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本是叙旧情、话当年的暖心场合,可上海陈女士组织的这场18人同学聚会,却因为一顿饭闹到对簿公堂。
这事不仅让多年同窗情谊变了味,更给大家提了个实实在在的醒。
01 热心组局,餐桌上毫不手软
陈女士在上海打拼多年,事业小有成就,身边人都戏称她“女富婆”,这事不少老同学也早有耳闻。
同学聚会本是叙旧情、话当年的暖心场合,可上海陈女士组织的这场18人同学聚会,却因为一顿饭闹到对簿公堂。
这事不仅让多年同窗情谊变了味,更给大家提了个实实在在的醒。
01 热心组局,餐桌上毫不手软
陈女士在上海打拼多年,事业小有成就,身边人都戏称她“女富婆”,这事不少老同学也早有耳闻。
去年年底,她翻看老同学群,发现大家好久没聚,就主动在群里吆喝:“好久不见,我组个局,大家聚聚聊聊!”
群里瞬间热闹起来,18位老同学纷纷响应,很快就约定了周末在一家高档餐厅碰面。
聚会当天,陈女士早早到了餐厅订好的包厢,看着陆续赶来的老同学,聊起上学时的趣事,气氛格外热烈。
点菜的时候,有人直接拿起菜单就往贵的点,龙虾、鲍鱼、帝王蟹挨个勾选,还点了好几瓶高档红酒。
陈女士看在眼里,心里犯了嘀咕,但想着难得聚一次,也没好意思多说什么。
全程大家推杯换盏,没人提一句费用的事,陈女士以为大家默认是AA制,也就没主动开口。
02 买单时刻,气氛瞬间冻结
酒足饭饱后,服务员拿着账单过来,总金额46888元,着实不低。
陈女士提议大家AA制,没想到几位同学却往后退了退,齐刷刷看向她:“陈总,今天你组局又这么有钱,这顿饭肯定得你请啊!”
这话当场让陈女士愣了神:“我就是牵头组织大家聚聚,没说要请客啊!咱们这么多人,一顿饭下来不少钱,AA制不是更合理吗?”
这话一出,包厢里的气氛瞬间降到冰点。
有同学当场翻了脸:“哪有发起人不买单的道理?你这么有钱,还差这点饭钱?”还有人说:“早知道是AA,我也不会点这么贵的菜!”
双方各执一词,吵得面红耳赤。
陈女士觉得委屈,自己好心组局,反倒被道德绑架;同学们则觉得,陈女士明明有钱,却舍不得请客,太不够意思。
最后陈女士平静地对服务员说:“我们一共 18 位同学加我,总共 19 人,每位分摊2460元,多余部分我来承担。”
陈女士无奈地摇了摇头,结清了自己承诺的部分,随后离开。

03 对簿公堂,法官道出关键
让陈女士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她竟然被18位老同学联名告了,要求她支付当天的全额餐费,理由是“发起人就该买单”。
法庭上,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发起人是否有义务买单”。
同学们坚持说,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同学聚餐,历来都是发起人请客,这是“潜规则”;而且陈女士经济条件好,理应由她承担。
陈女士则拿出聊天记录证明,自己只说了“组局聚聚”,从没承诺过“我请客”,大家点菜时也没提前告知会由她买单。
法官听完双方陈述后,给出了明确判决:陈女士仅需承担自己的那份消费,驳回18位同学的诉求。
法官解释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成年人之间的民事行为要以明确约定为依据,没有明确承诺的话,不能默认一方承担义务。
聚会发起人不等于“请客者”,不能用所谓的“潜规则”替代明确约定。
04 风波过后,更懂相处之道
判决结果出来后,不少人都觉得解气。
有网友说:“凭什么有钱就要买单?友情不是这么绑架的!”
也有人感慨:“现在的同学聚会,怎么就变味了?”
其实这事儿根本没必要闹到法院—— 要是陈女士组局时就说清楚“AA制”,要是同学们点菜时多想想“谁来付钱”,要是双方能好好沟通而不是互相指责,都不会走到这一步。
同学情谊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无关贫富、不掺利益,要是把“占便宜”“比有钱”那套搬进来,再深的情谊也经不住折腾。
这起纠纷也给大家提了个醒:不管是同学聚会还是朋友聚餐,费用怎么算,最好提前说清楚,丑话说在前面,反而能避免后面的麻烦。
消费的时候也要理性,别因为觉得“有人买单”就肆意挥霍,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希望以后的聚会,大家都能少点算计、多点真诚,让相聚回归本来的意义——聊聊过往,说说现在,珍惜那份最纯粹的同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