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在印度新德里,人們在霧霾中走在農田裡。
10月下旬開始,印度首都新德里啟動了50年來首次大規模人工降雨試驗,希望藉此緩解持續惡化的空氣污染,但因成效有限引發爭議。
時機不對的降雨試驗
新德里氣候分涼季、熱季和雨季三個季節,涼季從10月至次年3月。涼季霧霾問題目前已成為危及民眾健康的嚴峻挑戰。每年涼季,冷空氣使農田焚燒、工廠和汽車排放物滯留在地表。今年排燈節過後,新德里空氣質量再次降至危險級別,棕色霧霾籠罩全城,PM2.5濃度一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限值的20倍。
「空氣污染正在殺死我們。」新德里居民的抱怨道出了普遍的生存焦慮。自今年執政黨印度人民黨重新奪回德里議會主導權以來,人工降雨便成為其承諾解決空氣污染的重要舉措之一。
此次試驗預算達3400萬盧比,來自新德里政府今年5月批准的專項經費。印度官員在試驗前曾信心滿滿地表示,如果條件保持有利,新德里將於10月29日迎來第一場人工降雨。
然而,精心籌備的人工降雨試驗最終以失敗告終。印度氣象局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新德里沒有記錄到任何有效降雨,僅出現幾毫米毛毛雨,甚至難以精確測量。
氣象條件不足是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負責此次試驗,該校校長阿格拉瓦爾事後承認,試驗期間首都上空雲層濕度過低,低於人工降雨所需的50%濕度。這一情況與印度聯邦環境部此前收到的專家警告完全吻合。去年,印度專業機構一致建議,不要在涼季進行人工降雨。因為涼季氣候乾燥、濕度極低,很少形成人工增雨所需的雲層;即便出現雲層,也往往高度過高或過於乾燥,形成的降水常常在落地前就蒸發殆盡。
從試驗成本與收益來看,此次嘗試也得不償失。據悉,兩次飛行試驗各耗資約600萬盧比,僅實現PM2.5和PM10污染物6%到10%的短暫下降。阿格拉瓦爾表示,雖然在首都15個地點檢測到污染物小幅下降,但承認人工降雨「並非理想的解決方案」。
控制污染源才是關鍵
試驗失敗引發印度社會對政府決策的廣泛質疑,專家、環保人士、民眾紛紛發聲,批評此舉忽視科學建議、浪費公共資金,且迴避了污染治理的根本問題。
據當地媒體報道,政府為此次試驗耗資巨大,但普通民眾並未感受到任何改善。專家群體對此次試驗的批評更為尖銳。德里大氣科學中心的加尼和阿丘塔拉奧撰文稱:「這是一個典型的科學誤用案例。」他們還警告說,有關人工降雨中的化學物質(如碘化銀或氯化鈉)對農業和人類健康的長期影響,目前的研究還很少。
面對質疑,新德里政府試圖辯解。來自印度人民黨的薩赫德瓦表示,現在就將人工降雨試驗斥為「科學上的失敗」
還為時過早。政府官員強調,人工降雨計劃仍處於試驗階段,並指出後續計劃將在印度理工學院專家完成評估後決定。
阿格拉瓦爾解釋稱,此次活動費用高昂的主要原因是飛機從坎普爾起飛,「如果我們從德里附近的機場起飛,就可以降低飛行成本」。他還強調,人工降雨只是權宜之計,「理想的解決方案是控制污染源,如果沒有污染,就無需人工降雨,但這需要時間」。
這場耗資千萬的人工降雨試驗,不僅未能緩解霧霾,反而暴露了印度在污染治理中的決策困境。正如媒體所言,真正的問題已不是什麼時候會下雨,而是「誰無視科學,以及為什麼」。在污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任何短期技術干預都難以改變新德里涼季霧霾的嚴峻現實。這場
「代價高昂的奇觀」 ,為全球污染治理提供了深刻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