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播已經度過了以「大胃王」為噱頭的瘋狂年代,作為一種互聯網娛樂內容,它依然有求流量、博關注的一面。而在很多「吃播鐵粉」的眼裡,這些更日常甚至有些重複的吃播內容,已經慢慢轉化成為了某種「陪伴」單品。
提起吃播,你肯定不陌生。十年前,一批日韓吃播博主走紅網路,養眼的顏值、巨量的食物、ASMR咀嚼音享受……一度成為很多人的深夜賽博代餐。
這兩年,吃播又玩出了新花樣。
一位叫「米飯仙人」的日本小哥,面對眼前一盤高高隆起的米飯和一小撮日式配菜,陷入「暈碳」沉思;「霸總」面相的韓國男人王輝,夾起一筷盤子里的生拌肉,完成一萬個誇張動作和表情,來表達對眼前美食的熱愛。

超絕飯菜比。(圖/米飯仙人FFyasueda)
像米飯仙人和王輝這樣的日韓吃播博主,在本國人氣不高,但被搬運視頻到中國社交平台,卻意外地火了。他們開始入駐中國的B站、小紅書和抖音,開啟「闖中」賽道。

網友模仿王輝浮誇的吃相。(圖/小紅書)
有意思的是,這輪日韓吃播博主在國內的紅,屬實是「黑紅」。
從日本社畜的無油三餐、「納豆支配」恐懼,到韓國人桌上的「泡菜車隊」、生魚生肝,就這些日常飯菜,他們吃得越香,評論區的中國網友越懷疑人生,不斷拋出余華老師的《活著》確認精神狀態。
於是,背靠著八大菜系的中國網友們,開始飯桌上的「文化輸出」——向日本人韓國人安利各種中華美食,「真的,吃點好的吧。」
東亞三國手牽手,一場曠日持久的「美食爭霸」開始了。
「日本人只愛米飯,韓國人狂炫生食」
「這哥兒們做吃播,怎麼越吃越瘦了。」一位叫「壽也Toshiya在東京」的博主賬號下面,全都是擔心這位日本打工人身體健康的中國網友。
只見小哥興緻勃勃地分享著日本人的家庭自炊日常——把冷凍飯糰扔進微波爐,把納豆從盒子里攪拌拉絲,把生雞蛋扣進碗里。

納豆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圖/壽也Toshiya在東京)
被調侃「過年了」的飯桌組合,則是香烤多春魚、雞蛋卷、蘿蔔乾和電飯鍋蒸出來的米飯,屏幕里的他吃得嘎嘎香,屏幕外的網友評論:「敢不敢放多點油」?
日本餐食的「飯縮力」表現還不只是這些。儘管以飲食清淡著稱,日本人在餐桌上蔬菜的選擇也並不算很多,包菜、豆芽、大蔥已經是個中翹楚,讓萬千原本不愛吃菜的中國遊客,在日本逮住就猛炫,一解便秘之苦悶。
而甭管魚肉牛肉豬肉,撒上「高端鹽」,就是一盤驚天地、泣鬼神的大菜。然而,吃是吃了,怎麼就感覺很空虛呢?
同樣讓人喪失食慾的還有韓國吃播人,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吃播女頂流ONHWA,把一整盤生牛肝、牛骨髓在你面前一點一點優雅吃完,「脆生生」「血淋淋」這些詞語在收音器的幫忙下,具象化了起來。
這位博主在前幾年的萬聖節,還曾扮成韓國傳統文化里的九尾狐面貌,嚇人程度更上一層樓。

沉浸式吃生牛肝,怕不怕?(圖/OHNHWA)
儘管中國人也有吃生腌、醉蟹等生食的習慣,但在韓國人那裡,生魚片、生牛肉、生內臟、活章魚,一切皆可口服。
再加上冰美式、冰燒啤(韓式燒酒和啤酒的混酒)等一眾生冷酒水的狂轟濫炸,不免令人對韓國人的「鐵胃」有了新的認知。有網友銳評:韓國腸胃科,是不是生意尤其好?
除了乏善可陳的食材和千奇百怪的吃法,在中文互聯網上走紅的日韓吃喝博主也很符合某種刻板印象。
油膩至極的霸道總裁,在韓劇里成堆批發,而這也是韓國人王輝的擅長領域,就連他在生活里的「翻車」也沒有出乎大家的意料。有人爆料他在中國走紅之後踢走原先的合伙人,已婚的他還立單身人設,發表不尊重女性的言論。
「米飯仙人」這樣從外貌上看起來就很有漫畫屬性的跳脫型選手,滿足了大家對日本社會盛產「怪人」的文化想像。當日式一人食的孤獨和食材的精簡發展到了極致,就是純粹的和靈魂對話的時刻。

(圖/韓國霸總王輝)
除此之外,許多吃播賽道的日韓博主都是「白瘦幼」類型的年輕女性,她們妝容精緻、正襟危坐,吃完海量食物之後,還維持著完美的口紅顏色。更重要的是,她們怎麼吃,都吃不胖。
從這個維度看,對日韓吃播的關注和吐槽,表面上展示的是飲食文化的差異,實則是觀眾對鄰國生活方式、身體想像與文化刻板印象的凝視與投射。
大胃王隱退,人人都在吃播
今年年初,日本吃播頭號人物木下佑香,在連續吃了十年之後,由於身心飽受折磨,宣布隱退。
這位體重不過百的女性,因參加人氣節目《火力全開大胃王》而走紅,她曾連吃100個漢堡、100塊炸雞、200個壽司、2.5公斤的納豆拌飯。日本電視台跟拍過木下,通過CT檢查,醫生髮現,她的胃容量異於常人。
木下隱退時,其YouTube頻道有超過524萬的訂閱者,她如今在B站上也有超87萬的粉絲。有日本粉絲早年做過推算,木下僅僅靠視頻播放,不算品牌植入,每年就已經能有約合500萬人民幣的收入。

在前公司,木下曾經吃完2.5kg豬油做出的麵條,很有爭議。(圖/社交媒體)
日本大胃王的挑戰傳統由來已久,而吃播(英文稱作mukbang,來源於韓語『吃和播』的發音組合)作為一種網路流行文化,則由韓國人在2014年左右發揚光大。中國也有諸如「密子君」這樣的博主,靠如木下一般的反差型暴食表演而走紅網路。
但圍繞吃播的爭議一直不斷,比如是否假吃、催吐,對博主身體健康的摧殘,對食物的鋪張浪費,等等。2020年8月,央視批評「大胃王吃播」的亂象,認為其嘩眾取寵、誤導消費、浪費嚴重。這也讓各家平台緊急給高流量的大胃王視頻「降溫」,博主們也紛紛轉向了探店、美食測評的方向。
隨著短視頻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十年後的吃播內容,明顯更日常了。
媒體Eater在一篇報道里寫,如今打開手機里的TikTok,30秒內幾乎都會看到有人在吃東西,可以是坐在車裡吃快餐,也可以是在家裡餐桌前吃上一頓正餐。「吃播在2025,僅僅意味著在鏡頭前吃東西,整個互聯網變成了吃播的天下。」

手機隨便一擺,就可以吃播。(圖/壽也Toshiya在東京)
與此同時,真正能把吃播持續做下去的博主,都有其過人之處——無論別人喜不喜歡,你要真心喜歡眼前的食物才行。在短視頻的每一幀都可以被放大觀摩的時代,一個眼神和微表情,都可以看出端倪。
把生牛肝嚼出花的ONHWA,是真的很愛原汁原味的生食,很多老粉還在評論區幫她科普,姐姐會定期做寄生蟲檢查。而ONHWA的另一個優點在於她吃東西的從容不迫,既能展現她對食物的鐘愛,又避免了杯盤狼藉的混亂。

(圖/OHNHWA)
米飯仙人持續不斷的乾飯背後,也是大家看出,這位年輕人對大米飯一片赤誠的喜愛。無油日本家庭簡餐背後,也是日本人對健康飲食的追求與認可。
吃播已經度過了以「大胃王」為噱頭的瘋狂年代,它作為一種互聯網娛樂內容,依然有求流量、博關注的一面。但在很多「吃播鐵粉」的眼裡,這些更日常甚至有些重複的吃播內容,已經慢慢轉化成為了某種「陪伴」單品。
如今,翻開木下的小紅書,她偶爾還會更新便利店美食分享的日常視頻,評論區都是各種老粉希望她「過開心的日子,吃想吃的東西」的祝福。

打卡淮揚菜。(圖/木下佑香)
讓外國人愛上麻辣燙,然後呢?
隨著越來越多的日韓吃播博主來到中國,他們的運營團隊也會招募中國人。自然而然地,麻辣燙、螺螄粉、老乾媽等代表性中國美食,也都被送上了他們的餐桌。
王輝來中國後,從小學生零食到奶皮子糖葫蘆,樣樣都吃出百萬級浮誇效果;米飯仙人也放下米飯了,去江西吃粉,去上海喝咖啡,還順便拿下品牌推廣。

上輩子拯救國家,這輩子在中國當霸總。(圖/王輝Instagram)
一方面,很難說這樣迎合國人喜好的內容,還能不能像當初吸引大家吐槽日韓特色食物那樣,持續火下去。畢竟,造梗解構玩抽象,是互聯網文化長盛不衰的奧秘。一旦「正經」起來,反而就沒勁了。
但另一方面,各路吃播美食博主,也的確把很多中國美食介紹給了海外的觀眾們。諸如麻辣燙連鎖店,已經以malatang之名,開向歐美各地,征服了白人的胃;各類新中式茶飲、牛肉拉麵也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步行街。
只不過,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遠不只是當下火爆的那些。當我們用某種刻板印象去看待異國食物的時候,外國人也會用同樣的思路來理解中國飲食,比如代表性的「辣且多油」的重口味,經常會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劃等號。
食物是某種民族歷史文化的體現,但最終,它服務的依然是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某種非此即彼的對立與片面為之的批評,是不可取的。

(圖/社交媒體截圖)
回到吃播一開始在東亞的流行,其實和整個地區人們的壓抑心理相關。吃播視頻宣洩了情緒,給處於孤獨、厭食、節食中的人帶去一些慰藉。
經典日劇《孤獨的美食家》拍了那麼多季,對準的無非是一些簡單的家常小菜,可貴的是主角井之頭五郎一以貫之的一人食生活哲學。
今年,五郎的扮演者松重豐帶著《孤獨的美食家》劇場版來中國宣傳,和觀眾交流時,滿頭白髮的他對大家提及的番茄蛋湯產生了興趣,專程去點了嘗。

五郎在埃菲爾鐵塔前上演「餓了」。(圖/《孤獨的美食家》劇場版)
也正是在這部電影里,五郎穿梭在歐洲、亞洲多個國家,為的就是能夠滿足一位老人尋找童年湯品的願望。
故事的最後,老人依舊沒能吃到記憶里的味道,但五郎用各國的不同食材,串聯起不同人之間情感的流動。
食物終會涼散,唯有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好奇,才會讓世界保持升溫。
參考資料:
1. 「大胃王」消失的8個月,毒眸,2021-04
2. 現代版「畫餅充饑」:看吃播,界面新聞,2016-10
3. 從直播暴食到匿名催吐:當饕餮之欲遇上身體歧視鏈,界面文化,2017-10
4. 專訪|松重豐:「美食家」不孤獨,他在自由地吃飯,澎湃有戲,2025-04
5. The Whole Internet Is Mukbang Now,Eater,2025-08
題圖 | 《酒鬼都市女人們》
運營 | 鄧官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