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 11 月

涉及1600餘萬在校生,縣域高中如何振興?

涉及1600餘萬在校生,縣域高中如何振興?

作為鄉村學子改變命運的主要通道,縣域高中需要解除「教育質量下滑」與「生源流失」等多重羈絆

任澤恩在2025年如願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汨羅市第一中學(下稱「汨羅一中」),這讓他一時間成為村裡的「驕傲」,因為「相當於一只腳已經邁進了大學的大門」。

汨羅一中位於湖南省岳陽市,這所縣域高中(下稱「縣中」)是當地教育的「頂樑柱」,承載著眾多農村孩子「走出去」的希望。任澤恩的初中畢業於任弼時紅軍學校,該校始建於1912年,作為偉人故里,這所紅軍精神傳承中學在2025年共有35位「幸運兒」考上了汨羅一中。

2025年高考成績公布後,關於汨羅一中「再創佳績」「高考大捷」的消息不絕於耳,儘管學校並未主動公布汨羅一中的高考成績單,但家長們都了解,該校多年來高考的本科上線率在岳陽處於領先地位。

類似汨羅一中的縣中有很多。

截至2024年,全國共有7839所縣中,占所有高中的49.76%;縣中在校生1673.61萬人,佔全國高中生的57.27%——每10個高中生里,有近6個在縣中讀書。在這個學生主要來自農村或縣城的龐大群體中,汨羅一中是較為特殊的存在,它同時還是湖南省重點中學、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中。

然而,作為鄉村學子改變命運的主要通道,絕大多數縣中均面臨「教育質量下滑」與「生源流失」的羈絆——在很多地方,教育資源向省市中學傾斜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超級中學」甚至會在全省「掐尖招生」。在這樣的背景下,縣中高考人數整體呈減少趨勢,本科率相應下滑,因此,有關「縣中失落」等說法與話題頻繁引發網路熱議。

縣城是中國的底色。縣中教育在中國基礎教育體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承載著無數農村和縣城家庭對子女成才的美好期望。

2025年10月14日,振興縣中現場推進會在甘肅省蘭州市召開。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出席會議並講話。此次會議要求,要把縣中振興作為改進作風、增進老百姓教育獲得感的重大民生工程,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縣中的新變化、新發展。

在這之前,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下稱《縣中振興行動計劃》),對推進縣中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懷進鵬指出:「以縣中振興為推動,改變以升學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配合中考改革進行探索,淡化競爭、減少焦慮。」

縣中振興,意味著什麼?又將如何影響1600餘萬學子?

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張志勇表示,縣中振興不是簡單的「輸血」,而是一場涉及教育治理、財政體制、人事制度、評價體系的系統突圍。只有把縣中放到教育強國、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三大戰略的交匯處,才能跳出「就教育論教育」的窠臼,讓每一個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高中教育。

被「掐尖」的縣中:如何留住生源?

從四川一個小縣城的初中畢業後,黃宇軒今年順利考上了重慶一所城區的「超級中學」。他表示,自己在縣城的成績一直「拔尖」,中考前甚至被學校的老師視為「狀元」人選之一。黃宇軒稱,他一直懷疑在縣城的成績是不是自己的真實實力,會不會在縣裡拔尖,但在城市只能算「平庸」。因此,他希望可以去城區高中和「一群與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比一比」,並最終如願上了重慶一所重點高中。

「縣中難以考上好大學」,這是黃宇軒們普遍的觀念。

在陝西省安康市寧陝縣——2024年中考前十名中,有9人選擇去安康城區讀高中。縣中流失優質生源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2025年7月,寧陝縣人大代表、寧陝中學教師鍾應紅提出「關於留住我縣優質生源的建議」,從小學起,寧陝縣就有大量的學生轉出。優質生源的流失造成縣中每年「雙一流」學生的錄取比例小,很難考上好的重點大學。

寧陝縣教育體育局回復鍾應紅稱:「為有效遏制優質生源外流現象,每年選拔全縣小升初前50名學生在寧陝中學設立了一個創新實驗班,從創新實驗班近兩年中考成績來看,2024年前十名中有9名為創新實驗班學生,2025年前十名均為創新實驗班學生,但安康中學、安康高新中學2024年、2025年從我縣分別招錄10名、9名優質生源,導致我縣特優生源留不住。」

公開信息顯示,寧陝中學始建於1956年秋,是寧陝縣唯一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學。該校現有教學班44個,在校學生約2420人,創新實驗班自2021年秋季起開設,目的是每年鎖定全縣小升初前50名學生,遏制優質生源外流。但現實情況並不樂觀。

為此,鍾應紅建議,對在寧陝中學創新實驗班的學生出台相應硬性政策,比如初中三年後必須留在本校就讀高中。寧陝縣教育體育局回復稱,下一步,爭取減少縣域外學校在該縣錄取初三畢業生名額,同時辦好寧陝中學,擴大影響力,爭取優質生源外流現象能夠有效遏制。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楊華對縣中尖子生被「掐走」的現象感受頗深。楊華從2018年開始關注縣中教育,每年都會組織團隊去各地縣中調研,在調研了數十個縣、近百所中學後,他將調研成果匯聚成《縣中:中國縣域教育田野透視》一書,在這本書里,楊華認為縣中衰弱最直接的原因是「超級中學」的跨區域「掐尖」。

楊華在調研中發現,近年來從縣中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學生數量「斷崖式」下降。比如,湖北某縣的示範高中在2004年—2008年間,共有16名學生考上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但是在2008年—2021年間,卻沒有一個學生能夠考上清北,一本上線率也只有31%。

楊華在大量調研後得出一個結論:真正對縣中構成傷害的是「超級中學」的掐尖,而不是普遍認知中的縣級財政投入不足。他以湖北某縣為例,每年有十幾名尖子生被全省排名靠前的中學「掐走」,數十名學生被武漢其他中學「掐走」。

楊華認為,縣中振興首先需要規範「超級中學」的辦學和招生,掐斷「超級中學」跨區域掐尖的政策和利益鏈條。

事實上,為了留住縣中的優質生源,一些地方正在積極探索。2025年9月25日,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教育和體育局在答覆相關提案時介紹,為留住該縣優質生源,將優質生源留在縣內比例作為學校目標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其中要求「確保古藺縣優質生源留在縣內初中學校學生數達85%」。

根據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教育局在2025年9月23日公布的信息,2024年中考全縣前300名學生流出縣外共24人,和2023年的66人、2022年的38人、2021年的66人相比,外流優生已大幅減少。犍為縣教育局方面表示,接下來,會進一步加大對縣域學校的資金投入,使學生在縣域內也能享受到先進的教育資源。

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也在探索控制優生外流舉措。據泰順縣教育局此前介紹,當地探索實施師生獎教激勵和入學助困政策。由縣人民教育基金會安排資金專項用於鼓勵優生留在縣內高中就讀、激勵初中學校防控優生外流。

優秀老師如何「招得來」「留得住」?

縣中流失的不僅是優質生源,還有優秀教師。

中國目前的縣中辦學資金來源於「以縣為主」的教育財政。相較於縣級財政實力,省市優質高中能獲得的財政資源無疑更大,因而能以更優厚的薪資待遇從縣域吸引優秀教師。
由北京師範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發布的《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實施調研報告》(下稱《縣中提升實施報告》)提到,2023年,城區高中學校經費投入平均總量高出縣中2800多萬元,增速較縣中高出12個百分點。

除了城區高中更為優厚的薪資待遇的吸引,一些省市重點高中主動出擊,「挖走」縣域優秀教師的情況也不鮮見。

中部地區一位不願具名的縣中語文老師表示,這些年她身邊「有想法」「有追求」的老師基本上都去了城區高中,堅守在縣中的老師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年紀大的,計劃在縣中退休;另外一種是看中學校離老家近,便於照顧家人,縣中的老師處於「躺平」狀態的比較多。

新華社《半月談》此前報道稱,記者在走訪調研東中西部多個縣域中學發現,「培養即流失」「招聘無選擇」的師資困境正持續發酵。該報道稱,某中部省份一所縣中10多年來流失40多名中堅教師,有的剛在省級教學比賽中獲獎就被「挖走」。學校傾盡全力幫助老師參加教學比賽,一位地理老師拿了全國二等獎後就收到周邊省份市級學校拋來的「橄欖枝」,「對方學校說不要檔案,直接來就行,進人機制很靈活」。

上述報道稱,縣中的優秀教師「被挖牆腳」已形成連鎖反應。中部一縣區教育部門負責人介紹,由於當地經濟基礎相對較弱,鄰近的杭州、合肥等大城市「虹吸」走了許多老師。多地縣區教育部門負責人透露,舉辦教學比賽本是一種激勵,現在都不敢辦了,因為結果一公示,得獎的老師就成了省市級中學的「挖人目標」。一些省市級中學常以「免考入職」「人才引進」等方式吸引教師,有的教師為跳槽「拼死拼活要求放行」,還有的直接先辭職再到省市級中學入職。

在縣中,一方面難以留住優秀教師,另一方面又很難招到新的教師。前述不願具名的縣中語文老師表示,很多師範院校的畢業生並不願意到她所在的縣中教書,學校教師中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很少,「即便只要求本科學歷,但很多年輕教師也不願意來。」

作為縣中振興權威的實證研究之一,前述《縣中提升實施報告》顯示,城區高中教師招聘普遍要求具備研究生學歷,而許多縣中甚至難以招聘到本省師範大學畢業生。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凸顯,特別是物理、生物、歷史、音樂、美術、體育、心理健康等學科教師。

師資是縣中振興的「核心引擎」,很多縣中已將留住優秀教師視為「頭等大事」。

在前述振興縣中現場推進會上,江蘇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分享了縣中建設相關經驗。該人士介紹,江蘇實施「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已遴選25名縣域高中教師納入重點培育,為縣中留住「教學骨幹」;對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等實施「服務期制」,若出現違規引進,按「進一扣二」原則扣減流入地指標、補給流出地,遏制教師無序流動。

張志勇表示,教師是縣中振興的第一資源。由於受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縣中優秀教師「招不來」「留不住」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推進縣中振興,要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提升縣中教育質量的關鍵,通過配齊配強師資隊伍、加強師資培養培訓、優化教師待遇保障,努力把優秀教師穩定在縣中。

從「提升」到「振興」,讓縣中重新「強起來」

縣中一度「輝煌」。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一批縣中在高考升學率與辦學質量上遙遙領先,改變了千千萬萬鄉村學子的命運,如今活躍於社會各個階層的「70後」「80後」,很多都是通過縣中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然而,2000年前後,中國進入快速城鎮化階段,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動,縣域常住人口減少,生源基礎開始動搖。2010年前後,部分省市級高中通過跨區域掐尖招生,迅速形成「超級中學」,對縣中形成壓倒性競爭優勢。到2015年前後,越來越多的縣中連續多年未能有學生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縣中失落」的說法不脛而走。

為整體提升縣中辦學水平,2021年由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印發的《「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下稱《縣中提升行動計劃》),對深化招生管理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善辦學薄弱環節、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進行了系列部署。《縣中提升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包括「全面提高縣中教育質量」「促進縣中與城區普通高中協調發展」等。不過,多位學者表示,一些支持縣中發展的政策依然存在「落地難」的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楊玉春參與了《縣中提升行動計劃》監測,2023年以來對遼寧等8個省份開展了調研。他發現,不少省份的縣中運動場、圖書館、實驗室等基礎設施配備不足。調研縣市中,學校實驗器材,尤其是藥品購置存在困難。

為加快推動城鄉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2025年9月18日,《縣中振興行動計劃》正式發布,其中提到,縣中是完善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的關鍵著力點,在教育強國建設和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人口高質量發展中承擔著重要使命。

《縣中振興行動計劃》的主要任務包括:一是「擴資源」,涉及持續擴大普通高中學位供給,不斷提升農村學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機會等;二是「提質量」,包括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健全師資隊伍建設機制,提升教師能力素質,全面提升辦學水平等;三是「強保障」,涉及加大省、市兩級對教育基礎薄弱地區縣中的投入支持力度等;四是「優生態」,包括整治違規跨區域掐尖招生,防止縣中優秀生源流失等;五是「促融通」,涉及推動區域內高中特色多樣發展等。

「縣中振興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關乎教育公平的底線和溫度。」懷進鵬在2025年9月23日國新辦發布會上說。

懷進鵬表示,把縣中振興作為構建公平優質基礎教育的重點和突破點,主要考慮是縣域普通高中佔據普通高中的「半壁江山」,是縣域基礎教育的龍頭,在教育強國建設和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以及人口高質量發展中承擔著重要使命。縣中辦得好不好關係成千上萬學子,特別是鄉村孩子們的成長成才。

縣中興,則縣城人氣聚、產業興;縣中衰,則「空心化」加速。

武漢市副市長孟暉此前撰文指出,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多數家庭將子女教育看得無比重要,從教育的直接影響來說,如果縣中教育質量薄弱,那麼初中階段就會因為出口的導向性作用,生源開始外流,向優質高中所在地流動和聚集;由於義務教育採取對口直升政策,小學生源又會向優質初中校的對口小學流動和聚集。生源的流動帶動勞動力的流動,很多家庭為了讓子女擁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從子女小學甚至學前就走出縣域。

孟暉指出,縣中的問題是事關整個縣域經濟發展、事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問題,是事關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教育強國建設成效的問題。因此,需要針對性地補齊短板,振興縣中,穩定縣域教育生態。

破解「唯分數」「唯升學」傾向

縣中教育發展受到各方關注,但現實中城鄉教育鴻溝依然存在,縣中振興任重道遠。

據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團隊研判,隨著高中階段學齡人口「先增後減」的變動趨勢,預計中國普通高中在校生數在2032年將達4032.60萬人的峰值,學位需求增大,隨後普通高中在校生數逐漸減少,可能面臨教育資源供給過剩問題,部分地區的縣中可能被撤併、關停。

在這樣的形勢下,縣中發展如何合理布局無疑需要系統籌劃。總體而言,縣中應進一步建立注重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質量評價體系;有效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的應試教育傾向;形成優質、特色多樣的縣域高中新格局。

在縣中振興的過程中,規範招生秩序,遏制掐尖亂象無疑是關鍵一步。全國多地已嚴令禁止公辦、民辦高中跨區域「搶生源」,嚴格限制「超級中學」無序擴張。《縣中振興行動計劃》要求,全面落實屬地招生和「公民同招」政策,嚴禁省屬、省會城市高中違規面向縣域掐尖招生。合理確定縣中招生計劃,嚴禁無計劃、超計劃招生,嚴禁空掛學籍、跨區域搶挖生源。

針對縣中優秀教師「招不來」「留不住」的問題,《縣中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優化教師待遇保障。支持縣中在薪酬管理、考核機制方面進行改革,在職稱評聘、待遇保障方面給予縣中教師更大支持。

多位專家認為,應該循序漸進地面向縣中學生開展素質教育。截至2024年,中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已達92%,打造一批優質、特色多樣發展的縣中無疑是大勢所趨。

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強調,體育、美育、勞育這類學科不能被邊緣化、弱化,要鼓勵縣中舉辦綜合、科技、人文、藝術、體育、技術等不同類型的特色高中。

前述汨羅一中所在的汨羅市,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在全國範圍內,一度掀起「素質教育學汨羅」的熱潮。公開信息顯示,近年來汨羅持續推進「五育融合」,當地為「德智體美勞」每一育都出台質量評價細則,把學生綜合素質、過程性評價與學校年度考核直接掛鉤,體育、美育、勞動課程權重明顯提高;同時由教研室統一研發麵向農村學校的校本課程,確保村小也能開齊社團、非遺、楚辭等特色課。

據《湖南日報》報道,近年來,汨羅市投入十多億元資金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城鄉品質學校,先後改建20多所寄宿制學校,改擴建40多片運動場,建成20多個高標準圖書閱覽室、超過190餘個圖書角。「精品(汨羅)一中、優質(汨羅)二中、特色(汨羅)三中」的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全市絕大多數學生在當地就讀。

懷進鵬在2025年9月23日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要保證學生運動和休息的時間,堅持身心健康、健康第一的理念,要在縣中改革中深化落實,下大氣力整治超時學習、違規補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張志勇認為,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現嚴重的教育功利傾向,從根本上說是評價教育政績的標準越來越功利,有不少地方功利到只看考試成績,甚至只看「北清率」,最終把縣中推向惡性循環,教育生態的系統性崩潰也就隨之發生。加快縣中振興,必須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根據《縣中提升實施報告》的調研發現,「唯升學」導向嚴重製約縣中教育轉型發展。有的縣中教師績效工資80%綁定班級平均分;72.3%的被調研縣中教師坦言「職稱晉陞僅取決於所教班級排名」。這些評價導向倒逼教師「刷題提分」。

《縣中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著力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傾向。依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制定學校課程實施規劃,合理安排三年課程,開齊開足思想政治、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等國家課程,加強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強化學校選修課程建設,為學生提供分層分類、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開展校園體育、科技、藝術、閱讀、演講等社團活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促進縣域教育發展,切忌帶有短期、功利思維,期望馬上大見成效,而要為縣中振興提供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為縣域教育變革和教育生態重構提供充足的時間與空間。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