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對待這類「邊緣觀點入侵主流」的輿論風波,的確是個難題,頗為考驗社交與內容平台的運營能力。
撰文丨關不羽
近日,一場關於康熙皇帝身世的討論在互聯網上大熱。
爭論的起點是在知乎,有網友提出「康熙的生父是洪承疇」,引發了熱烈的討論。知乎的歷史愛好者們還在懵圈時,這個聞所未聞的歷史新假說已經在小紅書和抖音上爆火了,一眾網友紛紛玩起了「康熙找爸爸」的梗。
梗還沒捂熱乎,微博平台的反轉來了。在微博活躍多年的分子人類學專業博主、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嚴實率先發聲反駁,眾多大V紛紛下場,主流輿論轉向文史考據。網友們鏖戰數日,最終收穫15個熱搜,形成了2.4億的網路現象級事件。

▲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嚴實微博(圖/網路)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古董八卦」,各方的評價和態度大相徑庭。有義正詞嚴的「歷史不容戲說」,也有「網路狂歡不必當真」的寬容。
「古已有之」的野史和正史之爭,在互聯網時代碰撞出了新的火花,網友、平台和專業人士該如何面對,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01
腦洞大開的「洪康熙」
這次引發爭議的觀點是「康熙生父是洪承疇」,甚至被戲稱為「洪康熙」,卻是連清代野史里都找不到出處的腦洞大開,讓很多歷史愛好者都摸不著頭腦。不得不佩服當代八卦網友的「編劇能力」了。
康熙的身世過去在清代、民國從沒有異議。「萬能的網友」是以野史記載的孝庄文太后大玉兒色誘洪承疇為起點,以朝鮮使臣記載康熙的生理年齡大、紅樓夢的「影射」為佐證,腦補出「狸貓換太子」的戲碼,創造出了「洪康熙」。
這些所謂的「文獻證據」之外,還有兩條所謂「硬核證據」:
一是光緒帝的DNA父系基因並非出自努爾哈赤;二是康熙的相貌不像皇太極,卻和洪承疇接近。

▲網友所創作的歷史人物復原像(圖/網路)
這些說法看上去有鼻子有眼,卻經不起推敲。
「洪康熙」假設的起點,「大玉兒色誘洪承疇」的說法本身就不靠譜。這段「宮闈艷情」出自清代中後期的《蕉窗雨話》。這部筆記作品的作者不可考、確切的成書時間不可考,是野史中的「三無產品」,可信度不高。史學界對此也早有考據質疑。
光緒的基因證據,也沒有可靠的證據。見諸公開報道的光緒屍檢有過兩次,分別是1980年和2003年。當時的DNA技術並不成熟,就算二十年前的研究者做了DNA鑒定,也不是可靠的基因溯源證據。
至於根據畫像進行的父子相貌比對,更加不靠譜。古代肖像畫並不是嚴格的寫真,算不上證據。用相貌差異論證康熙不是皇太極之子,更沒說服力。子女和父母相似度有高有低很正常,「長得不像」說明不了問題。順治和皇太極的相貌差異也很大,難道也要另覓「生父」?
總之,「大膽假設」也要有過硬的證據,目前所謂的證據並不支持「康熙的生父為洪承疇」。

圖/網路
不過,這個話題最初的爆火,吸引眾多網友的並不是文史考據的專業知識,而是「古董八卦」的網路集體狂歡。還是那句話,大清亡了多少年了,民間戲說一下又何妨?分子人類學專家能給老曹家穿越時空進行「親子鑒定」,網友們給「康熙找爸爸」也無可厚非。
專業人士嚴謹治學的態度可以理解,但也不必為了「捍衛正史」搞得緊張兮兮。
02
「不容戲說」,大可不必
正史和野史本來也不是涇渭分明的。正史編撰並不排斥野史。比如唐代修《晉史》,就大量引用了《世說新語》《搜神記》。陳壽的《三國志》雖是正史中的佳作,也需要裴松之大量引用私人著述作注才完足。
這次爭論中被引用的《清史稿》本身也不是很「正」,出自清朝遺老之手,不符合「勝國修史」的正史傳統,多有諱惡溢美之譏。這也是晚清以來野史流行、異說叢生的部分原因。
野史不可盡信,也不是全不可信。正史不載的張獻忠沉銀、光緒帝被鴆殺等清代野史都被當代證實。一些野史乃至民間傳說修正了正史內容乃不爭的事實。儘管「洪康熙」的假設沒有依據,清帝的血緣身世不應該成為史學禁區。有爭議更要用證據說話,有一分證據就說一分話。

圖/網路
因此,對網路野史的錯誤演繹該澄清的就及時澄清、該辯駁的辯駁,「不容戲說」是用力過猛了。實際上也無法「不容」。民間歷史愛好者挑戰官方歷史定論是人類社會普遍的文化現象,古今中外俯拾皆是,難以禁絕。
比如英國長期有一段「理查三世」的歷史公案,這不僅是歷史爭議,還涉及到溫莎王朝的正統性。
15世紀末期在位的理查三世是金雀花王朝最後一位在位君主,長期以來被官方史學定性的暴君、弒君者形象深入人心,莎翁還為這位「駝背暴君」創作了戲劇作品。推翻理查三世的亨利·都鐸,就是憑著推翻僭主的合法性開創了都鐸王朝,這一王位合法性延續到今天的溫莎王室。

▲莎士比亞創作的歷史劇《理查三世》(圖/圖蟲創意)
但是,理查三世在英國民間不乏擁躉,甚至組成了「理查三世歷史研究會」,堅持不懈地為這位不受待見的君主平反。
有趣的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後,「理查三世歷史研究會」的事業更是蒸蒸日上。在民間歷史愛好者的推動下,理查三世的相關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一些曾經被視為離經叛道的觀點,被一一證實,大有「洗白」之勢。
由於理查三世的歷史評價涉及到英國王位傳承合法性的敏感性,英國現王室都表示了擔憂。不過,英國官方並沒有干預。理查三世正名的「野瓜」也沒有動搖英國「國本」,經過現代文明百年洗禮的網民還不至於混淆了歷史和現實。
類似的歷史公案,在全球互聯網廣泛存在。大多數時候,這些都是愛好者圈子的小眾話題,偶爾「溢出」到大眾輿論場上,引發爭議。這次的「洪康熙」之爭也是如此。如何對待這類「邊緣觀點入侵主流」的輿論風波,的確是個難題,頗為考驗社交與內容平台的運營能力。
03
平台引導,避免浪費公共資源
互聯網時代,公眾關注度是重要的公共資源。「洪康熙」的是非曲直無傷大雅,但是大量公眾關注投入到這種沒有營養的古董八卦,是浪費公共資源。
當然,無論什麼「瓜」,平台都當不了歷史議題的裁判,也不該當這個裁判。無論「洪康熙」假設多無厘頭,並沒有妨礙公共利益,平台也不能下場強行「拉架」。

圖/網路
平台能做的是,高效配置信息資源,發揮引導作用。互聯網平台的供需關係匹配,就是關注度和信息之間的匹配。有效信息的快速配置、高效送達,才是引導公眾關注的正確方法。
平台運營方不是專業知識領域的權威,卻能為專業知識配置最高效的傳播渠道。例如,作為中國網路輿論的「主戰場」,微博彙聚了各個領域的專業大神、跨界大V。充分發揮他們的影響力,「讓網友說服網友」是最有效的「野瓜攔截機制」。
就說這一次的「洪康熙」之爭,微博歷史頻道迅速整合了專業人士、科普大V的信息資源,布置了來源豐富、內容翔實的「知識牆」,為網友提供了「高情商歷史吃瓜指南」。
其中,有中央民族大學社會學與民族學學院副教授嚴實的分子人類學專業分析,有中國科協官方號針對DNA商業檢測亂相的批評,還有知名歷史博主對康熙繼位原因的專題分析,這些基於專業角度的發言,構成了對野史謠傳的「精準打擊」。

圖/網路
平台的高效資源整合,不是攔著讓網友吃瓜,而是「好瓜」管夠。充分滿足了網友好奇心的同時,為網友提供了高質量的知識信息,各路大神、大V成功說服了大部分網友,遏制了野史謠言的謬種流傳。
事實證明,微博平台「讓網友說服網友」的做法是成功的。廣大網友不覺生硬,網路輿論的自發生態也沒有被打擾,主流輿論的反轉,是被說服而不是被壓服,自然而然。許多網友的關注度從無厘頭的「洪康熙」,轉向了相關歷史文化知識的科普。對古董八卦、歷史獵奇的無效關注,成功地轉化為有知識增量的有效關注。
當然,平台的信息資源整合再成功,也不可能說服100%的網友,這也無妨。只要大型社交媒體平台的主流輿論沒跑偏,少數「犟種」固執己見的邊緣存在無礙大局。
互聯網輿論本來就是多元化的,容忍邊緣小眾的存在是應有之義。這類邊緣觀點「入侵」、挑戰主流的事件今後還會發生,平台如何應對,網友們正確的「吃瓜姿勢」,專業人士的表達方式,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只要不妨礙公共利益,觀點另類、腦洞大開又何妨?
*題圖為電視劇《康熙王朝》劇照,來源於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