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 11 月

中國海軍"福建號"正式入列服役向台海及美國釋放什麼信息

2025年11月5日,在中國海南三亞的軍港碼頭上,排水量達八萬噸的鋼鐵巨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號」正式編入現役。

令人關注的是中國官媒新華社是在兩日後,亦即11月7日才刊出儀式細節。報導稱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親自出席了盛大的入列儀式,他登上甲板發表講話「勉勵大家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和打仗本領,為福建艦戰鬥力建設貢獻力量」。蔡奇及張國清等人都出席了入列授旗儀式,官兵們則在飛行甲板和碼頭向習敬平敬禮並高呼「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

許多專家稱,福建號的入列無疑是中國軍事科技的里程碑,因為相較於中國前兩艘航母——遼寧號(改裝自蘇聯庫茲涅佐夫級,滑躍式起飛)和山東號(類似設計,2019年入列)——福建號的最大亮點在於採用「電磁彈射系統」(EMALS),這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福特級的第二種成熟應用。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分析稱,此技術允許艦載機以更高頻率、更重負荷起飛,例如殲-15戰鬥機可攜帶更多燃料與彈藥,從而提升作戰半徑至800公里以上。

對此,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鍾志東博士向BBC中文表示,福建號最大的亮點在於平直式飛行甲板的設計,以及所謂的「電磁彈射系統」,這是它最主要的兩個亮點。當然,它的甲板設計跟電磁彈射也讓戰機的起降效率大為提升。此外,福建號還能搭載更大的固定翼機,例如空警-600這樣的預警機。

整體來說,鍾志東稱這會讓中國新的航母,特別是在建構航母戰鬥群的打擊能力上,相較於過去的山東號跟遼寧號,達到非常不同的等級。

所謂彈射器是用來發射戰鬥機的裝置。若無彈射器,戰鬥機需靠自身動力起飛;若攜帶更多燃料與武器,重量過重就無法起飛。

因此,中國這艘航母的入列標誌著中國軍事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達到新高度。

《紐約時報》分析稱,福建號的入列讓中國海軍的總噸位逼近美國,即便「質」的差距仍然存在。然而,北京擴張全球海權的雄心明確,即從「防禦性現代化」轉向「進攻性投射」。換言之,福建號的正式入列不僅是中國軍事的技術提升,更是地緣政治宣言。它預示著亞太格局的深刻變革,美國、日本與台灣等盟友必須重新評估其應對策略。

譬如,日本防衛學者、美國華府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非常駐研究員長尾賢博士(Satoru
Nagao)向BBC中文分析,對福建號來說,台灣東側太平洋區域是關鍵處。這是因為,台灣正於太平洋側山區挖掘軍事隧道,若中國從太平洋側攻擊台灣,即可針對隧道入口發動攻擊。

因此,長尾賢認為,若中國在台灣太平洋側部署航母,這些航母將有助於共軍對台軍事行動。然而,長尾賢也強調,美國、日本與菲律賓擁有大量導彈(及戰機),可用於攻擊台灣太平洋側的船艦。若美國、日本與菲律賓攻擊中國在台灣太平洋側的航母,它們輕易被摧毀的可能性將會提高。

台灣學者鍾志東則說,在平時的時候,現在中國航母可以進行所謂的「炮艦外交」(Gunboat
diplomacy)來執行所謂的戰略威懾,如同美國的做法。但航母也讓中國軍力投射出去,跨出「第一島鏈」,在全球進行一種戰力的投射。

他認為,美中競爭下,盟邦夥伴是美國所擁有的明顯戰略優勢,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整個航母戰鬥群的運作成熟之後,中國的航母戰鬥群出現在中東地區,甚或到非洲乃至歐洲,這都是有可能的。

福建號入列:強項及弱點

事實上,中國海軍的航母夢在習近平上台後愈發積極。自2012年遼寧號(原烏克蘭瓦良格號)入列以來,北京已投入巨資打造一支航母艦隊。分析稱,福建號作為首艘完全國產航母,其設計靈感明顯來自美國的福特級(Gerald
R. Ford-class),但融入了中國本土元素,如更寬闊的飛行甲板與模組化建造技術。

此外,福建號的入列僅用時三年,從下水到服役的效率遠超中國前兩艘航母遼寧號與山東號,也看出中國造船業的快速迭代與供應鏈的本土化。

福建號是在2022年6月下水,2024年5月首次海試,本月入列後意味著中國進入「三航母」時代。解放軍前兩艘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分別在2012年9月和2019年12日入列。

此外,若從裝備來看,福建號不僅具備電磁彈射與阻攔裝置(AAG),還能搭載約50架艦載機,包括殲-15T隱形戰機與無人機,極大提升了中國在南海與台灣海峽的空中投射能力。此外,專家稱,入列儀式在海南舉行,具有象徵意義——海南是中國南海前哨,三亞基地正成為「東方珍珠港」,用以支撐遠洋作戰。

對此,鍾志東認爲,福建號的整個偵察與打擊能力正在變得更加完整。因此,它的彈射系統,搭配上面的艦載預警機,這艘航母具有強大打擊能力,相較於以往的打擊能力,當然是大幅增加了很多。

戰略學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許瑞麟則向新加坡媒體《聯合早報》表示,福建號是全球首艘利用電磁彈射技術成功起飛第五代戰鬥機的航母,這無疑增強了中國海軍對其自主計劃的信心。

中國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則稱,福建艦另闢蹊徑,專註在電磁彈射技術研發,而美國福特號航母由於「電磁彈射裝置故障率高,因此尚未完善建構完整的戰鬥力和保障力」;宋忠平又稱,福建號的「電磁彈射系統」是對美國技術的「彎道超車」,它解決了滑躍式航母的能量浪費問題,讓中國艦載航空兵的效率提升30%。

《紐約時報》稱福建號航母的規模與作戰能力已逼近美國海軍的最新型號,標誌著中國從「跟隨者」向「創新者」的轉變,習近平的親自督導更是凸顯了其對海軍現代化的戰略重視。

大連的港口由俄國人在19世紀末建造,如今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

不過,專家向BBC中文表示,福建號的弱點亦十分明顯。換言之,中國的航母計劃確實提升了中國在全球海權的軍事威懾力,但也暴露了後勤弱點,比如海外基地匱乏等問題。

譬如,長尾賢向BBC中文表示,相較於美國航母,福建號的規模較小。美國擁有11艘航母,每艘排水量達10萬噸,且採用核動力引擎。福建號排水量為8.5萬噸,引擎則為常規動力。與美國航母相比,福建號屬於較小型號。「然而,說到底,福建號對中國而言,仍是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它是首艘配備彈射器的航母。」

日本國防研究所(NIDS)的報告也剖析福建號的弱點,稱其柴油輔助系統在長時間高強度作戰中易過熱,且缺乏成熟的自動化維修模組。

台灣戰略學者鍾志東向BBC中文解釋,跟美軍相比,福建號的弱點也顯而易見,最主要的就是因為它的動力系統還是傳統常規動力,還沒有到核動力的情形。如果沒有核動力,它就很需要船艦的補給。特別是中國現在跨越「第一島鏈」之後,並沒有一些巨型港口可以進行補給,所以它就完全依賴補給艦的支援。這也讓它的作戰能力,還有作戰時間,受到很大的限制。

另外一個就是它的艦載機數量,現在還是不如美國最新的福特級航母那麼多。有關起降跑道的設計也是一個弱點,由於彈射器侵入到降落跑道,所以它影響同時進行起飛跟降落的作業。

美國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分析稱,美國航母的飛行甲板設計允許同時起降4-6架飛機,而福建號的甲板布局——雖有三條彈射軌道——但因島式上層建築位置偏右,導致同時操作受限,專家估計其出擊率僅為福特級的60%。

此外,中國航母的戰鬥機屬30噸級,而美國使用20噸級。這意味著中國戰鬥機需更大動力才能從航母起飛。除福建號外,其他兩艘中國航母皆無彈射器,因此其戰鬥機起飛時無法攜帶太多燃料與武器。

除了非核動力意味著它無法像美國航母那樣在「全球巡航」,在太平洋或任何區域的持久戰中可能處於劣勢,技術的磨練及實戰經驗也是一個短板。

鍾教授便向BBC中文說,更重要的是,對中國來說,福建號的許多航母技術對解放軍來說都是新技術,其技術成熟性以及可信賴程度也都需要時間與實戰驗證。他說:「換言之,福建號及中國其他航母戰鬥的整體能力,還有經驗,相較於打過實戰的美軍比起來還有不小差距。」

譬如,關島美軍高級指揮官之一的布雷特·米圖斯少將(Rear Adm. Brett
Mietus)今年9月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便說:「中國有三艘航母,我們有更多。而且對我們來說的好消息是,我們已運作它們很長、很長時間。」他又說,安全且有效運作、高致命性水平的能力,是美軍長期以來一直在做的事,「而中國正在學習如何做到」。

海權野心的嶄新里程碑:「太平洋可以容納美國與中國」

無論如何,福建號的快速入列對區域帶來強烈的信息。歐洲媒體問道,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在為潛在的台海統一之戰做更快速的準備?畢竟,福建號命名源自福建省——台灣對岸的省份,其地理象徵不言而喻。譬如,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稱,福建號是對台灣的「閃電威懾」,它不僅能運載戰機,還可搭載兩棲登陸艇,強化解放軍的兩棲作戰能力。

對美國而言,福建號的戰略衝擊同樣深遠。外界分析稱,其縮小了中美海軍在印太的技術鴻溝,迫使華盛頓重新分配資源,同時威脅美軍在「第一島鏈」沖繩甚至「第二島鏈」關島的美軍基地。

許多分析稱,福建號入列的戰略意義便是先突破美國及盟友的「第一島鏈」圍堵之後,同時施行「反介入」跟區域「拒止」(A2/AD)的戰略。

對北京來說,航母是遠洋作戰的重要載台。鍾志東表示,中國航母的首要目的在於突破美國及盟友設下的「第一島鏈」封鎖。這一次福建號的下水,標誌著中國從所謂的「近海防禦」到所謂的「遠海防衛」這樣的遠洋戰略的轉變,就是落實所謂的中國「深藍海軍」(Blue-water
navy)的建構。

當然,福建號航母的作用最主要就是要挑戰美國在印太區域的主導傳統,特別是在海軍上面的戰略優勢。習近平自己曾經說過,「太平洋夠大,可以容納美中兩國」。鍾志東向BBC解釋,此次福建號航母的下水成軍,當然也標誌著在太平洋地區中國要跟美國角逐並肩而立的能力。如果跟美國角逐,就會挑戰美國在印太的這種所謂海權優勢,也就會進而改變印太地緣戰略的秩序。

鍾教授還告訴記者稱,中國海軍「遠海防衛」另外一個目標就是突破島鏈圍堵之後,就可以進行所謂的「反介入跟區域拒止」(A2/AD)戰術。「反介入跟區域拒止」可定義為「行動與能力意在嚇阻介入,或在特定戰場空間限制其行動」。換言之,就是如果中國在區域有軍事行動,並希望在這種特定的區域,例如在台海與南海地區,以上述戰術反制境外勢力的介入,包括美國的介入。

但鍾志東也強調,即便航母象徵中國海權的擴張,並試圖突破美國島鏈封鎖,但美軍在日本、韓國甚至菲律賓的駐軍在進行區域軍事干涉行動上都有重要據點,這些基地的美軍和日本等國的軍事力量,仍可牽制中國航母在突破島鏈方面的行動。

美國「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左)、法國「戴高樂」號航空母艦(右)和日本「加賀」號(中)艦今年參加太平洋聯合演習的資料照片

美中軍備競賽「開打」

防衛學者長尾賢向BBC中文解釋,事實上,航母的戰力在戰爭發生時並非那麼關鍵,因為其角色已因高科技導彈發展而改變。但在和平時期,航母極具價值,原因在於部署航母能展現國家的意志。從這個觀點來看,航母大小並非重點,擁有航母本身就很重要。這也是為何日本的航母,即使小於美國與中國的,仍具重要意義。

放眼未來趨勢,長尾賢分析,當下許多國家正建造無人機航母。美國與中國也正開發無人機,並嘗試從航母上操作。他向記者強調,航母的一大弱點在於事故風險,因為航母會在航行中會晃動,而戰鬥機需在這種船艦上起降,因此會事故頻發且常導致飛行員喪生。因此,人類操作需大量安全系統訓練,「若無人機的AI技術發展成熟,無人機航母將更具成本效益,並成為主力力量。」

一些專家預測,中國海軍可能在2030年代中期擁有六艘航母,總數超越英國與法國之和。

台灣學者鍾志東則向BBC中文強調,中國加速海權擴張的步伐不會減弱,目前中國的海軍艦艇數目已經超越美國,但這也會觸發美國加入與印太盟友的協作軍事演練維持既有軍事優勢。不過,如同過往冷戰期間的美蘇軍備競賽,美中之間在未來國防上的較量及投資預計將會持續。

2020年初中國海軍第一艘055型驅逐艦南昌號服役。美國國會報告指中國海軍艦艇數量幾年前就超過了美國海軍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