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要建设人工智能(AI)时代的高速公路。”韩国总统李在明11月4日在国会施政演说中强调,明年是开启AI时代、开创国家百年新征程的历史性起点,必须全力追赶,韩国将以“跃升为AI三大强国”之一为目标。
韩国政府最新编制的2026年度预算中,10.1万亿韩元(约合535亿元人民币)将用于AI领域,约为2025年预算的三倍。尖端战略产业研发预算增至历史最高的35.3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9.3%。李在明还强调,韩国将在AI转型中同步推进“智能强军”,把传统武器体系升级为AI时代的尖端武器体系。
在上周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李在明提出人工智能倡议,韩美政府签署“科技繁荣协议”,承诺加强在AI、量子计算等新兴科技方面的合作。此外,芯片巨头英伟达还宣布向韩国提供26万枚尖端芯片,与韩国企业和政府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30日,韩国首尔,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期间,与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和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义宣在一家炸鸡店举行“炸鸡啤酒”会面并合影。视觉中国
图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懿黑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韩国经济面临结构性放缓压力,AI被视为开启新增长时代的钥匙。与此同时,韩国被夹在中美之间,不断面临选边困境,在此背景下,韩国战略界将科技实力看作是维持外交空间、确保战略自主的关键手段。此外,韩国还将AI定位为应对朝鲜威胁、提升国防能力的关键支撑。
“美国、中国、法国等主要国家在稳定的政策环境下持续对AI进行集中投资,而韩国在AI投资速度方面明显落后。”
韩国国会立法调查处调查官郑俊华在近期举行的AI相关研讨会上说。韩国《经济日报》称,韩国在AI产业的落后源于投资、人才、技术和生态等多重因素。
李在明并不避讳韩国AI产业起步较晚的事实,将其归咎于前任政府。他说: “在AI时代,如果晚了一天就落后一代人。”
面对后起之困,如何在中美科技竞争中加速追赶,成为韩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有车却没有司机,有枪却没有子弹”
韩国正面临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减少、国内通胀压力和需求不足的难题。根据瑞士IMD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韩国2025年国家竞争力由全球第20位下降到27位。
据统计,韩国GDP第一季度增长率为-0.2%,第二季度为0.7%。李在明6月在就职演说中表示,要通过对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尖端技术产业的大规模投资与支持,将韩国打造成产业强国。
李在明上台后在总统办公室首次设立AI首席秘书的职位,由在韩国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Naver公司长期负责AI研发工作的河正宇担任。他率先提出“主权AI”理念,在国家层面构建自主的AI产业生态体系。
AI指挥塔设立之后,韩政府便部署项目和投资,设立“30大先导项目”,包括15个“人工智能大转型”项目和15个超级创新经济项目,还计划设立规模超100万亿韩元的“国民增长基金”,用于投资人工智能等战略产业和能源基础设施等。
不过,此刻的发力似乎略慢一步。李在明在11月4日的演说中指责尹锡悦政府“浪费了宝贵时间”,“大幅削减了研发预算,导致创新发展倒退”。
尹锡悦上任的第二年,所有财政项目都从零开始重新审查,2024年度的国家研究开发预算与前一年相比削减了约4.6万亿韩元。这是自1991年以来的首次削减,即便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也没有削减过。
据韩媒MBC报道,2024年,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的一些毕业生抗议削减经费,遭到“封口”驱逐,一些正在进行的技术开发被迫中断,年轻科学家纷纷离开韩国。
韩国尖端技术人才外流现象日益恶化。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5年AI指数报告》,截至去年,韩国的AI人才净流出规模为每万人流出0.36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8个成员国中排名第35位,自2022年以来已连续3年呈负值。对此,韩国业界有声音称
“有车却没有司机,有枪却没有子弹。”
据《韩国时报》4月报道,韩国一位机器学习工程师透露,他在海外的年薪有50万美元(约合356.3万元人民币),而韩国领先企业提供的报价仅约1.3亿韩元
(约合64万元人民币)。除了薪资问题,韩国AI生态系统中还存在体制性问题——过度强调学术论文,而忽视实际产业经验,使得有实务经验的专家难以进入本土体系。
回溯上世纪60年代初期,韩国一度是研发荒漠,代总统朴正熙1962年提出建立科学技术相关政府部门和综合研究所,4年后韩美双方各投资1000万美元成立KIST,当时也面临严重的人才外流问题。
据《中央日报》报道,1960年代,为了让在美韩国科研人员回国,韩国政府为归国科学家提供优厚待遇,薪资是国立大学教授的三倍,并提供当时国内尚无的医疗保险。朴正熙看着科学家薪资表感叹:“比我工资高的人可真多。”
20世纪末,韩国出现“研发悖论”,意指高投入并未转化为成比例的经济增长,甚至出现“Peak
Korea”(韩国已到顶点)之说。由此,对科学技术人员的尊重和待遇大不如前,人才趋向选择医学院。
“韩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急需体制改革,以提升整体效能。”KIST资深研究员洪成珠对韩媒表示,
大学和政府出资的研究所应分工协作,创造未来产业,企业研究部门负责商业化。
三星与SK你追我赶,英伟达助力韩国AI项目
尽管在留住AI人才方面举步维艰,但韩国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半导体制造能力。AI应用的核心硬件之一是高带宽内存(HBM)芯片,HBM通过将DRAM芯片叠加,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并降低功耗。韩联社9月报道称,在HBM领域,SK海力士和三星的合计份额达到近80%,表明韩国企业目前主导着市场。
“英伟达使用的第一款HBM存储芯片就是来自三星。”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今年1月表示,“请记住,HBM是三星创造的。”
这番话既是一种出于尊重的认可,也提醒人们三星电子在AI浪潮中的失误。路透社指出,尽管三星曾是英伟达显卡关键组件的幕后功臣,但基本错过了AI带来的巨大商机。
三星去年营收高达2000亿美元,研发投入达240亿美元,远超国内竞争对手SK海力士和美国美光科技(Micron)。但如今,三星在HBM市场上反而落后了。
全球科技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报告显示,第二季度的全球HBM市场中,SK海力士以64%的份额居首,主要得益于其率先量产,并成为英伟达、谷歌等美国科技巨头的主要供应商。三星以17%的份额滑至第三位,落后于美国美光科技。
据韩媒报道,在聊天机器人ChatGPT出现之前,高带宽存储器的需求有限,三星高管因此将投资重点放在了利润率更低、产品更同质化的其他领域。此外,领导层真空也让公司失去敏捷性。三星第三代掌门人李在镕2017年因贿赂和挪用公款入狱,2021年被假释并在次年最终获得特赦。他的缺席被认为导致公司难以进行风险较高但必要的战略转向。
三星奋力追赶,去年任命郑永贤为联席首席执行官兼存储芯片部门负责人,重组了工程师团队并加大研发投入,旨在通过下一代HBM芯片(HBM4)扭转市场地位。据彭博社报道,2024年12月,三星的8层HBM3E获得英伟达的认证,这相较于最先进的12层芯片略显落后。
今年10月,三星与人工智能开发机构OpenAI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美国大规模数据中心项目“星际之门”(Stargate)提供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芯片。而SK海力士更进一步,11月5日表示已与英伟达就明年HBM4的供应完成了价格和数量谈判。
\”韩国虽为半导体产业强国,但在人工智能的核心资源方面仍高度依赖外部供应。\”赵懿黑指出,韩国的大型模型技术多依赖于OpenAI、Google等企业;云计算算力也主要依托美国企业提供的服务,如AWS与Google
Cloud。即便是在韩国最具优势的芯片制造领域,其产业体系也深度嵌套于由美国及其盟友所主导的技术生态之中,从芯片设计环节所需的软件(如EDA)到制造环节所需的关键设备都高度依赖美国及其盟友。
为了加速推动AI发展,李在明政府向英伟达伸出橄榄枝。黄仁勋10月底到访韩国,与李在镕以及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义宣在炸鸡店相聚,他们边喝啤酒边吃炸鸡的画面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10月31日,李在明会见黄仁勋,在会上表示韩国的目标是成为亚太地区的AI之都,将全力支援英伟达对韩国的投资。
一系列会晤后传出的重大消息是,英伟达与韩国科学技术部以及三星电子、现代汽车和SK集团达成协议,将提供超过26万块图形处理器(GPU),以助力启动韩国的AI项目。
根据协议,包括国家AI计算中心以及Kakao、Naver、NHN
Cloud等公司设施的数据中心,将部署超过5万块英伟达最新的AI加速器芯片。三星电子将建设一座“AI工厂”,内部将配备超过5万块英伟达芯片。
现代汽车将使用英伟达芯片开发AI模型,推动制造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SK集团将部署一批英伟达RTX Pro 6000
Blackwell服务器芯片,用于英伟达所称的亚洲首个“工业AI云”。
据美联社报道,黄仁勋在韩国与商界领袖交流时强调,AI和先进计算增加了对更多基础设施和产能的需求。他指出,韩国在软件、技术专长和制造方面具有优势。“当你将软件、人工智能技术和制造结合起来时,就有机会真正利用机器人技术——这正是人工智能的未来。”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30日,韩国首尔,三星电子瑞草大厦,三星电子公布第三季度财报,营业利润为12.1661万亿韩元,同比增长32.5%。视觉中国
图
中国技术压力下,韩国借力美国
今年1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公开推理模型R1
,给全球AI产业带来冲击,韩国也受到触动。据《京乡新闻》2月报道,DeepSeek震撼刺激韩国,政府以“AI三大强国”为目标展开迟来的攻势。有专家指出,DeepSeek是中国为争夺AI等尖端技术领先地位长期规划和努力的成果,这不只是企业的努力,更是通过改变AI生态对硅谷垄断施加制约,韩国也应构建这样的生态体系。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张慧智对澎湃新闻表示,产业结构方面,中韩具有同质性。自从中美科技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DeepSeek出现后,可以观察到从去年到今年,韩国派遣了很多民间、1.5轨的代表团赴华集中访问尖端科技企业,他们来访后反馈确实体会到了中国技术的强大,由此引发韩国强烈的焦虑感。
李在明政府上台后,希望将韩国企业在存储芯片生产中的优势与自主AI开发结合起来,已指示一些大型企业和有潜力的初创公司重点利用本土技术,开发国家级基础AI模型。
韩国科学与信息通信部(MSIT)8月宣布,选出5个财团来开发国家级AI模型,其中一个由韩国电信巨头SK电讯牵头,还包括游戏公司Krafton和芯片初创公司Rebellions等。
SK电讯基础模型办公室负责人金泰允(Taeyoon
Kim)对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表示,韩国有许多有能力创建大型AI产业的实体,“我们完全有可能建立一个完善的AI技术栈。”(注:技术栈是指在软件开发或系统构建过程中使用的一组技术和工具的集合。)
不过,鉴于技术供应链的复杂性,几乎没有国家可以单独完成整个体系,韩国财团也仍将依赖英伟达的芯片,以及亚马逊和微软等美国公司的部分基础设施。
张慧智指出,面对中国强大技术的压力,韩国与美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合作意志非常强烈,因为在资金、人才和开发技术上需要向美国借力。在科技领域,中韩未来既可以竞争也可以合作,但需要确定如何使合作与竞争形成良性循环。
10月29日,韩国与美国签署了“科技繁荣协议”,承诺将加强在AI、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合作。根据协议,两国将合作推进“全栈式”(涵盖了从前端到后端所有层次的技术和开发能力)AI技术出口。
在紧随其后的中韩领导人会谈中,双方也谈到了AI。据中国外交部网站,在11月1日与韩国总统的会谈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方愿同韩方秉持互利共赢原则,加快推动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二阶段谈判,深挖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绿色产业、银发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潜力,推动经贸合作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