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持續三年的財務羅生門,迎來新進展。
10月27日,因未能在規定期限內履行復牌指引,諾輝健康(以下簡稱「諾輝」)被取消上市地位。這個曾被譽為「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股」的明星公司,正式退出資本舞台,11月14日將在其註冊所在地開曼群島進行清盤。
諾輝2015年創立於杭州,創始團隊出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創業方向瞄準的是結直腸癌、胃癌等高發癌種的居家早篩——不用去醫院做胃鏡和腸鏡,在家進行糞便採集,便可初篩癌症風險。2021年,諾輝在港交所上市,首日市值突破300億港元,被視為中國癌症早篩產業化的一個轉折點。
但風光僅維持了兩年。2023年諾輝被做空報告點名財務造假,2024年3月停牌,如今走到退市。醫療自媒體「健聞諮詢」的最新調查披露更多細節:諾輝的銷售為衝擊業績,默許經銷商向環衛工人購買公廁糞便作為檢測樣本,製造虛擬訂單。
體外診斷行業自媒體「IVD資訊」創始人張洪華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諾輝醜聞暴露的問題在於,體外診斷從設計、生產到市場銷售,本就是慢生意,很難單靠資本市場運作「快進」。

圖/視覺中國
港股最大造假案?
「公司每天和糞便打交道,你會覺得是很low的事情嗎?」諾輝創始人之一朱葉青曾在公開分享中提到,公司早期招人,他都會先拋出這個問題,嚇跑過許多面試者。
這一細節或許能讓外界更直接地認識這家公司。數據顯示,國內約八成的結直腸癌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諾輝核心產品之一是結直腸癌早篩試劑「常衛清」,用戶只需在家採集糞便,無創、無痛,郵寄到公司檢測,幾天後就能拿到結果。
諾輝切入了一個在國內幾乎空白的市場。2020年,「常衛清」成為國內首個正式獲批上市的癌症早期篩查產品,次年被寫進首部結直腸癌篩查指南,被認定是腸癌早篩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他產品,如「噗噗管」是國內首個獲批的便潛血自測器,「幽幽管」是國家葯監局批准的幽門螺桿菌自測器。此外,諾輝還布局了肝癌、鼻咽癌、宮頸癌等早篩產品線。

諾輝產品之一「幽幽管」幽門螺桿菌自測器 圖/視覺中國
2021年2月,諾輝登陸港交所,成為當時港交所18A生物科技公司中極少數打通了研發、註冊、商業化全流程的企業,也是國內首個在全流程實現完全合規的癌症早篩企業。
諾輝上市後的首份年報交出了亮眼成績。2021年公司營業總收入達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1.5%。其中,「常衛清」收入9720萬元,發貨量超66萬盒,同比增長168%;「噗噗管」收入近1.2億元,發貨量超580萬人份,同比增長104%。2023年,公司披露2022年的營收為7.7億元,同比大增259.5%,連續兩年實現近三倍增長。
但這一爆髮式增長引發了質疑。2023年8月,美國財經媒體CapitalWatch
發布做空報告,指控諾輝公布的2022年營收與其推算的銷售額相差近九倍。
該機構CEO朱江在近期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提到,最早關注諾輝源於2022年,該公司披露了階段性高速增長的業績,團隊準備買入其股票。但在研究財報時,分析師認為公司一些業績數據前後矛盾。
「我們最初只是想驗證,在醫院能不能開到這個產品。」朱江指出,尤其是在2022年疫情防控嚴格的情況下,醫療機構結直腸癌早篩產品銷量大幅增長,似乎並不合邏輯。於是,他們派調查員,去諾輝披露的有產品銷售的一些醫院核實。第一個難題是,由於疫情封控,醫院出入管控嚴格。即便進了醫院,當調查員以「不想做腸鏡,想使用『常衛清』檢測」為由諮詢時,醫生明確拒絕了這一請求。
在朱江看來,如果連醫生都不推薦,那上述銷量究竟從哪兒來?團隊隨後派出六名調查員,耗時16個月,深入走訪醫院、體檢中心以及電商渠道,廣泛訪談員工,重點關注終端的庫存情況,並深入分析財報與交易數據。在此基礎上,做空報告指出,諾輝在公立和私立醫療機構、民營體檢機構以及線上平台中,均存在誇大銷售的嫌疑。
做空報告還指出,諾輝也在通過各種方式及渠道進行壓貨,「常衛清」產品的有效期為12個月,諾輝會將一些產品壓到過期,下一年度該類產品便變成公司銷售財務數據中的確認收入,營造了銷量繁榮的假象。
2023年8月,在做空報告發布後,諾輝連續兩天強勢回應,認為這一報告失實且具有誤導性。此外,創始人朱葉青攜CFO高煜、首席科學官陳一友,召開盤中電話會回應,反指做空機構曾索要300萬元公關費遭拒。
面對虛增收入的質疑,朱葉青出示了2023年上半年納稅額超7500萬元的證明,卻未提供做空報告重點關注的2022年數據。此外,朱葉青指出,「常衛清」在臨床端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民營醫院和診所,而非做空報告重點提及的公立醫院或其體檢科。不過,朱葉青未正面回應為何在2022年疫情防控期間,旗下產品能夠實現高增長,以及電商平台銷售數據被指造假等問題。

諾輝創始人之一朱葉青 圖/視覺中國
不久後,公司發布了2023年半年報,上半年諾輝營收8.23億元,同比增長264.58%,上半年收入超過了上一整年。對諾輝而言,受到做空報告影響,公司股價短期內波動,隨後數月回升。風波似乎暫時平息。
拐點出現在2024年3月。作為諾輝業績的審計機構,德勤拒絕在2023年年報中籤字,並發函質疑其銷售真實性。同月,諾輝因無法發布2023年年報,被港交所強制停牌,股價定格在14.14港元。諾輝發布公告表示,公司成立獨立調查特別委員會,核查公司產品銷售真實性等相關問題。
半年後,外界沒有等到調查結果,諾輝的管理層卻發生震動。德勤員工在2024年9月9日辭任公司核數師職務,諾輝CFO高煜同日辭職。2024年末,朱葉青辭任董事會主席兼CEO。今年2月,在公司股東特別大會上,他被高票罷免執行董事職務。
年報遲遲難產,停牌18個月後,香港聯交所在10月22日發布公告稱,諾輝未能在9月27日或之前履行聯交所訂下的復牌指引而復牌,上市委員會決定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1)條取消該公司股份在聯交所的上市地位,於2025年10月27日上午9時起正式取消。多家基金公司已將其估值調至接近歸零。
「健聞諮詢」的近期報道補充了造假操作的細節:一些銷售為了偽造業績,和經銷商偽造虛擬交易合同,經銷商拿到回扣,向環衛工人購買公廁糞便作為檢測樣本,甚至一份樣本會拆分給多個虛假檢測賬戶。
朱江曾表示:「諾輝的這個案例,很可能是『港股通』開通以來,甚至是香港開埠以來,陷入『造假』等惡性糾紛中金額最大的股票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退市並不等同於公司造假事實被認定。朱江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他在2023年9月向香港廉政公署郵寄材料,舉報德勤在諾輝審計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端行為,但尚不知調查結果。截至目前,香港聯交所與香港證監會均未發布任何公告,確認諾輝存在虛假銷售等違規行為。本刊曾就獨立調查的進展情況向諾輝發送郵件詢問,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任何回復。
「早篩產品不是快消品」
作為中國癌症早篩領域的頭部公司,諾輝為何遲遲交不出財報,難以擺脫造假指控困境?多位行業觀察者認為,這與其商業模式有關。
朱葉青曾多次公開表示,希望把腫瘤早篩產品做成「快速消費型醫療產品」。「常衛清」對標的是美國Exact
Sciences的同類產品Cologuard,這是全球首款基於糞便DNA聯合便潛血檢測的腸癌篩查試劑。Cologuard在2014年獲得FDA批准,並被納入聯邦醫保,2020年銷售額高達8.2億美元。朱葉青相信,這種「糞便樣本+居家檢測」的輕醫療模式,中國雖然是空白市場,但商業模式同樣可行。
2023年,國家衛生健康委曾發布通知,要推廣癌症早診早治,完善並推廣包括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宮頸癌等重點癌症早診早治指南。但問題在於,國內的癌症早篩市場還處在起步階段。
周漫琪在一家癌症早篩企業的市場部門工作了八年,公司也推出了結直腸癌、胃癌等早篩產品。她向《中國新聞周刊》坦言,當初看到針對諾輝的做空報告時「並不意外」。「體外診斷還是一個很傳統的領域,癌症早篩產品不是快消品,多打廣告不一定能賣出去。」周漫琪提到,國內目前技術成熟的產品,從研發上市到進入醫保,再到實現全國推廣,即使進展順利,也大約需要十年,而且業績也不如當時的諾輝好看。相比之下,諾輝在上市後披露的增長速度太快了。她還注意到,在公立醫院推廣本公司產品時,很少見到「常衛清」的身影。
公開資料顯示,諾輝的銷售渠道包括醫院、民營體檢機構、電商平台,以及保險公司、連鎖藥店等。朱葉青曾直言,未來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市場前景廣闊,但在大眾接受之前,還是得先獲得醫生的認可。因為多數用戶第一次使用,往往是在醫生推薦或體檢機構中完成。
進入醫療機構,是諾輝商業化的關鍵,但這條路並不好走。諾輝在2022年8月曾對外披露,「常衛清」
這個產品有更強的臨床屬性,如果要進入醫院,需要先拿到定價,再轉入醫院操作系統銷售,過程長,不是一上市馬上就能賣。
周漫琪也了解到,諾輝一直在嘗試打通醫院渠道,但高昂的定價成了主要障礙。公司官網顯示,「常衛清」售價為1996元。原CFO高煜曾透露,「常衛清」的出廠價在不同渠道有差異,在臨床、DTC(直接面向消費者)和民營體檢三個渠道的單價區間分別為1200—1600元、600—1200元和300—500元。該產品未被納入醫保。
周漫琪介紹,產品獲得國家葯監局批准上市後,銷售團隊首先需要前往醫院,說服檢驗科主任認可該產品在臨床上的必要性。檢驗科同意試劑盒進入醫院後,銷售團隊還需前往消化內科、體檢科等相關科室講解產品,讓醫生充分理解並認可。此外,產品價格還需納入醫院的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目錄。周漫琪坦言:「一個早篩產品如果想在醫院有上千元的高定價,價格監管部門很難批准。而且醫生開這麼貴的項目,也會面臨很大的壓力。」
此外,結直腸癌早篩產品進入公立醫院,更大的競爭對手是腸鏡檢查。腸鏡是結直腸癌診斷的「金標準」。在三甲醫院,無痛腸鏡費用在1000至2000元之間,部分體檢機構甚至更便宜。相比之下,早篩產品雖具備無創、便捷等優勢,但在高昂的價格下,其優勢非常有限。
體外診斷自媒體「醫業觀察」創始人星哥也指出,大家日常做一次全身體檢,幾十個項目加在一起不到2000元。但光檢測結直腸癌就要近2000元,即便結果陽性,還需要通過腸鏡來確診,普通人可能很難接受。
而Cologuard在美國能賣得好,是因為當地腸鏡預約很難,而且價格非常昂貴。據報道,美國腸鏡檢查費用為2000—3000美元,腸癌早篩產品價格大概是600美元,而且能被醫保報銷。
儘管諾輝曾回應,「常衛清」在臨床端的收入主要不是來自公立醫院或其體檢科,而是大量來自民營醫院和診所,比例超過九成,但做空報告顯示,調查團隊對全國排名前200的私立醫院及一線城市217家高端私立醫院進行了調研,調查結果不支持諾輝此前聲稱的「常衛清」銷售量顯著增加,「相反,我們發現產品銷售相當有限」。
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市場同樣難啃。諾輝通過體檢機構、保險公司、電商平台向大眾銷售其產品,但挑戰仍在於社會對早篩產品的認知度較低。
近年來,張洪華長期關注諾輝的營銷。諾輝的確在品牌傳播上走得更靠前,曾多次把話題推上微博熱搜,做出了產品的品牌和溢價。但他直言,這個市場仍是小眾。
周漫琪回憶,她管理市場部時,曾在電商平台開設官方旗艦店。除非做促銷活動,平時銷量慘淡,最後不得不砍掉這個業務。「除非全民有檢測意識,否則沒有人會在電商平台主動搜『腸癌早篩』產品。」
周漫琪提到,體外診斷類產品短期內很難快速盈利,這在醫療領域是共識。「企業要想真正打開市場,還得把錢花在研發上,把檢測成本降下來。」她舉例說,目前甲基化檢測周期一般需要8小時,「如果能縮短檢測周期,減少人力成本,早篩產品才有更大的降價空間」。

2021年2月18日,諾輝健康於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圖/諾輝官網
4000多名散戶如何維權
諾輝已於近期退市,並計劃於11月14日在其註冊地開曼群島舉行清盤程序。公司從資本市場徹底退出後,受損的個人投資者成為外界關注的群體。
朱江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提到,諾輝停牌初期,不少股民仍抱有樂觀預期,直到去年底,創始人朱葉青辭任董事會主席兼CEO後,投資者情緒才明顯轉變,上百名個人投資者主動聯繫朱江團隊,尋求維權途徑。
截至10月下旬,已有超過4300名投資者在CapitalWatch完成登記,累計申報損失金額逾7億港元。朱江團隊也聘請多名律師,牽頭組織個人投資者維權聯盟,探索集體訴訟的法律路徑。據朱江粗略統計,在這4000多名投資者中,約六成是在做空報告發布,看到諾輝公開回應後買入股票,不少人投資額在80萬至180萬元之間。
朱江回應,團隊早前的調查材料和錄音,已遞交至香港證監會、香港廉政公署等監管部門,「我們是最適合做這件事的,而且作為媒體也不願意錯過這麼大的事件」。
但維權的法律路徑並不明朗。在今年9月舉行的「諾輝健康投資者跨境證券法律支援研討會」上,朱江團隊邀請的維權律師指出,根據現行法規和既有案例,集體訴訟必須建立在虛假陳述被最終認定成立的前提下。目前,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尚未對諾輝事件作出明確認定,個人投資者在收集證據時面臨的難度極大。朱江也坦言,律師明確指出,做空機構掌握的材料屬於媒體或調查公司的證據,在法官面前大部分都不成立。
更複雜的是,諾輝註冊地在開曼群島,主營業務在內地,上市地在香港,跨越多個司法轄區。香港和內地監管制度、信息披露規則等方面有明顯差異。內地證券法允許由投資者保護機構發起集體訴訟,由上市公司賠償後,再向造假高管追償。但在香港,法律體系不同,一個主流的維權方式是,利益受損的股東向香港法院申請,指派清盤人代替董事會職責,代表公司追究造假高管的法律責任。
朱江介紹,目前維權團隊正推動通過申請清盤,獲取公司財務賬冊,以釐清資金流向。「律師告訴我們,現在最核心的問題是賬本。」他說,沒有賬本,就無法查清公司的資金去向。根據香港相關法律,雖諾輝註冊地在開曼群島,但仍可在香港本地發起清盤程序。目前,朱江團隊正在物色合適的清盤人,計劃由其正式向香港法院提出申請。
上述負責維權諮詢的律師表示,在諾輝風波中,許多維權股民來自內地,他們希望通過這一案例,引起香港立法機構對中小投資者保護的重視。但他也坦言,最終結果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