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 11 月

這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不是真的?

這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不是真的?

重要會議的文件中,又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句話,引發了許多人的遐想和希望。

人們有理由對這句話產生希望。畢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年代,老百姓搞錢容易,生活蒸蒸日上,人們對此記憶猶新。現在普通人搞錢越來越難,當然希望再次回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氛圍中去。

那麼,這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不是真的?如果真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能持續多少年?

我不能給出答案。

但是我可以給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察標準,供你自己去觀察、判斷。

那就是,觀察地方官員在幹什麼。

1990年代、2000年代前期,那是典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年代。我記得,新聞聯播里,經常報著「軍隊為改革開放護航」的新聞。不少基層幹部停薪留職,下海經商。

走在小鎮的街上,可以看到人們臉上洋溢著搞錢的熱情,社會喧鬧而有朝氣。我還看到稅務所的大標語:「稅務為經濟發展護航」。

我還想:「軍隊可以打擊破壞改革開放者,你們收稅的,怎麼為經濟發展護航呢?」

後來了解多了,才明白當年的稅務,確確實實做了一些推動經濟發展的改進。

例如,包稅制。他們稅務的說法好像是叫核定稅制。

舉個例子,你開了個小飯店,你每天流水多少、成本多少,這個,稅務部門也很難查得清楚。那麼,稅務部門就跟你談:「要不,你一年交10萬元稅,我也不管你實際賺了多少錢,怎麼樣?」而且,隨便你開多少發票出去,稅務部門也不根據你開的發票讓你繳稅。

我知道北京有個朋友的企業,每年營業額幾千萬,利潤應該在1000萬左右,而稅務部門給老闆定的包稅是:70萬元。當我知道這個數字時,還想:「這稅不算高啊,不錯。沒想到就連北京也能靈活處理稅務。」

那麼,北京的稅務部門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因為全國其他地方都在這麼做,以吸引投資,北京也就只能這麼做。要不然,企業都跑其他地方去了。包稅制,看起來稅率不高,但,稅務部門也節約了稽查成本。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了,民間有錢了,稅源多了,稅基寬了,稅務部門的稅收還增長了。地方官員把這叫做「放水養魚」。所以那些年,地方財政在不到10年內,就從負債纍纍變成手裡有大把錢花。

到了2000年代的後期,我去飯店吃飯,結賬時,服務員問:「要發票嗎?不要發票可以送你一瓶可樂。」我意識到,經濟的高速增長可能要結束了。因為,包稅制的時代結束了,開發票要按發票繳稅了。

所以,這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不是真的、能持續多久,不用去觀察各種文件,只要看地方在幹什麼就好了。文件經常會寫很多延續之前的文件的話。比如之前說了綠色經濟,那新的文件也會重複一遍。又比如之前說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那麼新的文件基本也不會去掉「高質量」這個定語(要是真的能去掉這個定語,那可太振奮人心了)。所以從文件中,你其實很難判斷上面的重點。

如果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資、放水養魚上,那就是真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更具體地說,你可以觀察一下書記縣長外出招商的次數、稅務是不是鬆了一點、環保局的人上門是不是少了一點、各部門聘的編外人員是不是減少了,等等。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縣裡有沒有學習湖北的「一切國有資產證券化」、「不用則售」?

通過這些跡象,就能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不是真的得到貫徹。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