多麼嚴重的錯誤,都應該回到家裡來,全家一起扛。
不管是學習成績搞砸了,還是在學校打架鬥毆犯事了,甚至是犯罪了,家長都應該不離不棄。
網路曾有這樣的討論:假設發現未成年女兒意外懷孕了該這麼辦?
一位年輕的媽媽說,我會很感謝女兒和爸媽坦白,這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但我們要一起冷靜地,帶著愛和包容地面對這個問題。
起碼可以避免小女孩瞞著所有人,把嬰兒生在學生宿舍,避免年輕人偷偷自己去非法地下診所流產,給身體造成後悔終生的巨大傷害。
那麼,如果發現兒子殺人了應該怎麼辦?一個媽媽說,我要去幫他藏屍,然後頂包領罪,給孩子一個活下去,改過自新的機會。這種做法固然是大愛無邊,卻並不理智。
教科書做法就發生在最近,在美國槍殺查理·柯克的年輕人,在他父母的勸說下,選擇了向警察自首。第一是避免了在追捕過程中,直接被擊斃的風險,第二有機會因為自首認罪,在裁決中僥倖逃脫美國猶他州的死刑。


對於現在越來越嚴重的青少年抑鬱問題,原生家庭要承擔最主要的責任。
在心理學中,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作為自我概念的印象,就像照鏡子一樣,別人的評價影響自我認知,被稱為鏡像效應。
假設家長常對學習成績好不好而問責,只要成績好,家裡人就會覺得孩子完美無缺,如果成績不好,家長就憤怒。久而久之,孩子的大腦就處理不好這些會讓他緊張,產生創傷的語言和表情。這些信息儲存在大腦的杏仁核和海馬體中,形成終生都很難消除的家庭代際創傷。
從此以後,只要身邊人的表情一變,從小受到家庭創傷的大腦就會產生劇烈的波動,內心感到異常恐懼。這樣就很容易把自己困在抑鬱中,開始過於在乎外界評價,閱讀旁人的表情,琢磨旁人的話語。

這就是傳統中的乖孩子,沒有自我,缺乏自信,只有鏡像中,別人評價中的自我扮演。
所以很多富有安穩家庭中長大的女孩,偶遇一個放蕩不羈的男子,就很容易會產生仰慕之情。
而在很多知名高校,每年都有學生自殺成功,每年也有很多牛娃,退化成一個沉迷遊戲的人。
在考場中打了勝仗的年輕人,卻在大學中成為了迷茫,沒有內驅力和夢想的「空心人」。
蘇博士孩子四歲時,曾問蘇博士,如果我是哈佛學生,只有三個月壽命,如果我是賣水果的小販,卻有100歲壽命,您會如何選擇?答案顯而易見,但在充滿功利心的教育過程中,
父母卻常常忘記了快樂和健康的重要性,過分苛求成績和學歷。
其實幸福和快樂的來源很多,不僅僅只有學習這條通道。

蘇細清博士強調:父母的五分愛,才能扛住孩子的一分憤怒。
當父母用焦慮憤怒表情,操弄著刻薄的語言,在年幼孩子看來,此刻的父母就像是可怕的情緒怪獸。父母沒有意識到,和孩子講道理固然重要,但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覺。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有一個「人生七不責」的原則:
愧疚時不責、歡慶時不責、睡覺時不責、吃飯時不責、生病時不責、受挫時不責、疲憊時不責。
蘇博士認為,六歲前,大腦處於高速發展的關鍵期,大腦最好的養料是「環境的新奇性」。從進化視角,孱弱的幼兒最需要的是足夠的安全感和溫暖的關愛感,最害怕的是「不安全感」和「被拋棄感」,負面情緒諸如恐懼或害怕是最容易被大腦偵測到。
因此,在孩子六歲之前,應該著重發育大腦,父母要表達出溫和的愛,並提供豐富的刺激,讓大腦對新事物產生興趣,並教養情緒情感。父母家人之間好好說話,為孩子建立一個親密關係的藍本。
給孩子提供一些社會化的練習空間,不可以過度滿足孩子,對於五六歲的小朋友來說,金窩銀窩都不如狗窩,適當匱乏能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其心。但也不應該故意製造苦難去磨礪孩子,例如體罰虐待羞辱和訓斥,都是不可取的。


當孩子的情緒和睡眠出現問題時,不要隨隨便便做出懶惰消極的判斷,不要以為事情過了就過了。
要學會去求助,在一些抑鬱的前期徵兆出現的兩周內,就要向心理諮詢師求助,儘快解決情緒暗礁。
當一些孩子出現嗜睡,拒絕上學,在考試中出現發燒腹瀉嘔吐的情況,很有可能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出現了心理問題。

不要忌諱心理諮詢,當出現徵兆時,就要介入。抑鬱超過半年,就一定要採取藥物治療等手段。

首先要保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相當於幫孩子拔掉電線,先冷靜下來。很多家長不願意積極治療,其中一個顧慮就是擔心抗抑鬱藥物的副作用,例如變胖等。
但是蘇博士強調,「兩害相權取其輕」。
抑鬱症發作時,孩子不僅僅是感覺非常痛苦,他們的大腦因為長時間情緒內耗無法舒緩導致一些神經遞質出現紊亂,比如血清素斷崖式下降,導致身心疲勞,沒有能量支撐身體運作,大多數的人都無法用意志力硬扛,但常常被誤解是「沒有意志力」或「懶惰」。
簡單要求抑鬱症中的孩子們用意念去抵抗抑鬱時,相當於要他們用腦袋去撞牆,容易讓孩子感覺不被接納,更傷心痛苦,也延誤治療時機,令抑鬱症更惡化,非常危險。
有些抑鬱症的孩子為了逃避痛苦感而選擇玩遊戲或看手機,以獲得一些不健康的多巴胺刺激讓自己感覺到快樂,家長常認為「能玩遊戲就能學習」,而逼迫孩子回歸學校。

其實,抑鬱症不僅僅是心理問題,更反映的是大腦迴路出現前庭聯結的阻斷而不斷放電,令大腦心理功能無法正常運作,大腦容易感受到的是痛苦感和絕望感,也容易讓抑鬱症的人選擇最壞的行為,自殘或自殺。
有30年心理治療經驗,服務過數千家庭的蘇博士稱,治療過程中最難的部分是家長。
家長應該相信專業的判斷,與專業人士合作,讓權給專業人士,讓心理諮詢師成為心理健康的守門人。由於幼童大腦仍然處於成長過程,由於幼童大腦仍然處於成長過程,在日常生活,家長要注意幾點:
一千萬不要讓孩子看恐怖片。
恐怖片會導致孩子失去安全感,經常做噩夢。
二不能以威脅或否定來進行教育孩子,更加不要對孩子說「早知道當初掐死你」這種過激的話。被家暴、被霸凌或被語言暴力過的孩子,大腦工作常以「杏仁核」與「海馬回」聯結為主,記住痛苦和恐怖的場景,精神內耗導致能量被佔據超過70%,常有耗盡的感覺。
三不建議孩子過早或過度使用智能手機,從手機世界獲得的都是碎片知識,對十幾歲的孩子來說都是淺嘗則止的表層理解,沒有深入思考。此外,手機帶來的虛擬世界,令大腦沉浸於低水平的多巴胺中,容易出現成癮的行為。
四飲食上儘可能避免不飽和脂肪酸和糖分的過度攝入,因為容易令腸道發炎,容易誘發抑鬱症。令人快樂的多巴胺本身也是一種誘發依賴和成癮的神經遞質,也分健康與不健康的多巴胺,無需深度思考的遊戲或躺平刷抖音或韓劇等,誘發的往往是不健康的多巴胺,之後容易令孩子出現成癮行為,反而需要進行必要的干預,進行多巴胺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