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 11 月

现实主义胜出“红军城战役”成西方幻觉崩溃起点

现实主义胜出“红军城战役”成西方幻觉崩溃起点

2025年10月15日,印度俄罗斯联合军演。(俄国防部)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週二(4日)分析指出,波克罗夫斯克(Pokrovsk,俄称红军城)的陷落不仅是军事失败,更象徵西方“自由霸权思维”的瓦解,强调,这场战争揭示了单极世界(unipolar
world)的终结与多极秩序(multipolar
world)的崛起,俄罗斯挺过制裁、重整军工、深化与亚洲及全球南方的贸易连结,反而使得西方陷入孤立,波克罗夫斯克的包围战,是俄方以现实主义击败意识形态的象徵。

俄罗斯总统普京10月30日,开放波克罗夫斯克战场给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外媒採访,并非出于人道考量,而是一场“现实主义的剧场”。他认为,这是普京在用战场影像向世界传递讯息,乌克兰军队陷入包围、补给枯竭、战线节节败退,而西方投入再多政治叙事和媒体叙事,也无法改变战场事实。

  政治、媒体叙事渲染太久,自己都信了

米尔斯海默指出,西方长期将这场战争误判为“民主对抗专制”的道德战,而非地缘政治的实力竞争。西方战略家误以为宣传、制裁与舆论能取代军事实力,但普京开放战场的举动,等于要让媒体亲眼见证乌军的溃败,使西方自编的叙事神话瓦解。

他分析,自2023年起俄军放弃全面进攻,改採“消耗战”与稳定包围策略,以时间、火力与补给线优势压垮对手。波克罗夫斯克战役就是这种策略的典范:俄军以耐心与纪律封锁乌军关键补给线,逼使乌军在心理与战略上双重崩溃。当克里姆林宫邀请外媒进入包围区时,等于宣告战局已定。

米尔斯海默批评,西方从2022年起就误判了这场战争,以为能透过北约扩张与军援逼退俄罗斯,却低估了莫斯科的决心与承受力。“现实主义告诉我们,国家面对生存威胁时会战到最后一刻,而对俄罗斯而言,乌克兰战争正是如此。”

他指出,随著战事拖长,乌克兰的人力、弹药与防空系统日益枯竭,西方援助也因内部政治压力与选举因素而减弱,美欧社会的经济负担、通膨与能源危机削弱了“团结挺乌”的意志,原本坚称的“道德联盟”开始出现裂缝。

西方忘了,大国政治的运行依循“均势”而非“仁慈”。西方误把霸权当作永久,把冷战后的胜利混淆为普世的合法性。三十年来,西方不断将军事联盟扩张至俄罗斯边界,干预他国的核心利益区,并以“自由”之名包装其行动

原本被设想为“孤立俄罗斯”的战略,如今反而演变成“西方与全球非西方世界的疏离”,这正是傲慢的产物,种错误的假设,认为全球秩序会顺从道德叙事,而非多极现实。

  现实主义击败意识形态,西方幻觉崩溃

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波克罗夫斯克战场不仅是一场军事包围的场景,更象徵著文明秩序的反转。如今,暴露于世界面前的已不是俄罗斯,而是西方,一个过度扩张、道德疲乏、战略迷失的集团。

自称“普世”的自由主义秩序,如今困在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西方误以为自己的霸权是永久的,把财富当成智慧,把媒体当成真理

他强调,这场战争揭示了单极世界(Unipolar world)的终结与多极秩序(multipolar
world)的崛起,俄罗斯挺过制裁、重整军工、深化与亚洲及全球南方的贸易连结,反而让西方陷入孤立。波克罗夫斯克的包围战,是俄方以现实主义击败意识形态的象徵。

米尔斯海默最后总结,每场战争终将回到权力的逻辑。当西方的信念超越实力、道德脱离现实,它就会变成脆弱与虚伪,波克罗夫斯克不是一场战役的终点,而是西方幻觉崩溃(which
Western civilization sees itself stripped of illusion)的起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