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 11 月

黃仁勛「炸雞啤酒會面」背後:韓國欲躋身「AI三大強國」

「如今我們要建設人工智慧(AI)時代的高速公路。」韓國總統李在明11月4日在國會施政演說中強調,明年是開啟AI時代、開創國家百年新征程的歷史性起點,必須全力追趕,韓國將以「躍升為AI三大強國」之一為目標。

韓國政府最新編製的2026年度預算中,10.1萬億韓元(約合535億元人民幣)將用於AI領域,約為2025年預算的三倍。尖端戰略產業研發預算增至歷史最高的35.3萬億韓元,同比增長19.3%。李在明還強調,韓國將在AI轉型中同步推進「智能強軍」,把傳統武器體系升級為AI時代的尖端武器體系。

在上周結束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李在明提出人工智慧倡議,韓美政府簽署「科技繁榮協議」,承諾加強在AI、量子計算等新興科技方面的合作。此外,晶元巨頭英偉達還宣布向韓國提供26萬枚尖端晶元,與韓國企業和政府達成了一系列合作協議。

黃仁勛「炸雞啤酒會面」背後:韓國欲躋身「AI三大強國」

當地時間2025年10月30日,韓國首爾,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Jensen
Huang)在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期間,與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鎔和現代汽車集團會長鄭義宣在一家炸雞店舉行「炸雞啤酒」會面併合影。視覺中國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懿黑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韓國經濟面臨結構性放緩壓力,AI被視為開啟新增長時代的鑰匙。與此同時,韓國被夾在中美之間,不斷面臨選邊困境,在此背景下,韓國戰略界將科技實力看作是維持外交空間、確保戰略自主的關鍵手段。此外,韓國還將AI定位為應對朝鮮威脅、提升國防能力的關鍵支撐。

「美國、中國、法國等主要國家在穩定的政策環境下持續對AI進行集中投資,而韓國在AI投資速度方面明顯落後。」
韓國國會立法調查處調查官鄭俊華在近期舉行的AI相關研討會上說。韓國《經濟日報》稱,韓國在AI產業的落後源於投資、人才、技術和生態等多重因素。

李在明並不避諱韓國AI產業起步較晚的事實,將其歸咎於前任政府。他說: 「在AI時代,如果晚了一天就落後一代人。」
面對後起之困,如何在中美科技競爭中加速追趕,成為韓國面臨的重要課題。

「有車卻沒有司機,有槍卻沒有子彈」

韓國正面臨全球市場需求低迷、引進外國直接投資減少、國內通脹壓力和需求不足的難題。根據瑞士IMD國家競爭力評價指標,韓國2025年國家競爭力由全球第20位下降到27位。

據統計,韓國GDP第一季度增長率為-0.2%,第二季度為0.7%。李在明6月在就職演說中表示,要通過對人工智慧、半導體等尖端技術產業的大規模投資與支持,將韓國打造成產業強國。

李在明上台後在總統辦公室首次設立AI首席秘書的職位,由在韓國搜索引擎和門戶網站Naver公司長期負責AI研發工作的河正宇擔任。他率先提出「主權AI」理念,在國家層面構建自主的AI產業生態體系。

AI指揮塔設立之後,韓政府便部署項目和投資,設立「30大先導項目」,包括15個「人工智慧大轉型」項目和15個超級創新經濟項目,還計劃設立規模超100萬億韓元的「國民增長基金」,用於投資人工智慧等戰略產業和能源基礎設施等。

不過,此刻的發力似乎略慢一步。李在明在11月4日的演說中指責尹錫悅政府「浪費了寶貴時間」,「大幅削減了研發預算,導致創新發展倒退」。

尹錫悅上任的第二年,所有財政項目都從零開始重新審查,2024年度的國家研究開發預算與前一年相比削減了約4.6萬億韓元。這是自1991年以來的首次削減,即便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也沒有削減過。

據韓媒MBC報道,2024年,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的一些畢業生抗議削減經費,遭到「封口」驅逐,一些正在進行的技術開發被迫中斷,年輕科學家紛紛離開韓國。

韓國尖端技術人才外流現象日益惡化。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的《2025年AI指數報告》,截至去年,韓國的AI人才凈流出規模為每萬人流出0.36人,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38個成員國中排名第35位,自2022年以來已連續3年呈負值。對此,韓國業界有聲音稱
「有車卻沒有司機,有槍卻沒有子彈。」

據《韓國時報》4月報道,韓國一位機器學習工程師透露,他在海外的年薪有50萬美元(約合356.3萬元人民幣),而韓國領先企業提供的報價僅約1.3億韓元
(約合64萬元人民幣)。除了薪資問題,韓國AI生態系統中還存在體制性問題——過度強調學術論文,而忽視實際產業經驗,使得有實務經驗的專家難以進入本土體系。

回溯上世紀60年代初期,韓國一度是研發荒漠,代總統朴正熙1962年提出建立科學技術相關政府部門和綜合研究所,4年後韓美雙方各投資1000萬美元成立KIST,當時也面臨嚴重的人才外流問題。

據《中央日報》報道,1960年代,為了讓在美韓國科研人員回國,韓國政府為歸國科學家提供優厚待遇,薪資是國立大學教授的三倍,並提供當時國內尚無的醫療保險。朴正熙看著科學家薪資表感嘆:「比我工資高的人可真多。」

20世紀末,韓國出現「研發悖論」,意指高投入並未轉化為成比例的經濟增長,甚至出現「Peak
Korea」(韓國已到頂點)之說。由此,對科學技術人員的尊重和待遇大不如前,人才趨向選擇醫學院。

「韓國的國家創新體系急需體制改革,以提升整體效能。」KIST資深研究員洪成珠對韓媒表示,
大學和政府出資的研究所應分工協作,創造未來產業,企業研究部門負責商業化。

三星與SK你追我趕,英偉達助力韓國AI項目

儘管在留住AI人才方面舉步維艱,但韓國的獨特優勢在於其半導體製造能力。AI應用的核心硬體之一是高帶寬內存(HBM)晶元,HBM通過將DRAM晶元疊加,實現高速數據傳輸並降低功耗。韓聯社9月報道稱,在HBM領域,SK海力士和三星的合計份額達到近80%,表明韓國企業目前主導著市場。

「英偉達使用的第一款HBM存儲晶元就是來自三星。」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今年1月表示,「請記住,HBM是三星創造的。」
這番話既是一種出於尊重的認可,也提醒人們三星電子在AI浪潮中的失誤。路透社指出,儘管三星曾是英偉達顯卡關鍵組件的幕後功臣,但基本錯過了AI帶來的巨大商機。

三星去年營收高達2000億美元,研發投入達240億美元,遠超國內競爭對手SK海力士和美國美光科技(Micron)。但如今,三星在HBM市場上反而落後了。

全球科技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報告顯示,第二季度的全球HBM市場中,SK海力士以64%的份額居首,主要得益於其率先量產,並成為英偉達、谷歌等美國科技巨頭的主要供應商。三星以17%的份額滑至第三位,落後於美國美光科技。

據韓媒報道,在聊天機器人ChatGPT出現之前,高帶寬存儲器的需求有限,三星高管因此將投資重點放在了利潤率更低、產品更同質化的其他領域。此外,領導層真空也讓公司失去敏捷性。三星第三代掌門人李在鎔2017年因賄賂和挪用公款入獄,2021年被假釋並在次年最終獲得特赦。他的缺席被認為導致公司難以進行風險較高但必要的戰略轉向。

三星奮力追趕,去年任命鄭永賢為聯席首席執行官兼存儲晶元部門負責人,重組了工程師團隊並加大研發投入,旨在通過下一代HBM晶元(HBM4)扭轉市場地位。據彭博社報道,2024年12月,三星的8層HBM3E獲得英偉達的認證,這相較於最先進的12層晶元略顯落後。

今年10月,三星與人工智慧開發機構OpenAI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美國大規模數據中心項目「星際之門」(Stargate)提供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晶元。而SK海力士更進一步,11月5日表示已與英偉達就明年HBM4的供應完成了價格和數量談判。

\”韓國雖為半導體產業強國,但在人工智慧的核心資源方面仍高度依賴外部供應。\”趙懿黑指出,韓國的大型模型技術多依賴於OpenAI、Google等企業;雲計算算力也主要依託美國企業提供的服務,如AWS與Google
Cloud。即便是在韓國最具優勢的晶元製造領域,其產業體系也深度嵌套於由美國及其盟友所主導的技術生態之中,從晶元設計環節所需的軟體(如EDA)到製造環節所需的關鍵設備都高度依賴美國及其盟友。

為了加速推動AI發展,李在明政府向英偉達伸出橄欖枝。黃仁勛10月底到訪韓國,與李在鎔以及現代汽車集團會長鄭義宣在炸雞店相聚,他們邊喝啤酒邊吃炸雞的畫面在社交平台上廣為流傳。10月31日,李在明會見黃仁勛,在會上表示韓國的目標是成為亞太地區的AI之都,將全力支援英偉達對韓國的投資。

一系列會晤後傳出的重大消息是,英偉達與韓國科學技術部以及三星電子、現代汽車和SK集團達成協議,將提供超過26萬塊圖形處理器(GPU),以助力啟動韓國的AI項目。

根據協議,包括國家AI計算中心以及Kakao、Naver、NHN
Cloud等公司設施的數據中心,將部署超過5萬塊英偉達最新的AI加速器晶元。三星電子將建設一座「AI工廠」,內部將配備超過5萬塊英偉達晶元。

現代汽車將使用英偉達晶元開發AI模型,推動製造與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SK集團將部署一批英偉達RTX Pro 6000
Blackwell伺服器晶元,用於英偉達所稱的亞洲首個「工業AI雲」。

據美聯社報道,黃仁勛在韓國與商界領袖交流時強調,AI和先進計算增加了對更多基礎設施和產能的需求。他指出,韓國在軟體、技術專長和製造方面具有優勢。「當你將軟體、人工智慧技術和製造結合起來時,就有機會真正利用機器人技術——這正是人工智慧的未來。」

當地時間2025年10月30日,韓國首爾,三星電子瑞草大廈,三星電子公布第三季度財報,營業利潤為12.1661萬億韓元,同比增長32.5%。視覺中國

中國技術壓力下,韓國借力美國

今年1月,中國人工智慧企業DeepSeek公開推理模型R1
,給全球AI產業帶來衝擊,韓國也受到觸動。據《京鄉新聞》2月報道,DeepSeek震撼刺激韓國,政府以「AI三大強國」為目標展開遲來的攻勢。有專家指出,DeepSeek是中國為爭奪AI等尖端技術領先地位長期規劃和努力的成果,這不只是企業的努力,更是通過改變AI生態對矽谷壟斷施加制約,韓國也應構建這樣的生態體系。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張慧智對澎湃新聞表示,產業結構方面,中韓具有同質性。自從中美科技競爭愈發激烈,尤其是DeepSeek出現後,可以觀察到從去年到今年,韓國派遣了很多民間、1.5軌的代表團赴華集中訪問尖端科技企業,他們來訪後反饋確實體會到了中國技術的強大,由此引發韓國強烈的焦慮感。

李在明政府上台後,希望將韓國企業在存儲晶元生產中的優勢與自主AI開發結合起來,已指示一些大型企業和有潛力的初創公司重點利用本土技術,開發國家級基礎AI模型。

韓國科學與信息通信部(MSIT)8月宣布,選出5個財團來開發國家級AI模型,其中一個由韓國電信巨頭SK電訊牽頭,還包括遊戲公司Krafton和晶元初創公司Rebellions等。

SK電訊基礎模型辦公室負責人金泰允(Taeyoon
Kim)對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表示,韓國有許多有能力創建大型AI產業的實體,「我們完全有可能建立一個完善的AI技術棧。」(註:技術棧是指在軟體開發或系統構建過程中使用的一組技術和工具的集合。)

不過,鑒於技術供應鏈的複雜性,幾乎沒有國家可以單獨完成整個體系,韓國財團也仍將依賴英偉達的晶元,以及亞馬遜和微軟等美國公司的部分基礎設施。

張慧智指出,面對中國強大技術的壓力,韓國與美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合作意志非常強烈,因為在資金、人才和開發技術上需要向美國借力。在科技領域,中韓未來既可以競爭也可以合作,但需要確定如何使合作與競爭形成良性循環。

10月29日,韓國與美國簽署了「科技繁榮協議」,承諾將加強在AI、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領域的合作。根據協議,兩國將合作推進「全棧式」(涵蓋了從前端到後端所有層次的技術和開發能力)AI技術出口。

在緊隨其後的中韓領導人會談中,雙方也談到了AI。據中國外交部網站,在11月1日與韓國總統的會談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方願同韓方秉持互利共贏原則,加快推動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第二階段談判,深挖人工智慧、生物製藥、綠色產業、銀髮經濟等新興領域合作潛力,推動經貿合作提質升級。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