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輸電線比你爸媽年紀還大,怎麼餵飽GPT
談談美國怎麼就缺電了
最近投資圈裡有個說法,聽起來像段子,但背後藏著大問題,也是反映大趨勢:「中國缺芯,美國缺電。」
最近,在國外的播客節目中,微軟CEO納德拉親口承認,公司重金採購的GPU,因為數據中心電力供應跟不上,只能「吃灰」。

微軟CEO納德拉突然因缺電晶元閑置
而英偉達總部所在地的兩大數據中心,也因電力供應不足可能將閑置數年。

新聞報道稱數據中心因缺電閑置
這事兒到底是不是真的?
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判斷:情況很可能比媒體報道的更加嚴峻。
而且這一輪的情況很可能已經把美國的能源系統逼到了一個非常現實的角落:「光伏+儲能」的組合,幾乎已經成為了當前美國解決電力饑渴的唯一有效路徑。
我們首先要確認一個前提:美國現在究竟是不是真的缺電?
答案是肯定的,缺。
這種短缺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供需平衡問題,而是演變成了「AI與人類搶電」的局面。
在北美硅基文明的核心區域——北弗吉尼亞,過去一年,電費成本已經上漲了 13%。對於碳基文明的普通居民而言,這種成本壓力已經開始讓人感到吃不消。
除了「搶電」,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美國電網的年久失修。
歐美當前的電網基礎設施,大部分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完成,數據顯示,70%的輸電線使用已超過25年。電網設施已經處於典型生命周期的尾部,老化問題突出。
由於長期投資不足,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去年的數據顯示,美國電力用戶平均停電時長高達 662.6分鐘,這個數字比過去十年幾乎翻了一倍。
坦白講,這數據放在一個號稱全球科技與經濟頂尖的國家,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人均耗電量是世界平均五倍的美國,每年人均停電卻接近十一個小時。
雪上加霜的是,在停電時間不斷延長的基礎上,過去三年,美國平均電費價格反而上漲了 25%。
發電量跟不上需求,這個鍋並不完全在發電側,因為電力公司終究是追求利潤的。關鍵的癥結在於電網側的「躺平」。新增電源接入電網的流程漫長而複雜,等待併網的項目排隊時間三年起步,最近能源部都怒了,準備推一項新法案強行把給數據中心供電的機組時長壓縮到1-2年。

併網時長不斷增加
而新的「超級耗電大戶」——數據中心,正在加速消耗本就緊張的電力。
目前美國的研究機構估計,未來5年滿足AI基建的需求至少要50-80GW,相當於4座三峽的裝機容量,考慮到三峽的也就一半時間在發電,那基本上等於要接近10座三峽才能餵飽了。
原本就不寬裕的電力家庭,徹底陷入了困境。
面對迫在眉睫的電力危機,美國目前電力行業的情況,還真的有點像懂王的一句名言:「you have no cards
你沒牌可打了」。
它手裡的牌很好數:
天然氣發電:被鎖死的產能天花板
天然氣是美國目前的主要發電來源,佔了差不多一半,核心設的備是燃氣渦輪機。
這個東西聽起來有點老土,但換個角度來看,就是一台超大號的飛機發動機。稱之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也沒毛病。

GEV(通用能源生產的燃氣渦輪機)
在全球範圍內,能夠穩定且大批量供應大型燃氣渦輪機的企業連10家都湊不齊,單台機組功率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能生產的企業已經不比能造光刻機的公司多了。
目前,生產主要集中在通用電氣和西門子這兩家號稱「上帝左右手」的工業巨頭手裡。

圖中第一為通用能源GE Vernova、第二為西門子能源Siemens Energy
目前,這些核心供應商的產能已經接近極限。
根據GEV(通用電氣能源)的財報,其在手訂單需約四年才能消化完,新增訂單的交付周期已排到至少40個月以後。
即使「上帝之手」將螺絲都擰冒煙了,其產能擴張的速度也無法匹配AI產業指數級的電力需求。
核電:長期工程,趕不上AI的速度
核電:儘管美國正在推動SMR(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等新技術來加速部署,但核電的工期是無法迴避的硬性門檻。
像Oklo
這樣的核電明星公司畫了一堆快速交付的餅,但其實一看真正能摸到GW(吉瓦)級別邊的交付都是5、6年起步,有的供電合同都簽到2040年開始,到時候GPT
10都出來了,這一波AI大基建鐵定是趕不上了。
水電火電:版本棄子
火電: 這個不用說了,已經在政治正確上判死刑了,而且西方長期棄煤,想建也湊不出多少相關工程師了。
目前也就是未來五年,美國火電機組本來計劃退役50GW的量,這個就先不退了,頂住先。
水電:這個也不用說,一方面又是工期長時間慢,另一方面美帝作為上一個版本的基建狂魔,水電裝機容量羅斯福時代就修完了,基本上是把水壩修的一滴多餘的水都流不進墨西哥的水平,完全指望不上。
還有一個邪修版本的電力供應策略: 把挖比特幣礦場改成數據中心。
目前這個策略已經誕生了一大批比如Core
Scientific、IREN這樣的明星公司,大批礦產洗白上岸成為科技明星,但這也就是區區10.3GW的存量,實在也解決不了大的問題。
總結來說,傳統能源的解決方案要麼太慢、要麼太貴、要麼被政策鎖死,都無法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提供足夠的增量電力。
那麼,有沒有一種能源,能夠兼顧部署速度、環保要求、巨大容量潛力,並且擁有極高的性價比呢?
答案是,還真有: 那就是「光伏+儲能」系統。
從經濟性上看,來自東方大國的光伏組件和2小時儲能系統的生產成本,算下來也就每瓦約30美分的水平,其全生命周期發電成本甚至低於新建的燃氣電廠。
更關鍵的是,這種能源可以模塊化、快速地鋪設。
市場規模巨大。根據部分機構測算,僅AI數據中心+電網改進所催生的儲能需求,就可能在200GWh以上。
然而,弔詭的黑色幽默在於:
目前,由於關稅壁壘和《大而美法案》(OBBA)等政策的限制,中國的光伏和儲能設備在進入美國市場時,正承擔著極高的成本障礙。
諷刺的是,這種政策上的「設限」,反倒坑慘了美國本土企業。
此前,美國本土前三的儲能企業Powin就曾因亂加關稅的供應鏈擾動而被直接干破產了。現在,眾多本土能源企業正在想方設法,甚至到處借錢瘋狂囤積來自東方的電池,以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和迫切的電力需求。
這便是當前美國電力危機的全貌:
技術上,早已有了最優解——來自東方大國的廉價、高效的「光伏+儲能」套餐;但現實中,這個最優解卻卡在了政策和地緣博弈的泥潭裡。
就好比你家水管爆了,世界上最好的水泵就在隔壁鄰居家,而且價格便宜量又足。結果,你卻因為不想讓鄰居賺錢,只能眼睜睜看著水往外流,然後高價去超市提了一堆水桶來囤水。
最終,誰來為這些被浪費的算力、被耽誤的AI時代買單?
當然是全球的消費者。但華爾街的精英們早就看透了這一點,他們在瘋狂囤積東方的神秘電池的同時,還在等待著,看這場「有電用不上」的現代荒誕劇,最終會以怎樣一種出乎意料的方式收場。
作者:陳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