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1日,APEC峰会在韩国庆州举行。作为东道主,韩国总统李在明借此重要多边场合,接连展开多场双边外交活动,其中两场会晤尤为引人关注。
首先是美韩首脑会谈。在会谈中,李在明正式请求美国向韩国提供核动力潜艇所需的核燃料,以提升韩国潜艇作战能力。韩联社指出,这是韩国政府首次公开表达引进核动力潜艇的意向。此举是否意味着李在明政府愿以一定代价加入美国主导的“制衡中国”战略?韩国的平衡外交空间是否正在受到挑战?
另一方面,11月1日举行的中韩领导人会晤更具特殊意义。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时隔11年再次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李在明上台以来,两国领导人首次正式会晤。中韩互为搬不走的邻居、分不开的伙伴。此次会晤能否推动中韩关系实现新的突破?韩国的反华问题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对此,观察者网特邀韩国世宗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郑载兴,深入解析韩国“选择”背后的地缘政治博弈。
观察者网: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出席APEC会议期间对韩国进行访问,并与韩方举行中韩首脑会晤。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时隔11年再度访韩。回顾过去11年,中韩关系历经不少波折,如“萨德”事件、尹锡悦政府时期的起伏,再到李在明政府上台后双边关系有所回暖,但同时也伴随出现反华游行等不稳定因素。郑教授,您如何看待中国最高领导人此次时隔11年访韩的意义?这对中韩关系的改善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郑载兴:毫无疑问,中国最高领导人时隔11年再次访问韩国,对于中韩关系是一个强烈的积极信号。就我个人来看,中韩两国是邻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彼此之间一直很亲近。我认为,中韩两国关系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主要是一些外部环境因素一直在干扰中韩关系的稳定发展。
大家可能还记得,10年前朴槿惠总统代表韩国参加了九三阅兵仪式,那时中韩关系非常紧密。但自她参加阅兵之后,美国就开始对韩国施加压力,随后“萨德”议题的出现,使中韩关系急转直下。从朴槿惠时期到尹锡悦时期的这十年间,中韩关系面临了不少障碍,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来自美国以及国际大局势的变化。
尽管李在明当选后为中韩关系带来了一些希望,但当前国际形势确实复杂多变,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后,整个半岛局势更加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韩关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中美竞争的加剧。
因此,我认为中韩关系的恢复和改善,或许不仅仅取决于中韩两国,背后还有非常复杂的结构性因素,留给我们的空间其实是有限的——有人希望中韩关系改善,但也有人不愿意看到中韩关系过于紧密——这种现实的博弈和竞争始终存在,无法被忽视。
总体来说,此次中韩领导人会晤对于中韩双边关系是一次积极的正向推动,除了前面说的外部挑战,还有内部的挑战,包括反华的问题——这不仅需要两国官方的努力,也需要民间的努力。
观察者网:关于韩国的反华问题,我们看到李在明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也作出了非常鲜明的立场表态,从效果来看确实产生了一定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反华情绪目前在韩国社会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之前您提出过一个观点,您认为冷战的因素,或者说冷战的阴霾,在韩国依然没有被消除,甚至仍在发挥很大作用。这一因素是否与当前韩国社会的种种反华现象存在深刻联系?您对此怎么看?
郑载兴:正如我一直强调的,我认为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其实尚未完全走出二战与冷战的遗留影响。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无论是中国的九三阅兵、五月莫斯科的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活动,还是九月份朝鲜的阅兵,这三个国家举办的纪念活动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多西方国家并不参与。坦白讲,这正说明二战的遗留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而二战之后的冷战,其实与二战是一脉相承的,难以彻底分割。
当然,韩国和西方国家的视角,与中国、俄罗斯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西方国家看待这一问题时所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问题在于,历史观和价值观一旦在不同体系中发展了几十年,就很难在短期内达成共识。中国与俄罗斯有自身的历史观与价值观,而韩国、日本等国家在价值观上更接近西方,其价值观也深受西方体制塑造——这种差距太大了。
因此我认为,当前出现的“反华”情绪或其他根深蒂固的问题,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冷战和二战的遗留影响。有些人——尤其是美国——在与中国、俄罗斯关系恶化时,又开始刻意营造冷战的氛围,宣扬“不同社会体制是对我们民主制度的威胁”,这样的论调很容易煽动民众情绪。而韩国和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及长期教育环境,也塑造了民众以特定逻辑看待历史的视角,自然容易形成“反华”“反俄”的社会氛围。

数月来,韩国抗议者经常手举美国国旗举行“反华”集会 韩联社
大家还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韩国、日本社会中的反华情绪较高,而欧洲(尤其是西欧)则是反俄情绪较为突出。表面看似乎不同,但若仔细研究,其实非常相似。这正是二战与冷战遗留问题在韩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的共同体现。如今出现的对抗、对峙和激烈斗争,都与此相关。对此,我固然希望这方面能有所改善,但也必须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巨大挑战。
观察者网:10月29日,李在明与特朗普进行了首脑会晤,值得注意的一个点是:韩国计划向美国采购核动力潜艇。事实上,李在明上台后一直推行务实的平衡外交,他曾在多个采访和公开场合强调不应该因为韩美关系,而忽视中韩关系。但从此前的韩华造船厂受到制裁、到如今预采购核动力潜艇等等,似乎韩国的平衡外交空间正在受到挤压。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郑载兴:说实话,这也是我个人最关注的挑战。我一直主张韩国应推行平衡外交,不应选边站。过去一段时间,韩国推行所谓“一边倒外交”或“价值外交”,包括加入美日合作、北约相关机制及印太战略等,其本质都是对抗中国与俄罗斯,尤其是针对中国,这也导致当时中韩关系陷入低谷,韩俄关系甚至近乎敌对。
毫无疑问,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韩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我反对这种一边倒的政策。但问题在于,韩国国内主张平衡、主张与中国及俄罗斯维持稳定关系的声音实在太弱。我们的力量,相较于美国、日本乃至北约而言差距悬殊,这类声音很难真正进入韩国的决策层面,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韩国政府在“保守”与“进步”之间轮替,但这只是国内政治博弈的表现,国际上的结构性问题才是关键——韩国毕竟是美国的盟友,而坦率讲,我们的作战指挥权至今仍掌握在美国手中。此外,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的主要资本大多被美国华尔街所掌控,因此韩国很难从根本上摆脱美国的影响。

10月29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谈。视觉中国
所以说,无论进步阵营还是保守阵营执政,虽然在国内政治中存在博弈,但在外交与安全领域,韩国始终难以脱离美国的影子,这是现实。美国也是如此,民主党与共和党看似争斗不断,但在国家外交与安全政策上基本保持一致。韩国体制借鉴美国,也呈现出类似特点。
另一方面,韩国是一个官僚体系高度稳固的国家。外交部、国防部等部门的官员长期任职,思维上已高度“美国化”或“西方化”,观念较为保守,很难改变。对于他们而言,突然提出“摆脱美国”或“在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的背景下推动对华关系改善”,即便表面不反对,心理上也难以接受。
因此,尽管李在明总统上任,但结构性困境、社会氛围与政府体系问题依然存在。此外,媒体在韩国的作用极为重要,可韩国主流媒体大多由大资本掌控,而这些资本又与美国利益深度绑定。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大部分都是负面的,带有明确倾向。韩国媒体同样如此,民众长期处于这样的信息环境中,自然容易形成对中国的负面认知,比如视中国为威胁或“独裁国家”。
所以未来中韩如要推动改善,仍需付出很多努力,而且面临的挑战不小。
观察者网:特朗普此次亚洲之行先后与日、韩、中领导人会面,其中中美元首会晤达成的成果尤其受各界关注,表面上可以说为两国关系带来了暂时的缓和。但另一方面,此行也明显强化了美日与美韩同盟:与日本方面主要聚焦安保领域;而与韩方则首次提出采购核动力潜艇议题。这给人一种“表面缓和、实质围堵”的印象,且针对中国的态势似乎较为明显。您如何看待特朗普此次亚洲行背后的战略意图?
郑载兴: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析视角。就我个人看来,坦率地说,不管美国总统是特朗普或是其他任何人,其实本质都一样——中美之间的博弈不是普通的博弈,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当年美苏之间的对峙,只不过今天是在不同社会制度、文化和体制下的长期竞争。这种博弈将是漫长而艰难的,不会因为一次会议达成共识就彻底改变。
美国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盎格鲁-撒克逊体系。要知道,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主义进程,在数百年间控制了非洲、中东乃至欧亚地区的广大区域,建立起全球主导权。这不是几十年的问题,而是从工业革命至今几百年历史的延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难轻易将主导权让渡给像中国这样具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国家——尤其是这些地区曾被他们视为殖民地或从属地带。
因此,中美博弈将是长期且激烈的。目前美国面临诸多内部问题,而我认为,美方当前最担心的可能还是稀土问题。据我了解,美国在稀土供应上没有把握。美元霸权的基础是军事力量,而军事力量又依赖大量武器装备——航母、潜艇、战斗机等,这些都离不开稀土。中国目前控制着稀土供应链,而美国本质上是一个金融国家,并非制造业大国,它需要强大的军事能力来维持其金融霸权。如果中国停止向美国供应稀土,美国势必陷入被动。

稀土元素
所以美国现在需要中国,希望双方暂缓对抗、恢复对话。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对华脱钩或遏制,而是在解决稀土问题之前,它需要与中国进行协商。美国近期与澳大利亚、东盟等国签署多项稀土相关协议,正是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一旦美国在稀土问题上取得突破,中美博弈很可能再度激化。
因此,中国必须用战略眼光和长期视角看待对美关系,不能仅停留在短期判断。目前双方确实都需要暂时“停火”,但中国也应做好充分准备。
从这个角度再看特朗普此次亚洲行:他为什么如此重视与东盟国家改善关系?为什么强化美日韩合作?这些国家大多属于海洋势力。美国与西方本质上是海洋力量的代表,英国、美国都是如此。美方正试图整合所有海洋势力——包括欧洲、澳大利亚、东盟、韩国等——形成更紧密的合作网络,以遏制作为大陆国家的中国,也包括俄罗斯。
所以我认为,特朗普此次亚洲行的战略意图非常清晰。未来,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美国这种长期、系统性的博弈中制定有效应对策略——这无疑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观察者网: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朝鲜问题。特朗普在亚洲行期间,曾多次提到与朝鲜的关系,并一直表示他很愿意与金正恩会面,虽然最终没有安排,但不排除未来可能再次举行“特金会”。您认为看待特朗普的这种表态?站在韩国的角度来说,当前的南北关系如何破局?
郑载兴:我认为,朝鲜问题今后将成为中美之间、乃至阵营博弈间的一个主要焦点。谁掌握了半岛,谁就可能在欧亚大陆占据主导权,因此朝鲜问题的发展很关键。
目前来看,特朗普非常清楚一件事:朝鲜已经是一个拥核国家了。如果朝鲜没有核武器,他可能根本不会考虑与金正恩改善关系。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朝鲜和俄罗斯的关系全面升级,与中国的关系本就特殊。对此特朗普也明白,通过武力推翻朝鲜政权已经不可能,所以他的思路发生了变化。
过去几十年,美国一直试图通过制裁和军事威胁来推翻朝鲜政权,但现在他们发现这条路走不通——朝鲜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和核能力。于是美方的策略开始转向:从挥舞“大棒”转为递出“胡萝卜”,试图通过改善关系来争取主动权。
特朗普的想法是,一旦美朝关系改善,韩国、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就可以大规模对朝鲜进行开发和投资。这样一来,整个半岛就可能落入他们的掌控之中。以前是想推翻朝鲜政权来控制半岛,现在则是想通过合作来达到同一目的。
如果美国能够掌控朝鲜,就意味着在中俄问题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旦整个半岛被美国把握,下一步可能就是分化中俄朝三边关系。如果能将朝鲜拉拢过去,就只剩下中国和俄罗斯,届时美国对中国的压力将会更大,甚至可能形成对华的包围态势。
所以我一直强调,千万不要低估朝鲜的地缘价值。一旦朝鲜失控,整个博弈格局,尤其是对美国而言,将发生重大变化。
特朗普现在非常着急推动此事,而韩国方面,尤其是现政府,也希望由美日韩主导与朝鲜改善关系,而不是中国。说实话,站在韩国的立场来讲,韩国很难加入中国主导的合作机制,因为美国绝不会允许韩国配合中国主导的议程——这本质上是一场大国之间的博弈。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几百年来一直关注欧亚大陆格局,绝不会允许欧亚核心地带由中国主导。因此,朝鲜问题极为关键,一旦在这一环节出问题,整个中美博弈的天平可能就会倾斜——这是问题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