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会议的文件中,又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句话,引发了许多人的遐想和希望。
人们有理由对这句话产生希望。毕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老百姓搞钱容易,生活蒸蒸日上,人们对此记忆犹新。现在普通人搞钱越来越难,当然希望再次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氛围中去。
那么,这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是真的?如果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能持续多少年?
我不能给出答案。
但是我可以给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察标准,供你自己去观察、判断。
那就是,观察地方官员在干什么。
1990年代、2000年代前期,那是典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我记得,新闻联播里,经常报着“军队为改革开放护航”的新闻。不少基层干部停薪留职,下海经商。
走在小镇的街上,可以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搞钱的热情,社会喧闹而有朝气。我还看到税务所的大标语:“税务为经济发展护航”。
我还想:“军队可以打击破坏改革开放者,你们收税的,怎么为经济发展护航呢?”
后来了解多了,才明白当年的税务,确确实实做了一些推动经济发展的改进。
例如,包税制。他们税务的说法好像是叫核定税制。
举个例子,你开了个小饭店,你每天流水多少、成本多少,这个,税务部门也很难查得清楚。那么,税务部门就跟你谈:“要不,你一年交10万元税,我也不管你实际赚了多少钱,怎么样?”而且,随便你开多少发票出去,税务部门也不根据你开的发票让你缴税。
我知道北京有个朋友的企业,每年营业额几千万,利润应该在1000万左右,而税务部门给老板定的包税是:70万元。当我知道这个数字时,还想:“这税不算高啊,不错。没想到就连北京也能灵活处理税务。”
那么,北京的税务部门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因为全国其他地方都在这么做,以吸引投资,北京也就只能这么做。要不然,企业都跑其他地方去了。包税制,看起来税率不高,但,税务部门也节约了稽查成本。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了,民间有钱了,税源多了,税基宽了,税务部门的税收还增长了。地方官员把这叫做“放水养鱼”。所以那些年,地方财政在不到10年内,就从负债累累变成手里有大把钱花。
到了2000年代的后期,我去饭店吃饭,结账时,服务员问:“要发票吗?不要发票可以送你一瓶可乐。”我意识到,经济的高速增长可能要结束了。因为,包税制的时代结束了,开发票要按发票缴税了。
所以,这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是真的、能持续多久,不用去观察各种文件,只要看地方在干什么就好了。文件经常会写很多延续之前的文件的话。比如之前说了绿色经济,那新的文件也会重复一遍。又比如之前说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那么新的文件基本也不会去掉“高质量”这个定语(要是真的能去掉这个定语,那可太振奋人心了)。所以从文件中,你其实很难判断上面的重点。
如果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放水养鱼上,那就是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更具体地说,你可以观察一下书记县长外出招商的次数、税务是不是松了一点、环保局的人上门是不是少了一点、各部门聘的编外人员是不是减少了,等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县里有没有学习湖北的“一切国有资产证券化”、“不用则售”?
通过这些迹象,就能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是真的得到贯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