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來源|圖蟲創意
從「霸總征服全世界」爆火出圈至今,國內短劇出海之路,已超過3年的時間。
與國內誕生過上線8天充值金額破1億元的爆款短劇《無雙》一樣,出海短劇2024年同樣創造了一部票房高達3500萬美金(摺合人民幣2.5億元)的標杆短劇《離婚的億萬富翁繼承人》。
起步略晚的海外市場,雖然在規模上與國內短劇市場還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後者的四分之一體量,但仍處於高速增長階段。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504.4億元,首次超過電影票房總量(約470億元),同比增長34.9%。而2024年微短劇海外營收超過18億美元,約等於127.6億元人民幣。
海外短劇增速依然可觀。短劇自習室報告顯示,根據《2025海外短劇行業報告(上半年)》數據,僅2025年上半年,海外短劇市場的收入就達到了10.88億美元,同比增長249%;下載量累計突破5.26億次,同比增長451%。
但是,時代的紅利似乎並沒有讓入局的玩家們賺得盆滿缽滿,幾家頭部出海短劇平台皆處於虧損之中。出海短劇製作人向Tech星球表示,80%-90%的劇是回不了本的。

頭部平台皆虧損
從營收來講,短劇出海第一梯隊玩家分別是:ReelShort(楓葉互動)和DramaBox(點眾科技)。據第三方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兩大平台分別以1.3億、1.2億美元收入位列行業第一第二,兩者合計佔據海外短劇市場超70%份額。
不過,行業地位不代表盈利能力。頭部玩家ReelShort今年上半年虧損4651.15萬元。
數據顯示,ReelShort2025年上半年營收3.84億美元,同比增長達270%,接近2024年全年的收入體量。但由盈轉虧,上半年凈虧損4651.15萬元,而去年同期ReelShort凈利潤達2293.34萬元。
ReelShort增收不增利,中文在線同樣如此。
中文在線是最早布局短劇出海的玩家之一,旗下微短劇平台共有4款,分別為ReelShort(現獨立運營,中文在線間接持股楓葉互動49.24%)、Sereal+、UniReel,以及今年4月份新推出的FlareFlow。
10月底,中文在線發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公司營收達4.55億元,歸母凈虧損為2.94億元。今年1-9月,該公司實現營收10.11億元,同比增長25.12%;凈虧損5.20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76.64%。
目前,FlareFlow是中文在線公司戰略重點之一,Sereal+已終止投放。一位接近中文在線的知情人士稱,FlareFlow大概位於出海短劇第二梯隊,是中文在線最重視的業務,也是公司表現最好的。FlareFlow目前以譯制劇為主,上線3個月,平台月充值收入增速超500%,平均日活躍用戶(DAU)約60萬,且保持每周10萬量級的增長態勢。
截至目前,FlareFlow上線超3000部短劇,覆蓋全球177個國家和地區,FlareFlow自主製作的本土劇超過40
部,月均上線十幾部。根據DataEye研究院預估,FlareFlow雙端內購收入超2000萬美元,雙端下載量超1900萬次。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FlareFlow的增長或許直接加大了中文在線的虧損,平台在燒錢換增長。今年1-9月,中文在線的銷售費用達6.60億元,同比激增94%。其中,第三季度的銷售費用達3.94億元,單季度銷售費用率高達87%。而銷售費用激增或與公司加大海外短劇投放力度直接相關。
DramaBox雖然沒有披露相關數據,無從得知其真實收入情況,但出海短劇平台今年都在瘋狂燒錢投流,能否回本都很難說,更別提盈利。
另一位出海短劇玩家,今年增勢不錯的崑崙萬維,也處於增收不增利的虧損之中。
崑崙萬維今年在出海短劇市場上表現不錯,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DramaWave平台年化流水收入ARR突破2.4億美元(單月流水收入突破2000萬美元),月活躍用戶量突破1000萬、下載量突破3000萬,用戶規模成功躋身行業前五。
但崑崙萬維發布的2025年三季度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單季營收20.72億元,同比增長56%;歸母凈利1.9億元,同比暴增180%;扣非後凈利1.86億元,同比猛增177%。但前三季度(1-9月),營收增長51.63%至58億元,但歸母凈虧損為6.65億元,同比下降6.19%;扣非後凈虧損6.74億元,同比下降3.88%。

80%至90%回不了本
國內短劇市場免費短劇紅果一騎絕塵,但在國外,位元組系沒能延續集團優勢。
雖然年初,位元組推出了首個海外短劇平台Melolo,增速也還算迅猛。番茄的Minishorts在美國市場一度闖進了應用內購收入前十。但與其他家相比,位元組眼下在海外還複製不了另一個紅果,海外市場仍是付費短劇為主。
短劇出海門檻在變高。
雖然出海短劇沒有國內短劇卷,但是門檻高了很多。接近中文在線的知情人士向Tech星球表示,因為如果是文化適配度不高的短劇,外國人肯定不愛看,海外付費主流人群是北美付費用戶,他們購買力是最高的,但與此同時要求也非常高,本地化的程度要很高,這就需要海外人才,或者至少是留學生這樣的人才,所以無論是用人成本還是內容,整體製作成本都會高出很多。
出海短劇公司Content
Republic負責人馮祚臨表示,今年一個明顯感受是,短劇出海玩家都不敢輕易嘗試了,因為海外短劇成本比較高。據她了解,除了ReelShort以外,其他公司都有硬性規定:只拍翻譯劇在海外投放跑出成績的項目,只翻拍確定性比較大的項目。大家開始以翻譯劇數據為導向,翻拍已經被市場驗證過的爆款。
爆款短劇數量在減少。某頭部平台對製片人考核指標是,十部短劇之中有一部成為爆款就屬於不錯。市場上宣稱自己爆款率為20%的,實際上都達不到。業內有一套自己的計算公式,一部投資15萬美元的短劇,差不多要乘以10倍,投到150萬美元才能回本,所以很多項目是回不了本的,「大概80%-90%回不了本」。
Content
Republic2023年入局出海短劇,從最初海外短劇製作公司逐漸發展到現在製作公司+平台,短劇產量也從一開始的一個月一部,到今年2月爆發,一個月產能達到5-6部。
馮祚臨向Tech星球介紹,她們公司比較本土化,在美國擁有自己的本土編劇團隊,最初拍攝輕喜、逆襲題材的短劇多一些,後來各種題材都有涉獵,像校園、狼人、虐戀等等,公司對題材包容創新度比較高,原創劇佔90%,其他也會向外採購版權。
市場在繁榮增長,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一線從業者感覺今年反而變得有點各自為戰。馮祚臨稱,版權費用現在一部在3-10萬元左右,這部分變化不是特別大。但她明顯感覺到,今年英文首發劇價格以及供給都在明顯的下降。感覺大家更封閉了,從上半年的百花齊放,市場上有很多交易,變成現在大家各自為戰,自己獨家發行,市場供給少了,收劇的也少了。
海外市場更看重獨家性。馮祚臨表示,一部劇被不同平台投放容易被分流,自家平台就不太容易起量。現在除了大平台,其他中腰部玩家更傾向於獨家,不太喜歡聯合首發、也不太願意把自己的劇放出去了。大平台願意收劇,大量採購是自己能消化,本身DAU足夠高。

出海短劇洗牌
海外市場,短劇出海企業仍然毫無爭議的佔據霸主地位。
數據顯示,2025年第三季度,海外TOP30短劇應用中,93.52%的收入份額為中國應用。
但今年,市場也湧現出很多行業黑馬,不止中國短劇出海公司,其他如烏克蘭的My
Drama、印度公司推出的KukuTV等海外本土玩家也在崛起。此外,迪士尼等海外巨頭也在湧入短劇市場。
玩家增多,而市場規模目前還比較有限。馮祚臨表示,整個市場沒有那麼大,流量價格上漲,投流費用變高了,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頭部效應帶來的規模效應也更明顯。製作公司階梯性、分化性比較強烈,頭部公司議價能力更強,可以拿到更高的預算,而普通公司則更難入場,能拿到的項目更少。
海外本土劇成本不斷上漲。洛杉磯演員變貴了,價格上漲比較多,以前一部出海短劇成本大概12-15萬美元,現在則需要15-18萬美元。為了縮減成本,出海短劇公司現在更多項目開始拿回國內拍攝,用以降低製作成本。
投放開始制定ROI(投資回報率)生死線。海外投放與國內短劇投放不一樣,不是看單日消耗,海外投放邏輯是把用戶買進來看他的長期價值,產品、增長、變現,平台會計算出一個回本周期,比如說60天、90天回本,然後以回本周期定運營周期,再量化去卡ROI,很多平台都卡0.3、0.4。中腰部公司為了確保能夠生存,需要設置更高ROI。
出海短劇變現方式大概有兩種,一種是依靠投流的付費模式,另一種是版權變現,包括聯合首發劇、二輪劇以及IP授權等。
今年海外短劇平台策略轉變,導致短劇價格也跟著一起波動。原來一部聯合首發短劇價格是3-4萬美元,現在幾乎腰斬。
二輪劇也下降很多,一位出海短劇製作公司員工透露,他們二輪劇大概1000元人民幣一部,但最低成交價2萬人民幣,即大概一次性採購10-20部。今年價格跟以前相比下降不少,去年十部短劇價格是4萬元。
負責出海短劇翻譯工作的公司,也不得不將利潤空間壓縮到極致。影視出海本地化項目經理Lee表示,海外遊戲本地化的毛利潤過去是控制在30%-50%,而目前她負責的短劇項目,稅前毛利率則只能控制在20%以內。
AI對短劇的影響逐漸變大。中文在線、崑崙萬維等公司都在加碼AI能力。Lee表示,她的公司翻譯劇以女頻劇為主,霸道總裁愛情劇比較多,最近多了一些東南亞的譯制劇,懸疑、恐怖類型開始增多。此外,AIGC的真人短劇,AI漫配音需求增多。
整個2025年,出海短劇市場都處於行業洗牌期。有人湧入,有人賣掉平台退出,或是轉型以採買翻譯劇為主,心態變得保守,不再搞製作。頭部公司忙著燒錢換增長,衝擊市場規模、沖體量,小公司則努力尋求自轉,打正收支,存活下去,「存活不下去的公司,今年年底可能都會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